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砀山县良梨镇,位于古城砀山城东15公里处,故黄河良梨镇南岸,“310”国道和陇海铁路穿境而过。区域面积45平方公里,辖26个村,人口53000人。
良梨镇是“砀山酥梨”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区,该镇因盛产优质酥梨而得名。酥梨栽培历史悠久,据史料载,距今2500年的战国时期有栽植,清初已具规模,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该镇境内,亲品梨果,当即晓谕地方官“捎带为皇考贡品”。至此,良梨酥梨声名远播,身价倍增。据科学测定,酥梨富含糖、氨基酸、维生素和钙,磷等多种人体必须的矿物质,“生可清六腑之热,熟可滋五脏之阴”,有极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该镇五万亩耕地已全部被果园覆盖,这里气候温暖,四季景色怡人,春天花似海,秋天果如山。境内有“乌龙披雪”、“鳌头观海”、“梨树王”,等景点,是独具特色的避暑和旅游胜地。
镇委、镇政府积极推行“科教兴镇”战略,采取“保护生态环境、生产绿色食品”的一系列措施,年产优质酥梨1.5亿斤。曾先后荣获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奖、泰国国际龙马金奖和绿色食品证书。水果销售网络遍及国内各大中城市及东南亚国际市场。
2002年, 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63亿元(1990元不变价),财政收入3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49元。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14亿元(1990年不变价),财政收入
25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05元。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51亿元(1990年不变价),财政收入1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67元。
三年来,镇委、镇政府结合本地实际,主攻果业结构调整,狠抓村镇企业。2002年,全镇水果产量106800吨, 肉类1053吨, 农业总产值14181万元(1990年不变价)。2003年,全镇水果产量65584吨, 肉类1478吨,农业总产值9055万元(1990年不变价)。2004年,全镇水果产量57696吨,肉类1787吨, 农业总产值12014万元(1990年不变价)。2002年,全镇集体企业3家,私营企业16家,个体工商户290户,从业人员3280人。2003年,全镇集体企业3家,私营企业23家,个体工商户330户,从业人员3360人。2004年,全镇集体企业2家,私营企业29家,个体工商户346户,从业人员3420人。2004年,全镇中小学校28所,镇中心幼儿园1所,镇在校学生9950人,教职工460人,幼儿园教师20人。镇屈卫生院、文化广播站各一处。2004年,全镇有线电视安装420户,程控电话7500门。
2002年良梨镇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先进单位”。截至2006年,良梨镇连年荣获全市“纪检监察信访目标管理工作先进单位”、“人口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中心镇建设先进单位”、“创建文明集镇工作先进镇”、“劳务输出工作先进乡镇”等称号,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
1、解放思想,进一步扫除不利于发展的思想障碍
思想是行动的指导。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扫除一切不利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当前,良梨镇思想不解放的主要表现是:安于现状、小富即满,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缺乏敢闯敢试的勇气;面对困难和压力,徘徊观望,畏难情绪突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紧密结合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点,以“三个有利于”为判断是非的根本标准,把思想统一到一心一意抓发展、千方百计快发展、依靠改革创新促发展和扎实苦干求发展上来,力戒四平八稳、墨守成规,凡是有利于加快发展的办法都可以大胆试、大胆闯,创造性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解放思想不能坐而论道,要体现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目标、思路、政策和机制上,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为了解放思想,我镇党委和政府先后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号召全镇人民解放思想,号召党员和干部群众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社会上思想、科技、农业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学习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乡镇党委和政府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全镇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2、以“特色良梨”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要把“特色良梨”新农村工作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结合实际,编制新规划,谋划新思路,制定新举措,力争用5-10年的时间,把全镇7个村基本建成“特色良梨”新农村。一是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按照科学布局、合理安排、反映地方特色、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科学、缜密地编制新农村建设近期、中期、远期发展规划,严格按照规划搞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二是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切实抓好“一村一品”,大力开拓水果销售渠道,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扶持食用菌生产、养殖等新的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全力实施农民培训、管理、服务工程。依托村室、党校及劳动技校,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农村实用技术、务工人员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培训一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努力把广大农民培训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四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探索和推广“公司+农户”、“支部+协会”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服务带动功能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五是着力整治农村环境,美化、净化村容村貌。要扎实开展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革除农村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向上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群众安居乐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六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干部的文化素质和能力,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3、注重质量、完善功能,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
加快镇区基建速度,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及其他公益设施,重点建好一个农产品交易市场和一个垃圾处理厂,3-5年内实现村村通油路。进一步搞好小城镇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凸现梨乡小集镇风貌。把张庄、礼河集作为重点村规划建设,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周边村庄发展。加快构建城镇化发展的经济支撑体系,注重引导、培植支撑产业,积极发展壮大二、三产业,充分发挥梨乡的区位、资源优势,建立起以旅游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为框架的全新经济体系,为我镇城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4、千方百计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积极营造对外开放环境
要高度重视项目开发工作,努力争取国家、省、市、县的项目支持。要突出抓好一批投资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好、拉动力强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基础设施建设与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为对外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特别要抓好农业综合开发、节水、改厕、通村工程、市场、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做好已建项目的管理工作。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使全镇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要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推进投资的软硬件建设,营造“人人是投资环境,处处是良梨形象”的良好氛围。计划引进建设2个投资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水果深加工企业。以最大的诚意、最明显的效益、最具吸引力的政策,构建外资进入良梨最便捷的通道。
5、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一是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整合教育资源,逐步加大中小学危房改造的投入。进一步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二是要进一步抓好农业科技推广,依靠科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完善镇、村科技推广体系,大力普及农村适用技术,搞好科技培训,努力提高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充分发挥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三是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提高文化设施的共享性。强化市场管理,净化文化市场。四是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认真组织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加快重大疫病、疾病防控和监督体系建设,健全医疗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五是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努力探索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统筹安排并组织实施好退耕还林、种质资源保护等工程。六是牢固树立抓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就是抓经济发展的观念,确保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综合治理性别比失调问题,努力降低人口出生率,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七是全面落实“两个”确保,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积极化解各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做好农村扶贫工作。八是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力度,为农村稳定、农民收入增加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九是完善信访问题预警处理机制,积极稳妥地处理好民间的各种矛盾和纠纷,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深入开展“平安良梨”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犯罪分子,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大力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十是健全公共安全应急机制,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尽力消除安全生产隐患,确保无重特大事故发生。
6、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不断增加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加强精神文明载体建设。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虚”功“实”做,“虚”、“实”结合,积极开展建设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村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推进“星级文明户”为载体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镇形成积极、文明、健康的良好社会风气。加强社会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职权。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建设。全面推行村务、镇务公开。重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民主参与和监督作用。继续发扬党管武装的好传统,增强全民国防意识。
7、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加快步伐奔小康,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必须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把党组织建设好,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