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7月21日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里。
黄梅兴将军相关图册(27)1917年秋,考入县立平远中学初中部就读。两年后辍学回本村富有小学任教。
1921年,辞去小学教员职务,前往广州,在宪兵学校读书,一年后投奔粤军第一师。
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四队。
1925年,参加讨伐陈炯明叛军的东征,在军校学生教导第一团任见习排长。因在揭西棉湖战役中战功卓著升为连长。到达平远大柘时,率3个连兵力夜袭陈军,他发动群众虚张声势,并分3路包抄袭击,把敌残部1万多人赶得丢盔弃甲。
1925年10月,黄梅兴参加第二次东征,任第十四师第四十团第三营营长,后任黄埔军校第六期一个大队的大队长。
1926年,参加北伐与军阀孙传芳作战,在激战中受伤。伤愈后奉命招募新兵,任团长。
1927年春,任宪兵大队长。同年冬,调任第四军暂编第二师副官长。
1928年,历任江苏省属缉私内河游巡队长、第四军教导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山东总司令部征募处第二区主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七期学生中队长。
1930年春,升任陆军第四十五师三六六团团长。同年9月,任国民政府警卫旅第六团团长。
1931年1月,黄梅兴任陆军八十八师二六四旅五二八团团长。次年,“一二八事变”上海抗战爆发,黄任264 旅副旅长兼528团团长,奉命防守庙行以南一带阵地,多次与日军较量,屡建奇功,敌人称他为“黄老虎”。因立功升为二六四旅旅长,驻防鄂西。后调驻闽、赣、皖南石埭,川东万兴一带。
青年黄梅兴1932年,擢升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二六四旅旅长。
1936年,调驻南京。1937年“七七事变”后,参加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的高级军事会议,会后率264旅从镇江开往上海江湾大场一带驻防。
“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黄梅兴率领驻扎在持志大学(今水电路广灵二路西首)等地的88师264旅与日军展开生死博斗,率本旅奋起抗击,并身先士卒,亲临前线指挥作战,连续攻破敌军十几个堡垒。
1937年8月14日下午6时,进攻日军设在爱国女子大学的据点时,日军炮火密集,并加百架飞机轰炸。他率部冲到八字桥,不幸被炮弹击中,经抢救无效而壮烈牺牲,年仅41岁。[8]
1937年8月14日,黄梅兴在对敌奋战中,不幸身中炸弹壮烈牺牲,成为淞沪战役中第一个为国捐躯的国民党爱国将领。为表彰他为国家民族英勇献身的精神,国民政府追赠黄梅兴为陆军中将。[9]
黄梅兴出生于广东平远县,黄梅兴因家庭贫苦,十岁才进本村私立富有学校读书,性格沉默内向,天资聪颖。
1910年初小毕业后,又因家贫辍学,在家帮助父母种田。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民国,全国各地废除私塾,纷纷兴办学校,学习风气盛行。因他求学心切,要求继续升学,再得其父亲支持,到邻乡的大柘景清高级小学(今墩背小学)读书。
高小毕业后,因成绩优异,于1917年秋考入县立平远中学初中部就读。终因家贫,只读两年再次辍学,被其族人推荐到本村富有学校任教。
他边教边学,上进心强,关心国家大事,怀着为国为民志向,于1921年辞去小学教员职业赴广州,在宪兵学校读书一年后投奔粤军第一师。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曾任广东宪兵司令部第一队司务长,广东讨贼军第一师第三团上士。
1924年5月,1924年春由粤军第一师第三团团长邓演达保荐投考黄埔军校,同年5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四队学习。后任黄埔军校教导团第一营副连长,国民革命军北伐东路军第二师六团副营长。在黄埔军校时,受革命思想影响,目睹军阀割据,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就已下定救国救民不惜血染沙场的决心。[10]
黄梅兴将军与黄埔军校(17)1925年,第一次东征,右路军步步为营,节节胜利,黄梅兴当时属黄埔军校学生军教导团,在建国粤军二军薛岳团部下当见习排长,在揭西棉湖战役中,因作勇敢,战功卓著,荣升连长,后转战兴梅。该团由·兴宁合水开拔,经一天急行军,于大拓战斗胜利结束的3月24日傍晚抵大柘。黄梅兴不顾疲劳主动请战,夜袭陈军。经团部批准,由他率领三个连的兵力追至东石。他对这次战斗作了周密部署,派出先头部队到东石发动群众配合,半夜过后,兵分东、西、中三路包抄袭击。他亲率一个连打中路,在东石圩附近首先打响,黄连长高喊:“冲啊!杀啊!”激励战士冲锋陷阵,猛攻驻曾屋的敌团部。东西两路的部队同时冲杀,事先布置好的群众便点燃鞭炮、杉枝等虚张声势助威,顿时杀声震天,敌人一时不知虚实,官兵混作一团。黄梅兴率三个连的兵力乘胜在天亮前便把林虎、李易标两个军的残部一万多人赶得丢盔弃甲,逐出平远县境。
