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文幼年时与母亲生活在乡下,15岁考入沈阳东关文华中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北平,就读于北平东北中学。
1934年秋,考入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
1936年10月毕业,分配到空军第五大队二十四中队见习。
1937年4月任少尉飞行员。
阎海文1916年出生于辽宁省北镇县。“九·一八”事变时,他才15岁。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践踏着我国东北的土地,阎海文不甘心生活于异国军队统治之下。他从东北流亡到北平。到北平后,他到东北流亡学校读书。东北沦亡,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重的伤疤。他后来写道:“东北沦亡,国将不国。堂堂的中华民族,竟受倭奴之摧残与蹂躏,令人痛心,所以我常为之悲,为之泣。”
由于对家乡沦亡非常痛心,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为国家收复失地,因此,他读书,锻练体魄,都增添了动力。他努力学习,坚持锻炼,尤其注意磨练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准备将来驱赶日寇,收复国土,光复自己的家乡。
1934年阎海文高中毕业后,正好中央航空学校到北平来招生。阎海文想抠是学本领,培养自己,以便将来报国的好机会。于是他便报了名,经过考试,很快被录取了。中央航空学校是学习军事技术的好环境,阎海文学习非常专心。后来他在自传中写道:“高中毕业后,我考入航校,入校后只知一心向学,救国之法,期必达成。”
他学习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救国。他对航空也很有兴趣。他说:“我喜欢飞机的万能性,我决心努力研究。”
阎海文不仅注重学习,而且也很重视品德的修养、意志的磨练,培养远大的志向。
他写道:“说到我的律己之道,要修正高尚的人格,洁白的心地,健旺的体魄,坚忍不拔的精神,丰富的学识,有纯正品行和奋斗的精神,以礼待人,讲义气,重节操,讲信用,做个为国为民的好青年。”
通过学习,他了解到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为革命呼号,不避艰险,奔走海外,百折不挠。他对孙中山先生非常崇敬。由此,他对孙中山先生的学说(革命主义)也发生了浓烈的兴趣,开始研究起来。他认为:“我们应以总理(指孙中山)的革命手段,实行总理的遗教,才可能有出路,中国才能复兴。”
阎海文对世界上的一些名人很崇敬。他在自传里是这样写的:“我平常很注意一些名人的史料,非常羡慕革命的伟大事业。法之霞飞将军,欧战时闻名全世;拿破仑之成功,轰轰烈烈;华盛顿之血战,八年而唱独立;印度之甘地,土耳其之基马尔,等等,都是古今中外的完人。他们事业的伟大,也是努力奋斗得来的。他们有干干干的精神。
阎海文还是一个青年,认识水平有限,他只知道崇拜名人,并不能分得清那些名人真正的历史功勋和历史局限。但他一心要学名人,满腔热诚要学名人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还联系自己的实际行动,决心“自励自行,努力苦干”,将来好杀敌,为国家效力立功。
阎海文在学生时代就立下了宏大志愿,要杀敌报国,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正是这种报国之志,才使他后来作出了那样忠勇壮烈的举动。
阎海文具有拼命奋斗的强烈爱国心,那是很感人的。请看看他在自传中的一段话:“我个人太微小了,比起世上伟人来,真九牛之一毛耳。然思国怀乡之念,不弱于他人,救国之志,永存于心。我们中国人,现处在一个极危险的地位。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是说不到的。现在我们九死一生,敌人已逼到我们家门口里来了,非速行反攻,和它一拼,是不可活下去的。”
在这些语句中,我们不是感触到了阎海文那颗急于报国,要同日寇拼搏,激烈跳动、滚烫火热的心吗?
