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体系
沉积体系(depositional system)是与某些现象的或推测的环境和沉积作用有密切成因联系的三度空间岩相组合。沉积体系概念和方法主要是在20世纪60~70年代研究墨西哥湾沿岸沉积时,根据瓦尔特相定律和相模式发展完善起来的。相邻的不同沉积体系(如三角洲体系与碳酸盐台地体系等)之间通常以不整合或相变面为界。沉积体系一般是根据相模式来确立的。
1) 岩性:粗(砾岩、砂砾岩等)夹细(泥岩、粉砂岩)
2) 颜色:所夹泥岩以氧化色为主
3) 砂、砾岩单层厚度:中层到块状,连续厚度<15m
4) 砂砾岩体形态:条带状
5) 接触关系:砂砾岩层顶、底面均为突变接触,且底面为冲刷面
6) 测井曲线:箱形、尖峰形
7) 地震反射:平行、断续
①沉积体的几何形态、产状和分布;②沉积相的识别标志,沉积物组分、结构、构造和生物组合等特征;③沉积物特征与动力条件、气候因素、大地构造之间的关系;④沉积相内部及其与相邻沉积相之间的横向、垂向演化规律和层序、接触关系,不同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相模式等。沉积相模式是指在古今沉积层中反复出现的相变组合系列。各地或各层类似的相变组合在细节上可以各有差异,但由其共性足以概括出典型的相模式,如三角洲相、曲流河床相等。沉积相模式在判断地层的沉积相时,具有标准化的作用。
普遍运用“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则和比较岩石学方法。由于现代环境中复杂的营力作用可以直接观察和记录,作用的结果在沉积物的特征上能如实反映出来,因此现代沉积的研究是判断古代沉积相的依据。20世纪60年代以来,沉积学界对现代沉积的研究颇为重视。
研究沉积相要注意综合运用地层古生物学的、矿物岩石学的、物理化学的、数学的、地球物理学的、地球化学的、水力学的等方法。目前值得重视的是:应用地球物理勘测所获得的资料研究古代沉积相;应用电子资料处理技术,对资料进行储存、检索、整理和统计;开展低温、低压下常见矿物热力学原理的研究;有关大地构造对沉积作用与沉积盆地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以及同位素地质学、古地磁学、扫描电镜等研究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