大同市博物馆是中国综合性地志博物馆。大同博物馆始建于1959年,50年的发展使其成为山西省第二大历史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3000余件。旧馆位于大同市城内西南隅辽代古刹下华严寺内,展厅逼仄,大量一、二级珍稀文物沉睡库底,不见天日。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实施“三馆(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改造工程”后方迁入新址。2009年1月16日迁址于红旗广场的新馆免费开放。 大同市博物馆是中国综合性地志博物馆。位于大同市城内西南隅辽代古刹下华严寺内。1958年筹建,1959年开放。初名大同市文物陈列馆,1963年改为大同市博物馆。1989年在西门外繁华区展览馆开辟了大同市博物馆二部。全馆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陈列面积1268平方米。馆藏文物1.3万余件,一级品132件。多数为地方出土文物。
大同,古称平城。是我国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约十万年前这一地区已经有人类活动,东周时属赵;秦汉时称雁门郡平城县;北魏建都平城近百年,平城文化盛极一时;辽代大同划归辽境、金因之,属西京路大同府;元代中书省河东宣慰使司所在地;明清两代的大同府也设置在这里。大同地处中原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接壤地,是农耕文化圈与畜牧文化圈的交汇处,古代文化异彩纷呈,灿烂辉煌。使大同地区保留了丰富多彩的多民族的文化遗迹。
新馆占地56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为1800平方米,展陈面积与旧馆相比增加了3倍。同时,在文物保护、展示收藏、安全防卫、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据馆长王利民介绍,在新馆的展陈设计上,他们以大同古代对华夏文明的特殊贡献为视角,突出了帝都、边塞在古代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贸易融通、军事往来、民族融合等各方面的独特作用,揭示出大同自古以来开放、包容、追求和谐、顽强生存的可贵品质,而大同市博物馆新貌这些精神同样为今日大同所需要。馆藏文物1.3万余件,一级品132件。多数为地方出土文物。市民见面的1000余件珍贵文物中,有一半是初次展出的珍稀藏品。
大同市博物馆(3) 大同市博物馆1958年筹建,1959年开放。初名大同市文物陈列馆,1963年改为大同市博物馆。1989年在西门外繁华区展览馆开辟了大同市博物馆二部。大同博物馆经历50年的发展成为了山西省第二大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原设在华严寺院内,由于展厅逼仄,大量一、二级珍稀文物沉睡库底,不见天日。2006年,大同市开始建设新博物馆。新馆占地56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为1800平方米,展陈面积与旧馆相比增加了3倍。2009年1月16日迁址于红旗广场的新馆免费开放。
大同市博物馆图册(4) 位于红旗广场的博物馆新馆。4个展厅分为“平城时代”“百川汇流”“名城史略”“瓷路撷珍”,突出呈现了大同作为北魏京都的绚烂画卷。许家窑披毛犀化石、唐代菱花形花卉纹铜镜、司马金龙墓出土的仪仗队伍俑群、宋绍祖墓石椁、波斯银币、鲜卑佩饰、北魏青瓷,件件珍品让人目不暇接。与市民见面的1000余件珍贵文物中,有一半是初次展出的珍稀藏品。此次展出的1000余件精品文物,一部分是从馆藏文物中精选而出,一部分是由县区文管所借调。
大同市博物馆图册(4) 首次露面的400件精品文物,如北魏时期的玻璃器皿,元代时期的金银器等文物,都是过去从未公开展示过的文物精品。尤其是“镇馆之宝”元代影青釉广寒宫瓷枕,以前由于条件所限无法与市民见面,这次将一现真容。
该馆展出的大同城南门外北魏建筑遗址出土的石雕方砚,是罕见的石雕艺术精品。鎏金高足铜杯等是来自波斯(今伊朗)萨珊王朝的珍贵文物。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石雕棺床、石雕柱座及木板漆画,为研究中国古代书法、绘画、雕刻、漆工艺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镇馆之宝”元代影青釉广寒宫瓷枕 大同市博物馆
这件大同城西五里店出土的宝贝是元青白瓷的佼佼者,采用了四面镂空的宫殿式建筑,配有四组神话故事,正面为广寒宫的神话传说,极具文物价值,是国内瓷器中罕见的景德镇窑的艺术珍品。
![]() |
![]() |
![]() |
![]() |
大同博物馆为了保证所展文物的安全及观众的人身安全,营造一个良好的参观环境,博物馆每天只限800人参观。上下午各400人。开放时间为上午9点至下午5点,下午4点停止入场。每周一闭馆。春节期间只闭馆休息两天(除夕和大年初一)。同时实行免费不免票参观,每位公民凭有效证件到博物馆指定地点排队领票,每人仅限一票,当日有效。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部队、学校集体组织参观,需提前两天预约,尽量避开高峰期参观。
参观指南
票价:免费
博物馆每天只限800人参观,上、下午各400人。开放时间为上午9时至下午5时。
大同,古称平城。是我国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约十万年前这一地区已经有人类活动,东周时属赵;秦汉时称雁门郡平城县;北魏建都平城近百年,平城文化盛极一时;辽代大同划归辽境、金因之,属西京路大同府;元代中书省河东宣慰使司所在地;明清两代的大同府也设置在这里。大同地处中原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接壤地,是农耕文化圈与畜牧文化圈的交汇处,古代文化异彩纷呈,灿烂辉煌。使大同地区保留了丰富多彩的多民族的文化遗迹。
该馆现有职工54人,下设考古、保馆、陈列、技术、宣传、保卫等几个部室。1993年,大同市政府投资在下华严寺北侧修建了晋北地区最大的文物库房。该馆成立45年来,在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中取得了显著的
成绩,收藏、保管、陈列了大批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物,现有各级各类藏品22大类、18000件。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该馆馆藏一、二级文物360余件,另外还有线装古籍10590册及明清经书18000册。其中以木板漆画、石雕棺床、波斯银碗等大批精美的北魏文物为代表,是研究平城历史的重要资料,还以大量辽、金、元代瓷器而闻名,其藏品具有时间早、规模大、品味高等特点,许多珍贵文物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始建于辽代的下华严寺更以其栩栩如生的塑像及玲珑精巧的壁藏饮誉海内外。
大同市博物馆珍贵的文物藏品及陈列展览与堪称辽代艺术博物馆的下华严寺相互辉映,成为大同市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前来参观的中外游客达8万多人次。多年来作为重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待了大量中小学生团体及各界各类旅游团队,为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大同市博物馆是山西省内较大的一座综合性历史博物馆。
大同市博物馆是负责全市国有文物收藏、保管、陈列、研究的专门机构,规格为正科级事业单位。1959年建馆至今,工作人员由建馆初期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50人。现有馆长1人,党支部书记1人,副馆长3人。根据工作需要内设二室、二部、一股。大同博物馆主要机构一览表:
大同市博物馆
大同市博物馆现有高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18名,初级职称5名,党员22名。从事博物馆专业和学术研究的总人数为19人,硕士1名,大专以上学历18名。从事文物安全保卫工作的人数6名,从事宣传讲解的人数为5名。
主要职能:负责大同地区文物的收藏及科学管理,举办陈列展览,组织宣传服务,提供科研资料,建立研究课题,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宣传教育职能,科研职能及社会职能。
“镇馆之宝”元代影青釉广寒宫瓷枕
“镇馆之宝”元代影青釉广寒宫瓷枕,这件大同城西五里店出土的宝贝是元青白瓷的佼佼者,采用了四面镂空的宫殿式建筑,配有四组神话故事,正面为广寒宫的神话传说,极具文物价值,是国内瓷器中罕见的景德镇窑的艺术珍品。
2022年7月,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