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县

雷山县

民族特产 鱼酱、糯米粑粑、银饰、药材等
中文名 雷山县
车牌代码 贵H
外文名 LeishanCounty
别名 雷山
火车站 凯里站、凯里南站
下辖地区 5镇、3乡
县长 游美昆
机场 黄平机场、黎平机场
著名景点 雷公山、西江千户苗寨、郎德苗寨
地区生产总值 28.11亿元(2016年)
荣誉 苗族银饰之乡、旅游王牌目的地
电话区号 0855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明洪武年,设镇远、清浪、铜鼓、五开、偏桥、古州、清平、兴隆8卫。

永乐十一年(1413年),废思州等宣慰司,置思州、镇远、黎平、新化4府,隶属贵州布政使司。

宣德九年(1434年),撤新化府并入黎平府。

正统九年(1444年),置施秉、永从2县。

雷山县地图雷山县地图弘治七年(1494年),置麻哈州及清平县,十一年(1498年),置镇远县。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县,二十八年(1600年),置黄平州。

清康熙年间,镇远、偏桥、清平3卫分别并入镇远、施秉、清平县,兴隆卫并入黄平州。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丹江厅驻丹江(今老丹江),属都匀府。

同治十一年(1872年),迁丹江厅驻肇庆堡(今县城)。

民国二年(1913年),改丹江厅为丹江县,属黔中道。民国三十年(1941年),撤销丹江县,并入台拱、八寨两县。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设置雷山设治局,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50年,雷山设治局改为雷山县,沿用到现在。

地理环境

位置

雷山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东经107°55′~108°22′和北纬26°02′~26°34′之间,东临台江、剑河、榕江县,南抵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西连丹寨县,北与凯里市接壤。雷山县总面积1218.5平方千米。

地貌

雷山县地处云贵高原湘、桂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雷公山最高,海拔2178.8米,最低处海拔480米。

气候

雷县境内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14℃-15℃之间,最高气温35.6℃,最低气温零下8.9℃。年降雨量131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0%。无霜期240-250天,年均降水量1375毫米,年均日照1225小时。

行政区划

2012年,雷山县辖4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丹江镇、西江镇、永乐镇、郎德镇、望丰乡、大塘乡、桃江乡、达地水族乡、方祥乡。

2013年,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3〕119号,同意撤销雷山县大塘乡、桃江乡,合并设置大塘镇,以原大塘乡、桃江乡地域为大塘镇行政区域,镇人民政府驻新桥村。至此,雷山县共辖5镇、3乡:丹江镇、西江镇、永乐镇、郎德镇、大塘镇、望丰乡、方祥乡、达地水族乡。

2014年,全县各乡镇合并行政村后,共辖2社区、4居委会、45个中心村(行政村):