1925年10月上旬,国民革命军举行了第二次东征,黄梅兴又转战兴梅,在兴宁合水战役再次立功,即提拔为第十四师第四十团第三营营长。东征结束驻防梅州。这时与家中的童养媳赖伴梅结婚。后回广州,任黄埔军校第六期的一个大队长,积极完成军事训练任务。[10]
1926年夏,回师广州。是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黄梅兴率部参加北伐。在江西乐化车站,与敌孙传芳部劲旅孟昭月部作战,奋勇杀敌,身负枪伤,入后方医院治疗。梅兴伤愈后,奉令招募新兵,任六团团长。民国16年春,任学兵大队长。同年冬,调任第四军暂编第二师副官长,兼汕头达豪盐场知事。
民国17年春,任东苏属缉私内河游巡队长,旋调充第四军教导第一师政治部主任,随军北伐。甫抵山东省境,又奉令调任总司令部征募处第二区主任,驻苏皖边境征募,于10月调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七期学生中队长。
1930年春;奉令升陆军第四十五师二六六团团长,驻苏属实应、淮阴;皖属泗阳、宿迁二带。9月,国民政府警卫团扩充成旅,调兼该旅第六团团长。
1931年1月,黄梅兴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264旅528团团长。这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至1932年1月28日,日本又在上海的闸北、江湾、吴淞等处发动进攻,于是爆发了上海的 “一·二八事变”之役,日军在上海蓄意制造事端,进攻驻扎在闸北的中国军队。时任陆军第八十八师二六四旅五二八团团长的黄梅兴,奉命率部随师开赴上海,支援第十九路军抗击日本侵略军。2月14日,南京政府将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和中央军校教导队合编为第五军,由张治中兼任军长。2月16日,第五军抵达上海,17日进入阵地。第八十八师防守庙行,黄梅兴团和工兵营作为预备队,部署在庙行镇以北。日军在第二次增兵后,决定对中国守军发动第二次总攻,即攻占庙行,切断第五军和第十九路军之间的联系,然后予以分别歼灭。[3]
1932年2月20日,庙行战役打响,守军第八十八师英勇抵抗,使日军连续攻击一昼夜,未能得逞其志,战局陷入胶着状态。21日晨,在张治中军长的命令下,黄梅兴率领预备队五二八团和工兵营迅速增援战斗,向敌突破区实施反突击。中国军队从左、右和正面对日军实施三面夹击。已经打了两天的日军,十分疲惫,毫无防备。当中国军队像狂涛一样席卷而来时,日军顿时乱了阵脚,最终被打得人仰马翻。[3]植田调集精兵,从高境庙天乐寺司令部出发,沿着临时公路向我进攻。我八十八师二六二、二六四两旅沉着应战。二六四旅副旅长黄梅兴临危不惧,身先士卒,组织官兵奋力还击,毙伤大批日军。晚上,日军不甘失败,继续进攻,枪炮之声不绝,火光冲天,麦家宅阵地多处被毁。黄梅兴机智沉着,抢修加固损坏的工事,官兵仍埋伏于战壕之内,屏息以待。当日军接近战壕时,手榴弹、步枪齐发,黄梅兴率部冲出战壕,日军狼狈逃窜。黄梅兴团在与其他增援部队共同奋力抵抗下,最终止住日军深入势头,敌人大部向淞沪线以东溃退。中国军队取得庙行大捷。[11]黄梅兴率部与日军作战,勇猛异常,屡挫敌锋,敌人称他为“黄老虎”。
黄梅兴率领部队配合蔡廷锴所部十九路军、张治中部第五军作战,重创日军。待战事结束,以功擢升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264旅旅长,驻防鄂西。
民国22年11月,奉令率队入闽,后转赣“围剿”苏区。民国24年,由赣移驻皖南石埭整训。4月又奉令入川,驻川东万县一带。
民国25年,调回南京训练。[10]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后,黄梅兴奉令率旅移驻淞沪。黄梅兴于11日奉国民党政府命令率旅从镇江开往上海江湾大场一带驻防,立即部署兵力,加固工事,以御日寇侵袭。[10]
历史照片(5)1937年8月13日上午,日军在淞沪启衅,从虹口用大炮向我军发起进攻,一批批陆战队从天通庵、横浜桥跨越淞沪铁路冲到宝山路口,即被二六四旅所部奋力将敌击退,并连续破敌十余个碉堡。敌军用战车开路,强行穿过八字桥(八字桥在水电路、同心路口,处在通往江湾路原日本侵略军海军司令部的咽喉地带)开枪开炮,肆无忌惮地杀害手无寸铁的中国人民,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八·一三”淞沪抗日战争。梅兴满腔怒火,迅速率领国民党八十八师二六四旅三个团的将士奋起抗击。他身先士卒,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官兵同仇敌忾,浴血奋战,连续攻破了日军十多个堡垒,乘胜追击。
