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黛姮
ISBN:10位[7807152990] 13位[9787807152996]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1
定价:¥98.00 元
历史上的圆明园有着一百多处园林景观,从使用功能来看,不仅有临朝理政的仪典性殿宇、日常生活的寝居建筑,还有表示孝悌精神的礼制建筑,书院、书楼、戏台等文化建筑,寺院、庙宇一类的宗教建筑,供帝王考察农情的观稼、验农建筑以及大量的景观建筑,不仅功能性、实用性建筑的数量很大,而且为满足帝王们审美的需求性的建筑类型也很齐全。皇家园林在一般人的概念里,不过是帝后起居生活、游乐玩赏的场所。然而圆明园不仅仅有着多姿多彩的建筑、山水、花木供帝王后妃们享用,还是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更是帝王审美理想的物化表达,这里不仅有帝后生活的篇章,还反映着帝王治国的理想和方略。如果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那么圆明园便是用园林造就的一部活生生的社会文化史。
这本书是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圆明园研究》课题组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本书所采用的圆明园复原图,也是由课题组的成员辅导本科生和研究生来完成的。
圆明园是一座以“万园之园”之名享誉世界的皇家园林,也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价值的园林,它曾经作为清朝帝王最主要的园居理政场所,是造园史上集中国造园精华之大成者,后又毁于外国侵略者之手,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你知道圆明园有多少组建筑?你知道这些建筑都是什么模样的?你知道乾隆在这些建筑里都进行了什么活动?…《乾隆御品圆明园》就会告诉你所有的答案。
郭黛姮,1960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师从梁思成教授,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现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曾任清华大学建筑历史教研室主任。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曾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学术专著有: 《中国古代建筑史》宋辽金西夏卷;《华堂溢采——中国古典建筑内檐装修艺术》:《东来第一山保国寺》;《20世纪东方建筑研究》;中、英文版《中国古代建筑》2003年在中国和美国分别出版(合作)。
主持完成的古典建筑设计和重要文物建筑保护设计及规划多项,如杭州雷峰新塔设计、珠海圆明新园设计,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恭王府保护规划及修复设计、圆明园部分遗存保护及修复设计等。其中的“杭州雷峰塔设计”获2003年中国教育部评选“优秀设计一等奖”、2004年获全国第十一届“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银奖”。
引子
第一章 正大居心以为养光明莅政乃相宜——朝仪听政
一、正大光明
二、长春园澹怀堂
三、勤政亲贤
第二章 远隔凡尘游息处鳞瓦参差帝后居——寝兴之所
一、九洲清晏
二、含经堂
第三章 忆昔幼龄花下游五福既备无他忧——命运理想
一、竹子院
二、梧桐院
三、牡丹台
第四章 园居岂为事游观早晚农功倚槛看——观稼验农
一、杏花春馆
二、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
三、多稼如云
四、北远山村
第五章 远映云林近俯池御园景物倍清嘉——得景赏景
一、西峰秀色
二、别有洞天
三、接秀山房
四、万方安和
五、紫碧山房
第六章 却笑秦皇海上求仙壶原即在人间——畅襟仙境
一、蓬岛遥台
二、方壶胜境
第七章 何分东土西天 倩它装点名园——神佛护佑
一、慈云普护
二、日天琳宇
三、舍卫城
四、月地云居
五、法慧寺及其多宝琉璃塔
六、宝相寺
七、正觉寺及满族喇嘛寺院
八、广育宫
第八章 原庙衣冠古昔沿天兴神御至今传——礼制孝悌
一、鸿慈永祜
二、长春仙馆
第九章 同乐顾名幸不虚共欢此夕非常夕——观演娱乐
一、山高水长
二、同乐园
第十章 茹古非关希博雅古来治乱在遗编——读书明道
一、书院
二、藏书楼
第十一章 愿为君子儒不作逍遥游——哲理体验
一、廓然大公
二、坦坦荡荡
三、濂溪乐处
第十二章 苏杭景物名早传 写仿装典到御园——移天缩地