1、丹江镇,总面积138.8平方公里,总人口39553人,辖2社区、6中心村,镇政府驻地:东城社区

西城社区、东城社区,西门中心村、羊排中心村、固鲁中心村、脚雄中心村、排卡中心村、陶尧中心村

2、西江镇,总面积187.8平方公里,总人口24762人,辖1居委、6中心村,镇政府驻地:西江居委会

西江居委会、长荣中心村、白连中心村、欧益中心村、脚尧中心村、控拜中心村、黄里中心村

3、郎德镇,总面73.7平方公里,总人口10401人,辖5中心村,镇政府驻地:郎德村

郎德中心村、肖瓦吉中心村、报德中心村、南猛中心村、乌流中心村

4、永乐镇,总面积256.8平方公里,总人口26064人,辖1居委会、9中心村,镇政府驻地:永乐居委会

永乐居委会、永乐中心村、双加中心村、联合中心村、排告中心村、乔配中心村、乔桑中心村、柳乌中心村、开屯中心村、八寨中心村

5、大塘镇,总面积230.5平方公里,总人口25148人,辖1居委会、10中心村,镇政府驻地新桥村

大塘居委会,新桥中心村,桃江中心村,将军中心村,乔王中心村,掌雷中心村,高岩中心村,桥港中心村,掌批中心村,掌坳中心村,独南中心村

6、望丰乡,总面积101.2平方公里,总人口15736人,辖5中心村,乡政府驻地:望丰村

望丰中心村、排肖中心村、乌江中心村、羊卡中心村、公统中心村

7、方祥乡,总面积144.4平方公里,总人口5907人,辖1中心村,乡政府驻地:方祥村

方祥中心村

8、达地水族乡,总面积72.9平方公里,总人口11425人,辖1居委、3中心村,乡政府驻地:达地居委会

达地居委会、达地中心村、高勇中心村、也蒙中心村

自然资源

水资源

雷山县地处贵州的暴雨中心,雷山县有大小溪流216条,总长647公里,年均径流量5.3亿立方米,可开发水能资源1.56万千瓦。雷山县境内水资源十分丰富,流域面积1218平方公里,水力理论蕴藏量为6.8万千瓦。

土地资源

雷山具林地面积占雷山县总面积的19.07%,草地面积占总面积的28%。雷山县跨黄红壤、黄壤、黄棕壤、山地灌丛土四个土带,含7个土类,33个土属,77个土种。

生物资源

雷山县有2000余种生物物种,含国家珍稀保护动植物资源50余种。雷山县内有黑熊、麝羊等23种二类保护动物和天麻、杜仲等200多种名贵野生中药材,有“天然绿色聚宝盆”之称。

人口民族

人口:根据统计口径,2016年,我县年末常住人口数为11.77万人, 比上年增加0.07万人,年平均常住人口数为11.74万人。

按公安部门户籍管理统计,2016年末,我县有户籍总人口160995人。按民族构成,汉族人口为14179人,占8.8%,少数民族人口146816人,占91.2%,其中,苗族人口为134002人,占83.2%,其他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814人,占8.0%。

计生:2016年,年内出生人口1536人(常住人口年内出生1294人,政策内1183人,常住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91.42%),其中,出生男婴789人,女婴747人,出生人口性别比105.62。年内死亡人数1016人,人口出生率为9.68‰,人口死亡率为7.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8‰;全年累计完成各种计划生育手术1054例,其中落实绝育手术114例,同比减少1070例。

政治

政府领导

县长:游美昆[5]

副县长:杨亚群、杨召银、陈泽坤、杨顺灯、梁定华、张建明[6][5]

人大领导

主任:罗祖新[5]

副主任:李绍雄、杨莉、杨彰郡、杨胜荣、龙登雄、李光祖[5]

经济概况

综合

201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8.11亿元,增长14.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6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4.44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16.70亿元,增长18.4%;三次产业结构为24.8:15.8:59.4。201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8.11亿元,是2011年11.36亿元的2.47倍,年均增长14.9%。

第一产业

2016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61亿元,同比增长6.2%,增加值7.31亿元,同比增长6.0%;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553公顷,实现粮食产量4.6万吨;全县茶园面积16.15万亩,茶青产量1.5万吨,茶产品产量3540吨,茶产品产值5.57亿元,红茶产品主要以出口为目标,主要销往香港,2016年出口创汇达400万美元;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总产值完成47.7亿元,同比增长52.7%。省、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56个,其中2016年新增107个。

2016年畜牧业实现总产值2890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牛存栏22597头,出栏6402头;猪存栏54228头,出栏61846头;羊存栏11190头,出栏4758头;家兔存栏1985头,出栏2031头;家禽出笼181626只;肉类总产量6213吨,比上年同期增长0.6%;禽蛋产量884吨,比上年减少11.4%。

第二产业

2016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2.13亿元,同比增长8.8%;20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4313万元,增加值3436万元,同比增长7.7%,其中,国有企业完成1002万元,其他类型企业完成2434万元。5年来,我县规模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5.44亿元。

2016年在特色工业方面,加强特色轻工业小区建设,工业投资完成2.52亿元,尚品源山泉水和万城生态禽畜产品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启动精品野生果蔬及果汁加工项目和年产1.2万吨炒货改扩建项目建设。农产品、手工艺品、特色食品、中药材、山泉水等绿色工业加快发展,雷山茶叶、雷山鱼酱酸、雷山天麻、苗族银饰刺绣等特色产品成为贵州品牌,特色生态工业不断壮大。