1937年8月14日,黄梅兴接到进攻日本海军陆战队在虹口司令部的艰巨任务。该司令部是侵华日军为长期侵占我国而修建的据点,位于江湾路、虹口公园附近。据点四周筑有高大围墙并装有电网,在通向司令部的道路上有伏兵。据点内部建有明碉暗堡,建筑群均由半米以上的钢筋水泥筑成,经得起五百磅以上炸弹的轰击。第二六四旅的将士在黄梅兴的指挥下,向江湾路攻击前进。日军利用特制钢板防盾沿江湾路顽抗,敌人司令部内炮火猛烈。黄梅兴身先士卒,广大官兵毫不退缩,以沉重的伤亡代价向前推进。下午4时许,黄旅官兵已攻到日军司令部附近,黄梅兴即进入附近的爱国女子学校指挥作战。此时,日军的大炮失去威力,遂改用密集的机枪火力阻止中国军队,二六四旅官兵伤亡惨重,可谓“一寸山河一寸血”。战至下午5时许,黄梅兴电告师部,决定加大攻击,于天黑前拿下敌军司令部。[3]
1937年8月14日下午6时,在进攻日军最后一个堡垒一一爱国女子大学,胜利在望时,日军炮火密集,加之从航空母舰起飞近百架轰炸机进行轰炸,当黄梅兴率部冲到八字桥的地方时,不幸身中炸弹,壮烈殉国,成为淞沪战役中第一个为国捐躯的国民党将领,为中华民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年40岁。[10]
黄梅兴身材魁梧,学识渊博,文武双全,为人和蔼可亲,同学、同仁经常到他家里聚会,节假日更是宾客满座。他和徐向前、陈赓是同窗,和杜聿明、黄维、宋希濂、孙元良等交游甚密。黄梅兴牺牲后,上海各界深表哀悼。国民政府在南京中国殡仪馆设灵堂悼念;蒋介石慰勉其遗孀,并派人安顿其家人生活。将军的遗体由夫人赖伴梅、子黄崇武护送至南京雨花台安葬。夫人亲写挽联:“马革裹尸还,是男儿得意收场;可怜母殁半年,瞑目尚多身后事。鹃声啼血尽,痛夫子抬魂不返;最苦孤生匝月,伤心犹剩未亡人”。国民政府追赠黄梅兴为陆军中将。
黄梅兴将军家庭情况(3)父亲:黄汝龙
母亲:张大妹
大哥:黄桂兴
弟弟:黄柏兴[12]
妻子:赖伴梅
长子:黄崇武(黄埔军校十八期毕业,原上海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12][13]
次子:黄月生(夭折)
养子:黄海平[12]
儿媳:蔡维琴(黄崇武之妻,国民党将领黄维的妻妹)[14]
儿媳:林美(黄海平之妻)[12]
黄梅兴将军殉国后,灵柩运至南京,安葬于雨花台附近。国民政府为褒扬他的历史功绩,追授他为陆军中将。
1938 年3月12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13周年和追悼抗日阵亡将士的大会上,称赞黄梅兴将军是“全国人民崇高伟大的模范”。
1942年,在东石乡开办县立梅兴农校。抗战胜利后,在大柘河陂水兴办“梅青农校”。
1944年,为纪念抗日烈士黄梅兴,他的家乡东石办起了“平远县立梅兴初级农业学校”;
1947年,梅兴农业学校与子青学校合并为“广东省立梅青学校”。校址从东石迁到坝头河陂水,一直到解放。
1957年,平远县人民政府在县城新建烈士陵园,将军的名字勒刻在纪念碑上。国家民政部追认黄梅兴为革命烈士。
1985年,中央军委副主席、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徐向前元帅发表《谈发扬黄埔精神》讲话时,高度评价黄梅兴等在抗日战争中“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近半个世纪以来,黄将军的故乡平远县,以各种形式纪念黄梅兴、姚子青这两位抗日英雄。民国28年(1939),梅兴的名字入祀县城忠烈祠。
1985年6月,中共平远县委、平远县政府为纪念著名抗日将领黄梅兴、姚子青烈士,发出关于成立兴办“梅青中学”筹备委员会的通知,平远县人民政府把城镇中学更名为“梅青中学”。民革中央副主席屈武为学校题词:“梅花自有冲寒骨,青史长留英烈名”。以培育后代,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1986年9月,梅青中学新建一座三层教学大楼落成剪彩之日,旅居香港台湾的同胞及省内外工作的干部、专家、学者300多人参加庆典活动、缅怀前辈献身精神,共商增进家乡。
纪念黄梅兴将军(4)2004年08月12日,上海隆重纪念“八·一三”淞沪抗战67周年之际,黄梅兴将军的塑像被安放在上海奉贤海滨的“人文之林”海上名人纪念园,与他的战友冯玉祥将军、谢晋元将军并肩站立在他们曾为之战斗的土地上。[13]
2014年9月1日,黄梅兴被列入国家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其亲属也先后获得国家颁发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80周年纪念章。
2017年3月24日,黄梅兴故居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5]
2019年4月19日,黄梅兴故居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