一、西湖十景
二、狮子林
三、鉴园
四、如园
第十三章 盛世何须再闭关 欧风建筑进御园——接受西洋
一、谐奇趣
二、万花阵
三、海晏堂
四、方外观
五、远瀛观
第十四章 白石清泉带碧萝 树影低笼芰荷香——悠游憩赏
一、曲水流觞
二、御园赏荷
三、中元河灯
四、端午龙舟
五、舟与桥
结语
图版目录
参考文献
年表
名词图解
后记
这本书是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圆明园研究》课题组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本课题研究始于2000年,参加这项研究的研究生,结合圆明园课题曾撰写有多篇论文,其中如贾■《圆明园的朝寝空间研究》,刘畅《清代宫廷内檐装修设计问题研究》,方晓风《清代宫廷宗教建筑研究》等博士论文,臧春雨《圆明园的山水变迁研究》,贺艳《从皇子赐园到帝君御园》,叶冠国《清代官式建筑制度研究——以圆明园内工则例为例》等硕士论文,以及李建云、萧金亮研究生学习期间的论文。本书所采用的圆明园复原图,也是由课题组的成员辅导本科生和研究生来完成的。本书所用的样式雷图得到国家图书馆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资料室的大力支持,现场的考察调研得到了圆明园管理处的大力支持,特在此一并致谢。
圆明园是一座以“万园之园”之名享誉世界的皇家园林,也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价值的园林,它曾经作为清朝帝王最主要的园居理政场所,是造园史上集中国造园精华之大成者,后又毁于外国侵略者之手,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历史上的圆明园有着一百多处园林景观,从使用功能来看,不仅有临朝理政的仪典性殿宇、日常生活的寝居建筑,还有表示孝悌精神的礼制建筑,书院、书楼、戏台等文化建筑,寺院、庙宇一类的宗教建筑,供帝王考察农情的观稼、验农建筑以及大量的景观建筑,不仅功能性、实用性建筑的数量很大,而且为满足帝王们审美的需求性的建筑类型也很齐全。皇家园林在一般人的概念里,不过是帝后起居生活、游乐玩赏的场所。然而圆明园不仅仅有着多姿多彩的建筑、山水、花木供帝王后妃们享用,还是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更是帝王审美理想的物化表达,这里不仅有帝后生活的篇章,还反映着帝王治国的理想和方略。如果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那么圆明园便是用园林造就的一部活生生的社会文化史。
然而有关圆明园造园的档案,未能完整留存至今,那稍有记载的皇家内务府档案,又是偏于物料销算等具体而微的事务性记录,使人们难以了解这座园林的造园思想和艺术特点。过去虽然有不少有识之士在探索圆明园的造园史、圆明园的艺术成就等,但它毕竟是那么厚重的一部史书,尚需要从更广阔的空间去追寻这座失落的皇家园林的本来面貌。
从圆明园建设的历史来看,它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经过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朝,逐渐从一座具有文人隐士风格的王子赐园发展成为一座壮丽辉煌的皇家园林。它本身的添建、改建更是随着帝王们的物质、精神需求而变化,其中,雍正和乾隆对圆明园的总体风格和景观设置影响最大。
乾隆曾说他要以诗篇的形式记载他一生所经历的一切,在圆明园居住了八十多年里,他写了有关圆明园的诗词两千多首。圆明园不仅有优美的山山水水,还是他所经历的许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如:幼龄时与康熙、雍正共赏牡丹,八十三岁高龄时在正大光明接见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八十五岁那年在勤政殿中宣布立皇十五子颐琰为太子,宣布归政等。可以说,圆明园承载着乾隆的命运与理想,记忆着他的是非功过。
通过乾隆的诗词,结合其所构建的实体,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当时的园林特点,还可以看到园林主人若干鲜为人知的活动,同时,也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圆明园发展、变化的缘由、思想、情趣。清高宗《御制诗》中关于圆明园的内容可以称得上是一部18世纪圆明园面貌的真实写照,翻开乾隆所写的诗,结合仅存的圆明园一些档案史料,如样式雷图等,人们不仅可以从这些诗中找回一座生机勃勃的圆明园,看到一座充满帝王审美理想的皇家园林,还可以寻觅到圆明园所承载的乾隆朝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