2016年资质以内建筑业企业总产值3057万元,同比增长130.7%;全县建筑业增加值23041万元,同比增长16.9%。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

2016年50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70个,新开工项目36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44亿元,同比增长21.9%。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59亿元,同比增长26.2%;工业投资2.52亿元,同比增长21.7%。5年来累计完成500万元以上投资87.1亿元,年均增长33.5%。

2016年交通设施趋于完善,凯雷高速公路以及西江、黄里连接线建成通车,启动雷山至榕江高速公路,实现村村通油(水泥)路目标和通村以上公路安全防护设施全覆盖。水利工程加快推进,推进鸡鸠水库建设,启动望丰水库、西江水库、翁养水库等项目建设,完成八一、公统等4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成101个村寨饮水安全工程。城镇建设成效显著,建成蚩尤大道,启动实施丹江、西江示范小城镇、苗疆盛世综合体、红屯堡安置小区、城乡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工程等一批配套项目建设,县城规划区面积达到33.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5平方公里。乡村面貌日新月异。推进“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和传统村落保护建设,85%的行政村村组入户步道硬化、路灯安装实现全覆盖,有58个村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

商业贸易

2016年在149个村设立电商网点,全年线上销售额达6000多万元,网络零售额达699万元,位于全省县域第三方阵10个乙类县第1位,被列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随着“旅游强县”战略不断深入,交通瓶颈逐步破解,物流条件根本改善,旅游业对消费的带动作用更加凸显。本年新增9家限上批零住餐业,3 家重点服务业,成效显著。限额以上贸易服务业企业由2011年的5家上升到25家,增长5倍。2016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3亿元,同比增长13.5%。

招商引资

2016年全县共引进招商项目27个,签约资金45.77亿元,到位资金30.2亿元(省外项目到位资金30.2亿元)。其中,引进扶贫项目5个,签约资金19.95亿元,到位资金2.65亿元。

财政、金融和保险

2016年财政总收入完成3.78亿元,同比增长2.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61亿元,同比增长2.8%。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6.5亿元,同比下降7.1%,其中,财政八项支出11.8亿元,同比增长12.0%。

2016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1.49亿元,同比增长22.5%。其中:住户储蓄存款余额23.53亿元,同比增长17.0%。各项贷款余额27.22亿元,同比增长25.6%,其中,中长期贷款16.88亿元,同比增长7.3%。

2016年保费收入3209万元,同比增长4.4%。全年各类保险赔款支出1090万元,比上年下降8.9%。

社会事业

邮电事业

2016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245万元,比上年增长11.5%;电信业务(含电信、移动、联通)总量6655万元,比上年增长3.8%。全县年末电信业用户到达数(持卡)131471户。手机普及率94.4部/百人,固定电话及率34部/百户,互联网普及率23.5户/百户。

旅游事业

2016年坚持实施“旅游强县”战略不动摇,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化、全县景区化”,扎实开展西江景区提质扩容、郎德景区二次开发和雷公山景区建设,完成县城游客服务中心、西江文化创意平台街区、郎德非遗一条街、旅游步行道、游客服务中心等一批配套项目建设。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民族文化旅游·黔东南峰会”开幕式,持续办好雷山苗年、环雷公山超100公里跑国际挑战赛、山地自行车大赛、雷公山苗岭之晨国际徒步大会、苗岭斗牛大赛等系列活动,组织人员到杭州、成都、重庆、深圳等国内主要客源市场以及美国开展旅游、文化、茶叶“三合一”宣传营销,冠名了“贵州·西江苗寨号”旅游专列,雷山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创建名单,荣获“2016年全国十大乡村民宿发展示范县”,西江景区被评为“全国十佳生态文明景区”。全县接待游客691.47万人次,增长34.2%,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4.88亿元,增长46.1%。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22%,排全省第二位。