阎海文壮烈殉国,实现了他“讲义气,重节操”的誓言和杀敌报国的宏愿。他说过,他要“做个为国为民的好青年”。他说到做到了。
阎海文是个有爱国情操,也重友爱感情的青年人。阎海文牺牲后,敌人从他的飞行帽里,发现有一张珍藏的折叠着的纸片,上面写着南通市的一个地址,和“刘月兰”这个名字。字写得娟秀,像是刘月兰女士的手迹。据分析,刘月兰可能是阎海文的爱友。阎海文在紧张激烈的战斗中,仍将这一纸条珍藏在自己帽内,说明他对她怀有深挚的感情。[2]但为了报国,这段爱情只能夭折了。
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争爆发后,第五大队奉命派6架飞机支援陆军八十八师轰炸虹口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阎海文多次请战,终于争得出征任务。8月16日阎海文在完成轰炸任务返航时,座机被敌高射炮击中。跳伞时,因风向变化落入敌阵地,为敌包围。被围后,阎海文宁死不降,拔手枪击毙日军5人,击伤数人,在“中国无被俘空军!”(另一种说法是:他在空中喊了这句话,然后掏枪向日军射击。)的呐喊声中用最后一颗子弹自戕殉国,时年21岁。当日下午,旧坡头旁又添新坟。日本兵列队脱帽,垂首恭敬而立。坟前粗糙的木牌上,“支那空军勇士之墓”几个大字在敲击、震撼着他们的心。为敌人、也为勇士举行葬礼,这在他们是第一次。同年9月11日,日本大阪的《每日新闻》特派员木村毅发回日本国内的一则报道,在日本列岛引起了强烈震动。感佩至极的木村在文中叹道:“我将士本拟生擒,但对此悲壮之最后,不能不深表敬意而厚加葬殓……此少年空军勇士之亡,虽如苞蕾摧残,遗香不允,然此多情多恨,深情向往之心情,虽为敌军,亦不能不令我全军将士一掬同情之泪也。”文章最后甚至惊呼:“中国已非昔日支那!”
同年10月,日本东京新宿区举办了“中国空军勇士之友阎海文展览会”,展出其遗物。展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日本人,参观的东京市民络绎不绝,无不敬仰。
1937年9月11日,日本大阪的《每日新闻》特派员木村毅发回日本国内的一则报道,在日本列岛引起了强烈震动。感佩至极的木村在文中叹道:“我将士本拟生擒,但对此悲壮之最打算倒萨后,不能不深表敬意而厚加葬殓……此少年空军勇士之亡,虽如苞蕾摧残,遗香不允,然此多情多恨,深情向往之心情,虽为敌军,亦不能不令我全军将士一掬同情之泪也。”文章最后甚至惊呼:“中国已非昔日支那!”
1937年10月,日本东京新宿区举办了8月16日阎海文所使用的降落伞“中国空军勇士之友阎海文展览会”,展出其生前用过的飞行服、降落伞和手枪等遗物。此次公展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日本人。20多天的时间里,参观的东京市民络绎不绝。一向崇尚武威的日本人似乎全 撒的爱上然忘记了英雄的国籍、身份,一张张面孔上无不充满敬意。甚至有人为他惋惜、落泪……
不久,东京的商业区序宿挂出写有“支那空军之勇士阎海文”的横幅,在一个橱窗里展示了阎海文的飞行服、降落伞、手枪、子弹壳等遗物。这些遗物,直至抗日战争结束后才回到了中国人民手中。
后来,阎海文的遗体被转葬到1932年8月为安葬‘一二八’淞沪抗战时牺牲的30余名空军烈士而建的南京航空烈士公墓。与阎海文同时葬于航空烈士公墓的,还有8月19日驾机冲向敌舰的沈崇海等空军英雄。如今,几经劫难,南京航空烈士公墓已修葺一新,阎海文烈士墓业已复原。
阎海文的牺牲,中国军民深为痛惜,同时亦对他深为敬重。阎海文牺牲为国的精神成为全国军民奋力抗战的榜样。
阎海文英勇壮烈牺牲的事迹,也使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感到敬畏。日本帝国主义原以为,中国人软弱可欺。他们曾经狂言过,用不了三个月,就可以打败中国,让中国投降。但是,“卢沟桥事变”后,全国奋起抗日。特别是“淞沪抗战”开始后,中国军民同仇敌忾,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事实,使日本人看到,军国主义战争狂人叫嚣的“三月亡华论”注定要失败。阎海文壮烈殉国又是一份活的教材,它让日本侵略者感到,中国人抗战意志不可动摇,宁死不会屈服的。
诗句引自唐代诗人杜甫《蜀相》一诗,该诗为咏颂诸葛亮而作。阎海文牺牲十多天后,日本《大孤每日新闻》刊登了这家报纸驻上海特派员木村毅写的一篇报道,木村毅从阎海文壮烈殉国的事件中,对中国产生了新的认识。他感叹地写道:“今天之中国,已非昔日之支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