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拉半岛

科拉半岛

目录导航

概况

  科拉半岛(Kola Peninsula)在俄罗斯西北端。属俄罗斯摩尔曼斯克州。北濒巴伦支海,东、南临白海,西以科拉河、伊曼德拉湖及尼瓦河为界。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北部和中部是低山。南部为多沼泽和湖泊的平原、低地。西部边缘有1,000米以上的山区,最高峰海拔1,191米。矿藏有磷灰石、铜、镍和钒钛磁铁矿等。大部在北极圈内,1月平均气温-13至8℃,7月8至14℃。年降水量300-750毫米。夏有极昼,冬有极夜。河流短小,富水力。多冰碛湖。自北而南有苔原、森林苔原及森林带。 以渔业、采矿、化工、有色冶金和船舶修理为主。气候严寒,农业不发达,畜牧业重要。沿海多峡湾,以科拉湾最大。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冬季沿岸不结冰。位于湾口的摩尔曼斯克为不冻港,重要军事基地。建有全国第一座潮汐发电站(在基斯洛湾)。设有冻土带自然保护区(沿岸)和森林自然保护区(中部)。主要经济中心有摩尔曼斯克、蒙切戈尔斯克、基洛夫斯克、扎波利亚尔内等。

地理

  科拉半岛西面从科拉湾沿着子午线通过伊曼德拉湖、科拉湖及尼瓦河至Kandalaksha湾。 半岛面积约十万平方公里。北面海岸高而陡峭,而南面则平坦。半岛西面有两山脉:小希比内山(Khibiny mountains)及洛沃泽罗冻原(Lovozero,高达1120米)。半岛中部是Keyvy流域。

矿产

  由于上一次冰河时期将泥土上层的沉积层带走,科拉半岛表面有极丰富的矿石及矿物质,诸如磷灰石、铝资源、铁矿石、云母、陶瓷原料、钛矿、金云母和蛭石,以及其他较少有的有色金属。俄罗斯诺里尔斯克镍公司(MMC Norilsk Nickel)便有在半岛上经营开采。世上最大的地上凿孔——科拉超深钻(Kola Superdeep Borehole)——亦是在半岛靠近挪威边境的位置。

气候

  虽然地处极北,科拉半岛因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候相对较温和。一月平均温度约-10°C及七月平均约10°C。半岛南部属于泰加林而南部则属于冻土层。

河流

 

  半岛上有很多有激流的河流,其中最主要的有Ponoy河、Varzuga河、Teriberka河、Voronya河及Iokanga河。主要的湖泊有伊曼德拉湖(Imandra)、Umbozero湖及洛沃泽罗湖(Lovozero)。半岛上的河流是大西洋三文鱼Salmo salar的重要栖息地,它们会从格陵兰及法罗群岛回来产卵。钓鱼消遣因此应运而生,有一些小屋及营地集居着在夏季到来的钓鱼人士。科拉的河流会在冬天被冰封。

人文

  萨米人是北欧的土著民族,主要分布在挪威(3万人)、瑞典(1.7万人)、芬兰(5000人)、俄罗斯(2000人)。

  俄罗斯萨米人约80%居住在摩尔曼斯克州的科拉半岛上。20世纪初,科拉萨米人全部是农村居民,而20世纪末他们中几乎40%生活在城市里,其中很多人受过中等专业教育或高等教育,在非传统经济部门中工作。

  在近数百年时间里,由于居住地之间空间相互交错,萨米人与其他民族交往密切。他们与俄罗斯人交往已有八个世纪,与卡累利阿人交往时间也很长。此外,在科拉半岛西南部早就居住着芬兰人,19世纪末一批养鹿科米——伊热梅茨人和涅涅茨人从伯朝拉河地区迁到半岛东部,萨米人与他们也有较密切的交往。而现在半岛上的居民绝大部分是外来移民,主要是俄罗斯人,还有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鞑靼人等。

  作为北欧的土著民族,萨米人祖先占有比现在分布区广阔得多的地域,后来随着俄罗斯人、卡累利阿人、芬兰人、斯堪的纳维亚人的进入,萨米人逐渐被排挤到极北地区。从保存下来的萨米人远祖所固有的特征来看,萨米人的人种类型是独特的。从语言来看,一般认为萨米语属于芬兰-乌戈尔语族波罗的-芬兰语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萨米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明显不同于他们的北欧邻人,也有别于外乌拉尔的生活在相似的自然条件下、有着相似生活方式的民族。

  萨米人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文化,是在各种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其中自然环境,尤其是北极严酷的气候条件起了重要作用。作为民族,萨米人是在科拉半岛北部、卡累利阿、芬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这片广大土地上形成的。这片土地的颇大部分处于北极圈内,是气候和动植物界极为特殊的地区。现在萨米人占有的土地,无论在俄罗斯还是在北欧国家,主要属森林冻土带和冻土带,包括山地冻土带。在生态上,北大西洋沿岸是特殊的地区。对萨米人物质文化的研究表明,它主要由森林带成分和冻土带成分构成,前者在东部地区、后者在西部地区表现得更明显。萨米人传统物质文化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达到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萨米人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本保持了古代经济-文化类型的特点。这是一种捕鱼、养鹿和狩猎相结合的类型。狩猎对象主要是陆地动物野鹿,后来也猎取毛皮兽;沿海地区萨米人会猎捕海兽,如环斑海豹、髯海豹、格陵兰海豹等。与渔猎经济相适应,萨米人过着半游牧生活。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萨米人生活在定居公社类型的地域性村庄中,在科拉半岛这样的村庄有17个。大多数村庄都有夏季和冬季两个住地。此外,每个家庭都有几处住地,分秋季和春季住处。所有的经营地(牧鹿场、捕鱼场、狩猎地块)在村庄之间分配,这项制度被严格遵守。在半岛有限的空间条件下,该制度保证了各村庄在经营地利用上的平等权利,也有利于经营地的合理利用,防止资源枯竭。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拉萨米人从事的基本行业是养鹿和捕鱼,这两项工作平均提供其全部收入的2/3。由于当地动物资源渐趋枯竭,狩猎的规模已很小,只提供萨米人全部收入的10%左右。在20世纪初,萨米人工作种类增加,如在铁路和伐木部门工作或为地质勘探队做向导等,在非传统行业工作的收入达到全部收入的25%~30%。