城镇建设

2012年,雷山县完成县城污水收集处理维修改造工程;完成县城大十字片区房屋立面民族特色包装和铜鼓广场、教厂坝片区、县城水体景观等亮化美化提升工程建设;完成达地乡民族文化广场、道路硬化工程和永乐供水工程等项目建设;启动县城郎当河口至陶尧城镇主干道、丹江镇省级示范小城镇、西江安置新村等项目建设;启动实施凯里至雷山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黄里坳隧道建设;完成塔石至达地通乡油路和黄里坳至乌东旅游公路建设;完成通村油路建设50公里。完成固鲁110KV变电站等城乡电网工程建设。

教育事业

截至2014年6月,雷山县中小学、幼儿园共94所,教职工1629人,专任教师1520人。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雷山县争取或筹措资金24643.8万元,完成教学楼建设28560.93平方米,完成学生宿舍楼建设15512.48平方米,完成教师周转房和公租房项目建设831套,新建和改扩建学校食堂67个。

2015年,全县撤销西江、达地、大塘、望丰4所中学,现雷山县共1所职校、1所高中、6所初中,县城共2所小学,全县60多所。

高中:雷山县民族中学-省级示范性三类高中

初中:雷山县第一中学、雷山县第二中学、雷山县第三中学、雷山县思源学校、雷山县永乐中学、雷山县方祥中学

小学:丹江镇第一小学、丹江镇第二小学2所县城小学

2016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91所,其中:独立开办的幼儿园17所(民办9所),小学67所(完小27所、教学点40所),初级中学5所,普高1所,中职1所。在园(班)幼儿4626人,小学在校生11355人,初中在校生6199人,普通高中在校生3388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315人。全县在职公办教职工2189人,其中:幼儿园291人、小学1033人、初中552人、普通高中250人、中职63人。全县学校专任教师1660人,其中:幼儿园188人,公办园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97.5 %;小学802人,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85.4%;初级中学416人,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79.1%;普通高中204人,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99.0%,研究生学历教师占1.96%;职业高中50人,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86%。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班率77.7%,小学入学率99.17%,初中入学率95.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2%,高中毛入学率92.7%。学生人均校舍建筑面积,小学9.6平方米,初中10.58平方米,普通高中20.9平方米,中职26.57平方米。生均图书册数,小学30.06册,初中35.41册,普通高中35.42册,中职15.87册。2016年雷山参加中考1636人,参加高考1313人,二本及以上上线598人。

文化事业

2012年,雷山县完成10个文化活动示范基地和1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建设,西江博物馆、郎德上寨民俗博物馆等实现免费开放。雷山苗族歌舞成功到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钓鱼台国宾馆等进行展演。西江被列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控拜、上郎德、格头苗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卫生事业

2016年,我县共有医疗机构156个,其中医院4个,卫生院8个,民办非企业(诊所)9个,村卫生室134个。医疗机构共有床位838张,其中医院606张,卫生院189张,妇幼保健站43张。全县医疗机构在岗职工795人(卫生技术人员68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74人(执业医师115人),注册护士197人,药师18人,技师58人,其中检验师33人,见习医师38人,其他技术人员11人,管理人员94人,工勤人员7人。全县医疗机构诊疗26.73万人次,入院人数 19415人,出院人数19017人。全县新农合参合人数14.08万人,实际参合率达99.8%。

人民生活

2016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662元,同比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59元,同比增长11.0%;2016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1472人。

社会保障

雷山风情雷山风情

2016年,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组织干部4300人次遍访贫困村贫困户,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并建档立卡实行动态管理。打好易地扶贫搬迁“当头炮”,10个安置点全部开工,建成搬迁房1141套,搬迁4645人。通过积极发展产业,5000贫困人口实现产业脱贫。压缩行政经费6%用于教育扶贫,落实助学经费1564万元,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受助28216人次。完成2000人劳动力规范化技能培训。1963个贫困人口享受“三重医疗救助”,对813个“两无”人员实行政策性兜底保障。扎实推进金融扶贫,累计发放“特惠贷”3.13亿元,惠及6437户贫困户。大塘镇被列为全省20个极贫镇,申报省极贫镇脱贫攻坚基金7.36亿元。探索推行的“党组织+合作社+贫困户”等一批扶贫模式被央视宣传报道,全县减少贫困人口6100人。

