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集镇隶属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位于淮安、清浦、洪泽三县(区)交界处,是淮安的西南门户。
据官方资料显示共有10行政村、1个居委会、1个镇办林场,总人口30665人,总面积9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1万亩,水面和宜林地面积3.1万亩。
农业是范集镇的主导产业。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该镇党委、政府结合镇情,着力放大自身优势,全力推进“四大基地”工程:一是优质稻米基地工程。利用白马湖畔的天然沃土建立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基地5万亩,“范王”牌、“新香河”牌、“韩家洼”牌大米深受消费者欢迎。二是水产养殖基地工程。以镇水产养殖埸为龙头,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全镇放养水面达1.5万亩,其中精养、特养面积达1.3万亩,“总渠”牌水产品畅销省内外。三是禽畜饲养基地工程。2004年,该镇禽畜饲养总量达112万只(头)、鲜活的草鸡、草鹅、草鸭以及“绿色猪肉”热销大江南北。四是林木基地工程。以股份林、承包林等为模式, 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全镇意杨总株数约350万株,材积总量约120万立方米。年均产粮8万余吨、水产品近1万吨。
工业经济蓬勃发展。该镇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全力营造大招商,招大商的浓烈氛围,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崛起。2004年,该镇共引进1000万元以上项目3个,500万元以上项目8个。实际到位资金3600万元,被淮安区评为招商引资先进单位。
2004年,该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3亿元,财政收入419.1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50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该镇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结合农村五件实事的实施,范集镇共铺设镇村公路60公里,范集镇村村都通上了水泥路。教育事业上,按照“六有”标准,对教育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使全镇的办公条件大大提高,卫生事业上,重点推进行风 险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0%以上。文化事业上,重点加强有线电视行政村的建设力度,积极为广大群众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防汛排涝设施上,三年来共疏浚灌排渠道近100华里,配套各类建筑物近千座。实现了旱涝保收的目标要求。集镇建设上,三年来共建商品房住宅2万平方米,扩建街道2条;以创建市级文明小城镇为目标,强化集镇管理,突出绿化、美化、亮化,为集镇居民营造了一个舒心的居住环境。 新学期,范集镇把“养成良好习惯,提升文明素养”教育作为文明创建、规范学校管理、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各校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全力抓好这一教育活动的落实。一是广泛宣传,造浓氛围。各学校充分利用横幅、橱窗、板报、广播站、行为规范展板等宣传阵地,进行宣传报道。班级、校园内张贴《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十字用语”、“文明习惯十做到”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有计划地安排晨会课、班会课等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文明十字用语”、“文明习惯十做到”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二是开展活动,规范引导。每月举行
一次以“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每月举行一次“我为班级添光彩”、“知礼仪,做文明学生”等主题班队会,并在全校展开讨论。定期开展“我与文明同行”演讲比赛、征文竞赛。三是完善制度,形成全力。建立健全“家长开放日”制度,各校每个班级每学期安排一天时间向学生家长全方位开放。办好家长学校,同时组织教师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生活习惯,教育广大家长配合学校指导、教育子女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与社区联合开展“文明礼仪进社区”活动,把 校园的文明新风带进家庭、带到社区。同时大力加强校园文明小分队建设。从制度、时间、激励机制上,进一步加大对校园文明小分队建设的支持力度,让校园文明小分队与大队部融合得更加紧密,充分发挥校园文明小分队的监督和教育作用,抓好晨间、午间、课间的“三间”管理。并在大队部的领导下,强化“五自”“五比”“五不”教育。(“五自”:自主、自理、自护、自强、自律;“五比”:比升旗、比纪律、比两操、比课外活动、比卫生;“五不”:不迟到、不旷课;不作弊;不进网吧;不说粗话、脏话;不打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