  科拉萨米人传统经济年度是被严格规定的,一年被分成八个工作季,在各个工作季里须按计划劳作,总的目标在于保障经济的综合性和各种经济活动方式的有效结合。按出工数量和耗费时间,养鹿业在所有行业中占第一位。实际上萨米人全年都在从事养鹿业。从鹿群规模、牧场承受能力、牧鹿犬的利用等方面来看,萨米人养鹿业对科拉半岛自然条件有非凡的适应性,对萨米人生活方式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

科研

  世界上最深的人造钻井位于俄罗斯北部科拉半岛。冷战时期,苏联决心在前往地心和月球方面超过美国人,世上最大的地上凿孔——科拉超深钻(Kola Superdeep Borehole)从1970年开始挖掘,直到1989年才结束。传说,俄罗斯人从钻孔中听到了哭声和叫声,他们担心他们已经钻透了地表,进入了地狱内部,因此放弃了继续在科拉半岛钻探。 在俄西北部的科拉半岛上有一口深层科研钻井,为了研究地壳深处高频声波的特点,俄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专家在这座钻井内距地面3050米处安装了一个灵敏度很高的磁致伸缩检波器。经过数年的不间断探测和记录,研究人员意外地发现,他们记录下的一部分声波变化能准确反映出当地一家采矿冶金企业的工作规律。

  参与这项研究的俄科学院通讯院士尼科拉耶夫在新一期《科学院报告》杂志上撰文说,地下深处岩层的自然轻微活动会使科研钻井内出现微弱的高频声波,但常有一些地声杂波几乎完全掩盖自然的声波。专家经研究发现,这些杂波源自一家距科研钻井井口约6公里的企业。

  研究人员无意中“听”到的声音表明,该采矿冶金企业的重型设备每天被3个班次的工人分别使用近8个小时;每个班次的工作都会使杂波强度达到一个峰值,而3个峰值之间的数据能反映出工人短暂的换班休息时间;在一段时期内,该企业的露天矿场每天都通过爆破采矿;工人活动所产生的杂波在节假日明显减弱;在每年实行夏时制后,与该企业有关的杂波会提前一小时出现。这种“听”得到的结果准确度非常高,比如,研究人员“听”后能判断出,2005年年底的某一天,该企业的三班倒工作制不知什么原因没有照例得到执行。

  俄研究人员认为,上述企业所处地质构造带的附近有一些断层,断层周边往往有碎裂的岩块,这样的结构可能有利于源自地面的地声杂波抵达3000多米深的地下。俄专家正准备进一步分析这些意外的探测结果。

污染

  挪威环保组织Bellona警告称,俄罗斯存放在科拉半岛的核废料库遭海水侵蚀,随时可能引发爆炸。有专家称,一旦这一情况发生,爆炸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将扩散到整个北欧,乃至英国,造成的环境灾难将超过1986年的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

  据挪威的这家环保组织透露说,俄罗斯西北部科拉半岛的安德烈夫湾内有三座“海底核坟墓”———海底核废料储存库。

  这三座核废料储存库分别于1982年和1983年开始投入使用,用于“临时存放”2.1万支废弃的核燃料棒。

  尽管核废料储存库所处的位置是近海,距离挪威边境只有45公里,但由于投入使用之时苏联仍然十分强大,所以任由挪威和西方国家抗议也奈何它不得。

  苏联政府当年也保证说,安德烈夫湾内的海底核废料储存库只是“暂时的”,而“暂时的”核储存库也非常安全,储存库外的特殊混凝土墙壁“能抗八级强震和小型核弹袭击”,所以外界尽可对核储存放心。

  海水腐蚀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然而,最新的调查却发现,号称“铜墙铁壁”的储存库外部的混凝土墙壁现在发现了大小不等的裂缝,高腐蚀性的海水正在渗入储存库内,侵蚀着里面的核废料,释放出细小的铀粒子。而这些铀粒子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给整个北欧乃至于全欧洲造成严重的环境灾难。

  Bellona现任核专家、俄罗斯前海军军官尼基金表示:“我们现在正坐在火药桶上,它的导火索正在燃烧,但我们根本不知道导火索到底有多长。”这意味着连锁反应可能很快就发生,也可能会相当久之后才发生。

  该组织引述俄罗斯原子能机构报告称,最近的研究发现,原本干燥的核储存库内开始发现腐蚀性海水,“目前的降解导致核燃烧分裂成细小的微粒,计算显示这些粒子与水结合,会触发无法控制的连锁反应!”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