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优质木材,特别是硬木的供应量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高,如红木的价格成倍,甚至数十倍的上涨。木材供需矛盾的加剧,严重制约了中国家具业的发展,成为发展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发挥聪明才智,不断进行创新探索,开发了多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如松木脱脂技术,E0级(或无醛)低游离甲醛释放量人造板,功能性人造板,蜂窝板,木塑复合材料(WPC材)等。重组竹便是一种近年开发应用,引人注目的新材料。该材料完全是中国人自主开发的新材料。
我国重组竹产业经历可归纳为3个发展阶段:
第1阶段 是1998—2004年的产品创制期,以浙江安吉企业为主导;在此期间产品的品种单一,规模小,产量低,只有浙江安吉和象山数家企业从事该产品的生产,全部采用冷压工艺,冷压机大概只有10余台,缺乏产品质量标准;
第2阶段 是2005—2008年的市场推广期,企业分布已经从浙江扩散到江苏、安徽和福建等地。冷压设备达到40余台,制造规模迅速扩大。安吉竹宏竹制品公司在2005—2006开始尝试热压重组竹的生产制造,其他企业也迅速跟进。此阶段产品良莠不齐,跳丝、瓦状变形、开裂等缺陷导致质量差异较大,很多出口产品遭遇退货处理,对整个重组竹产业造成不良影响。在此阶段也涉及不少重组竹产业的专利纠纷及知识产权官司,对整个产业后期的发展,以及企业的产权意识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3阶段 是2009年至今呈现的爆炸式发展期,其主要原因是重组竹的技术、市场以及产品日趋成熟,装备制造水平日臻完善,特别是不去青黄的疏解技术的成功研发,更加推动了重组竹产业的发展。
根据生产工艺的不同,重组竹压制设备同样分为冷压和热压两大系列,主要区别在铺装和压制工段。冷压工艺铺装工段,是将竹丝铺装在模具里;热压工艺是把竹丝直接铺装在热压垫板上。
第一代冷压机的特点是:结构为四柱式,没有自动进料装置,由人工将竹丝放进压机模具中;压机模腔为宽度固定式,物料压好后,要将其从模腔底部垂直推到模腔顶部,再卸去。压一根方材需要10min左右,生产效率很低。
第二代冷压机改为框架式,增加了可倾式自动进料装置,装料和压制可同时进行,省去单独装料时间。
第二代压机在装料、自动化以及卸模等方面亦有改进。已有企业尝试使用从装料、冷压、出料、卸模以及固化干燥一条龙的自动化生产线,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但是仍然有许多环节需要进一步改进。如铺装的均匀性、脱模工艺以及原材料连续快速计量等。
对热压机的最大改进是厚度规的设计与发明,在没有该装置前,热压法重组竹板材的两个侧面,各需要锯边5cm左右,浪费巨大;而设置厚度规后,通过板材侧面挤压,防止了板边疏松。热压后的板材两边只需锯切1cm左右,原料利用率提高5%以上,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炭化设备是重组竹产业的重要装备之一,通过炭化工艺,既可有效改变终端产品的色泽,也可以提高板材的耐水、防霉等性能。目前最新一代的炭化装置已经采用全自动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
浸胶工艺之前,竹材原料的干燥主要采用气干与窑干相结合的方式。但是,干燥窑的建设尚未引起企业以及相关科研单位的重视,普遍存在干燥效率低下的问题。
浸胶后竹材的干燥,基本上以网带式干燥机为主,设备制造技术比较成熟,但是存在占地面积大,且干燥效率低的问题。也有部分企业采用隧道窑连续干燥技术。
采用冷压工艺生产重组竹方料的干燥固化,最初是将重组竹方料纵横交错堆放于固化房中,进行高温固化,由于固化房中不同高度的热风温度与湿度不同,并有气流盲区,造成竹方料固化不均匀。改用连续式固化隧道干燥后,竹方料单层摆放,且在运动中受热,克服了箱式固化房的缺点,提高了固化均匀性,且固化道装备建设渐趋完善。
目前,重组竹材的生产工艺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冷成型、热固化工艺,简称冷压工艺;二是借鉴人造板传统热压工艺,形成的重组竹热压工艺。
特点:将浸渍树脂的竹束干燥到含水率12%~15%后,直接装模,在约60MPa的高压下成型,将模具锁定后,送入固化道固化胶合。
主要用于压制厚度15~18cm的重组竹方材,密度相对均匀。重组竹方料常用的规格尺寸(长×宽×厚)为:193cm×10.5cm×15.0cm和200cm×14.5cm×15.0cm。
特点:采用传统接触式传热技术,在一定温度下压制板坯,单位压力4~6MPa,远低于冷压工艺的压力,主要压制板材。常规尺寸为(长×宽×厚):244cm×122cm×1.5~4cm,最大幅面可达1.2m×5m,一般最大板厚可达5cm。
1)国家对重组竹产业科研的支持,以及竹材加工研究领域科技成果的涌现,为重组竹产业的发展提供重大技术支撑。
国家已经连续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将竹材的高效利用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期间,“高强度竹基纤维复合材料制造技术”项目,被列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际竹藤网络中心、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浙江农林大学和浙江林科院等,分别承担了国家和浙江省在重组竹产业领域的主要科研任务,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工艺技术方面,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等运用竹材可控分离、竹材单板化展平、竹基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单元优化、竹材增强单元导入以及竹青竹黄胶合等多项技术集成,成功开发出高性能竹基纤维复合材料,将竹材的一次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产品性能提高20%以上,基本解决现有重组竹存在的跳丝、瓦状变形等问题,使重组竹的应用领域扩展至室外用途。该项技术已经获得14件专利,并且在多家企业转让授权大规模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小径竹制造重组竹关键技术,作为“十一五”重大科技成果,参加了2009年度国家重大节能减排展览,获得了广泛关注;“高性能竹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获得2011年度第四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在“高强度竹基纤维复合材料制造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持承担了《重组竹》和《重组竹地板》的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这些成果的应用,为我国重组竹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规范发展,奠定了基础。
2)在重组竹研究开发领域,仍需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对应用基础、工艺技术、装备等进行创新,促进我国重组竹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装备以及产品的升级换代。
如在生产技术及装备方面,需攻关重组竹冷压方料干燥胶合过程中的自动控制问题,冷压设备的连续化和自动化问题,以减少劳动力的使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热压工艺中,需解决冷进冷出工艺存在的热压效率低、耗能大,及板坯铺装均匀性等问题。
在产品的应用技术研究领域,重组竹材的防霉问题、炭化工艺过程中竹材材性和颜色变化问题,亦是未来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和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