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敏,字勉之,1892年出生于河北武士敏、杨虎城、冯钦哉、孙蔚如怀安县柴沟堡镇。
1908年考入宣化中学堂,毕业后入天津北洋政法专门学校。学生时代加入同盟会。曾参加护国讨袁战争。
1918年参加陕西靖国军,反对北洋军阀。
1925年任国民军第3军骑兵支队长。
1926年赴苏联考察军事。
1927年回国后,任西北军第1师2旅旅长、第42师124旅旅长兼潼关警备司令等职。
西安事变时,他坚决支持张学良、杨虎城的义举,反对蒋介石亲日反共政策,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一致团结抗日作出了积极贡献。[3]
1936年西安事变后,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69师师长。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武士敏率部开赴河北、山西抗日前线。
1938年,他与东路军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协同作战,粉碎了日寇的“九路围攻”“八次围剿”,并开辟了南岳抗日根据地。尤其在子洪口、天神山两次伏击战中,他与八路军将士相互配合,大败日寇一○九师团,使日寇闻风丧胆。
1939年升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8军军长。
1941年5月,中国军队中条山战役失利。武士敏率领第98军转入敌后,与八路军一起在山西抗击日军。9月下旬,日军集中主力将第98军合围在山西沁水县东峪、西峪。日军多次派人劝武士敏投降,但均遭拒绝。9月23日,日军向第98军发起攻击,武士敏指挥部队顽强抵抗,多次组织突围。9月29日,武士敏在突围战斗中头部中弹,因失血过多牺牲,时年49岁。[3]
武士敏将军牺牲后,延安《新华日报》发表了专题社论和悼念文章。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晋冀鲁豫边区党政军机关追认武士敏将军为革命烈士,并决定把将军的牺牲地——沁东县改为士敏县。
武士敏
1983年怀安县政府重新修葺了武士敏故居,陈列他生前遗物。
2014年9月,武士敏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2015年9月,武士敏铜雕在怀安县柴沟堡镇落成。每年清明、烈士纪念日,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纷纷来到铜雕前祭奠,缅怀英雄。[3]
武士敏抗战四年间,纵横驰骋于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从冀中平原到上党盆地,历经血战十余次,屡建功勋,成为威震中外的一代名将。将军牺牲后,左权将军含泪手书挽联一副:
尽忠于民族国家 努力求团结进步 磊落奇才一世 如君有几
坚持在敌后抗战 英勇至杀身成仁 感怀将略数年 知己情深[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