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禹山河图

帝禹山河图

作者 孙晓琴
作品名称 帝禹山河图
目录导航

今人研究成果

画家孙晓琴根据王红旗对《山海经》的远古信息解读以及地理方位的全面考证,历经5年,先后绘出水彩画山海经场景600余图、国画山海经图腾108图、数十幅山海经艺术地理复原图,并于1999年9月9日绘制出巨画《帝禹山河图》被袁珂盛赞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辉煌成就”。将《五藏山经》记述的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26条山脉447座山,及其相关的258处水系、348处地望、673处矿物、525处植物、473处动物、95处人文活动场景,基本上全部绘于42平方米的画面之上(高540厘米、长780厘米),它是根据古文献记载重新复原绘制的历史最古老、画面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地图,具有极高的科学与艺术收藏价值(见《经典图读山海经》一书,上海辞书出版社)。

对比古今差异

《帝禹山河图》采用鸟瞰、侧视等多种视角和比例变换,描绘的地理范围,南至台湾海峡,北至蒙古高原,西抵天山山脉,东达日本列岛。根据《帝禹山河图》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古今地形地貌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海岸线与湖泊上,因为山脉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是不会有大的变化的。具体来说,一、当时华北地区的海岸线比今日偏西,胶莱平原尚被海水分隔。二、当时的黄河河套一带为湖泊或沼泽,如今这里是肥沃的良田(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指的就是河套地区的良田)。三、当时北方有许多大湖泊和湿地,如今它们基本上都已经干涸了。四、今日的长江中游平原,当初是广阔的湖泊湿地(云梦泽)。五、《山海经·五藏山经》很少记述今日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的人类活动情况,表明当时这些地区属于沼泽湿地,因此不太适宜人类的定居生活。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