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馨

中文名 陈德馨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04年
职务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5军29师86旅旅长
目录导航

人物简介

陈德馨(1904年-1938年),河南鄢陵人。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

1935年4月18日授少将衔。

人物生平

陈德馨,字惟吾,1904年出生于河南省鄢陵县柏梁镇西老庄村。兄弟四人,排行三,性勇刚直,自幼随父陈诰(私塾先生)读书,勤奋好学,志向远大,深受父爱。

1922年,18岁的陈德馨学业有成,但他不愿从事父亲的教书职业,而是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带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告别亲人,离开家乡,踏上了他人生旅途的新里程。当时,国民革命军陆军检阅使署学兵团在开封招生,广揽有志之士,冯玉祥将军任检阅使。他报名应试,考入学兵团,开始了军旅生涯。在学兵团,他认真学习所设课程,晚上为不影响其他学员休息,曾多次拿着蜡烛在厕所面壁攻读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每逢学术测验考试,他的成绩多次名列前茅。

1924年,陈德馨在学兵团毕业,因为学习成绩优良,军事本领过硬,留学兵团任排长,后调到刘汝明部升任连长。他与部下同甘共苦,视如兄弟,做事以身作则,不搞特殊,深受士兵爱戴和拥护。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时,他追随冯玉祥将军,升任营长。一次陈德馨等押运军火赴前线,途中军火爆炸,其他人畏罪潜逃,他却一人去见冯玉祥,冯玉祥问他为什么不逃跑?陈德馨坚定地回答:“一个人就是死,也要死个光明!我听副总司令的。”面对这样的汉子,冯玉祥大喜,称其“有种有胆”,可为重用。

1926年,国民革命军退守南口,陈德馨率领部下艰苦支撑,历时数月,战绩显著,深受冯玉祥的嘉奖和赞许,遂提升他为随从副官。陈德馨谦和谨慎,恪尽职守,冯玉祥立他为军中模范。

1930年,陈德馨任国民革命军五十五军二十九师八十六旅旅长,驻防山东。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打响全面侵华战争,继东北之后,平津相继沦陷,生灵涂炭,国破在即,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关头。面对日军的侵略,中国军队奋起还击。冯玉祥致函第三路军旅长以上各将领,要随时报效国家。目睹日寇毁我河山的罪行,陈德馨怒发冲冠,一股民族危机感和精忠报国的正义感油然而生,遂率先复电:“本旅全体官兵,枕戈待命,誓歼倭寇,为中华民族而效死。”此后,陈旅与日军在临沂、陵县、德州、济宁等地多次交战,打了许多胜仗。临邑决战,日军凭借炮火猛烈的优势,像狼群似的猛冲中国阵地,临邑城危在旦夕。危急时刻,陈德馨从警卫员手中夺过大枪,娴熟地装上刺刀,高呼“兄弟们,报效国家的时候到了,冲啊!”迎着日军冲了上去。全旅将士纷纷端起大枪,冲入敌群,与日军展开了短兵相接的肉搏战,击退了日军的进攻。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威风。陈德馨的声名,遍传齐鲁大地。

朋友曾与陈德馨谈论仕途升迁之事。陈德馨说:“自己能力绵薄,历次战绩,均赖上下一心,士卒用命,而长官逾格拔擢,实深渐颜,惟有誓死为革命奋斗,报国家于万一耳。”字里行间,充满了他不为功名利禄,誓为民族效死的报国心、爱国志。

1938年9月,日军大举进犯武汉,陈旅奉命拒敌,随率全旅官兵2500人于6日到达广济西南第一线,拒守要隘,但因水土不服,有五六百将士身患疾病。当时日军向广济至蕲春公路进攻,非突过此线不可,因此广济之役是一场有我无敌、有敌无我的恶战。

7日拂晓,日军步、炮兵800多人,两翼各有便衣队200多人,在十余架飞机的轰炸掩护下,向陈旅阵地发起全线进攻、遭到六十六旅全体官兵的迎头痛击。上午10时,战斗达到白热化程度。陈德馨跨出指挥部掩体,奔向前沿阵地,亲临火线,指挥作战;他身先士卒,率部冲杀,突然,一颗子弹呼啸飞来,击中陈德馨左胸前部。他虽受重伤,仍然坚持指挥作战,不肯后退,直至援军赶到,才把他从昏迷中拖下火线。当时火线二三里内战斗非常猛烈,子弹如梭,头不能仰,士兵们沿山地匍匐拖救陈旅长,腹部及伤处拖伤厉害,血流如注。而陈德馨在昏迷中,仍以极其无力的手腕对敌放枪,狂呼杀敌,不愿退出。下午3时,陈德馨不幸去世,时年34岁。[3]

后世纪念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历史没有忘记、共和国的人民没有忘记陈德馨这位为民族独立而浴血疆场的抗战将领。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英雄。1988年9月,陈德馨作为对日作战牺牲的国民革命军爱国将领,被追认为革命烈士。陈德馨的事迹在武汉和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地相继展出,并载入《鄢陵县志》;1997年9月,陈德馨烈士事迹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英烈馆收录,向世人展出。[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