2016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9%;强化救助保障,农村低保标准年保障标准提高到3060元,城镇低保标准月保障提高到484元。发放城乡低保6215万元,发放医疗救助资金达407万元,发放季节性缺粮443吨。

资源环境

2016年全县总面积1204.35平方公里,年末耕地面积24.5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9.35%。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县城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66,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3.1%。

安全生产

2016年全县发生安全生产事故5起,死亡3人,与2015年事故起数增加4起,死亡人数增加2人。

交通运输

2016年全社会货物周转总量29004 万吨公里,同比增长44.0%;旅客周转量27119万人公里,同比增长40.7%。年末全县境内公路里程1451.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2公里,国道52.7公里,省道188.4公里,县道229.4公里,乡道291.8公里,村道666.8公里。通水泥(沥青)路行政村154个,通客运车辆行政村144个。全县营运载货汽车544辆,营运载客汽车167辆。

民族文化

锦鸡舞

锦鸡舞锦鸡舞锦鸡舞是苗族芦笙舞中别具一格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发源于贵州省黔东南的丹寨县和雷山县境内,主要流传于苗族"旮弄"支系中穿锦鸡服饰的锦鸡苗族,比如丹寨县片区的排调、也改、加配、党早、麻鸟、羊先、羊告、也都、雅灰、送陇、乌湾、孔庆等苗寨,和雷山县片区的独南、乌的、桥港、新桥、掌批、排里、掌雷、南八、略显、略果、岩寨、桃江、干脑、南脑、等苗寨。

古瓢舞

古瓢舞是以瓢琴为伴奏的一种舞蹈,在雷山达地乡也蒙、背略、达勒等地苗寨逢年过节都跳这种舞蹈。古瓢舞多为男性在前边拉古瓢琴,姑娘们踩着琴声,双手呈抱圆形摆动并扭腰、摇胯、步伐轻盈、身上佩戴的银饰随着身姿的摆动而叮当作响,悦耳动听,别有情趣.古瓢舞与芦笙舞有些相似,有二步、四步、五步,向右转一圈循环有序,所以,可同时拉古瓢琴、吹芦笙在同一芦笙场上翩翩起舞,缓缓趋步向前,舞姿优美,发人生情。 简单而纯朴的古瓢琴和古瓢舞源于苗民久远的历史生活,其文化底蕴透露出苗族古老文化深厚信息。2002年9月贵州电视台《发现贵州》栏目组一行前往雷山也蒙村采拍了专题片,专题片播出后,使藏在苗岭深山的苗族古瓢舞像一朵绚丽的花朵绽放出诱人的幽香,很快引起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

铜鼓舞

铜鼓舞是敲击铜鼓时踩着鼓点节奏跳的舞.击鼓的方法是:把铜鼓置于宽敞的鼓柱中央,用绳将鼓侧的两支耳朵系好悬挂于鼓柱挑手杭吊起来,然后鼓手右手持鼓糙击鼓面,左手持小木棒击鼓胭部,可发出两种音响,有的还需另一人手提木桶大小的助音桶(俗称回音桶),桶口对鼓胭同时,一人击,一人来回地“接调”、“送调”,使鼓音雄浑远远传扬。铜鼓舞由于苗族支系不一,鼓点不同,其舞姿也各异。“铜鼓舞传承地”掌坳村仍保留有11种鼓点舞步,新桥村和郎德上寨各有异彩,舞姿经长久积累和创新改进,形成集鼓、跳、声音、歌于一体,独具热烈奔放,古朴、庄重、豁达的特点。 跳铜鼓舞和跳芦笙舞有的同时进行,舞者男、女、老、少围成一圈又一圈,苗族姑娘们穿着节日盛装,脸眉施以淡妆,佩戴的银首饰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在低沉浑厚的铜鼓敲击声和清脆悦耳的芦笙吹奏声中,步履轻盈,缓急有序,婀娜多姿。

芦笙舞

芦笙舞是苗族独有的民族民间舞蹈。比较常见的是《祝嘎勒》。由三、五、七、九支大中小型芦笙,用同一曲调吹奏,并由芦笙头或芦笙手吹笙领舞,然后是穿盛装的姑娘、中年妇女、年迈老妪围圈牵手跟着跳,随着芦笙的曲调,操着统一的步伐,徐徐向前移动。较其它的苗族地区来说,雷山芦笙舞则有两个特点:第一是突破了女子不吹芦笙的传统习俗,女芦笙好手比比皆是;第二是突破非重大节日不吹芦笙的禁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听到优美的芦笙曲,看到欢快的芦笙舞。早在50年代,便有南猛青年杨炳芳把雷山芦笙曲吹响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晚会上。

风景名胜

郎德景区

雷山县雷山县郎德景区包含郎德上寨、下寨,是一个苗族村寨,距凯里市区29公里,距县政府雷山7公里,是贵州省东线民族风情游的重点村寨之一。这是一个有百户人家的苗族村寨。郎德上寨系苗语“能兑昂纠”的意译,“能兑”即欧兑河下游之意,村以河名,“昂纠”即上寨,郎德上寨因属郎德地片上方,故名。寨内苗民的服饰以长裙为特征,所以又称为“长裙苗”。郎德镇内有享誉海内外的“中国民间歌舞艺术之乡”、“全国百座露天博物馆”和“芦笙之乡”。郎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列为我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雷公山景区

雷公山日出雷公山日出雷公山,苗岭之巅,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为贵州苗岭山脉东段总称,主峰海拔2178.8米,雷公山位于雷山县城东北面,距县城30公里。雷公山,史称“牛皮大箐”,苗语称“方别勒”,意为雷公居住的地方,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群峰起伏,由冷塘山、乌东山、野草坡、木姜坳、雷公坪、冷竹山、猫鼻岭、九洞山等11座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峰组成,地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总面积71万亩。雷公山是母亲山,地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是清水江、都柳江主要支流的发源地,雷公山顶年均气温只有9摄氏度。

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苗寨夜景西江苗寨夜景西江千户苗寨,国家级AAAA景区,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

1982年,西江被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全省首期村镇保护和建设项目5个重点民族村镇之一,2005年11月“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在此挂牌。

独南苗寨

独南苗寨独南苗寨独南苗寨,这里是锦鸡苗族儿女生活的地方,原名叫同南,官方命名为“独南村”,而在神话传说和古歌巫辞中的名字为卧河略,意为云海苍茫的地方。人类在此活动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

独南苗寨,这是一块奇崛而神秘的土地,曾经诞生雷山县人民政府第一任共和国政府县长杨昌伦同志,并连任六届,更是大型纯文学刊物《雷公山诗刊》的发祥地。这里位于贵州省雷山县西南边缘,地处雷公山南麓,与丹寨县接壤,全村辖党古、作谷、同南三个自然寨,共九个村民组,现有300余户,总人口约1500人,全系苗族中的锦鸡苗,锦鸡舞是这里最重要的芦笙舞蹈。民风淳朴,外界人士涉足较少,是黔东南保存最完好的一块未受污染的生态文化净地之一,是人类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理想王国。因此,中国当代苗族作家、知名记者南往耶说:“独南苗寨,这是蚩尤最后歇息的圣土。”

地方荣誉

2004年,雷山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评为“全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

2007年,西江镇被批准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同年,西江千户苗寨与郎德上寨被中国国土经济学会评为“中国景观村落”、乌东村被中评为“中国经典村落景观”。

2008年,雷山被评为“贵州十大影响力风景名胜区”和“中国苗族银饰之乡”称号。

2009年4月25日至27日,在世界旅游精英博鳌峰会上,雷山县被授予“中国旅游王牌目的地”荣誉称号。

畜牧渔业稳步增长。全年畜牧业实现总产值2890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牛存栏22597头,出栏6402头;猪存栏54228头,出栏61846头;羊存栏11190头,出栏4758头;家兔存栏1985头,出栏2031头;家禽出笼181626只;肉类总产量6213吨,比上年同期增长0.6%;禽蛋产量884吨,比上年减少11.4%。

2021年4月, 入选2021(第二届)《中国文化百强县》。[7]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