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庄户地道战遗址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

景点级别 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称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
建造时间 1964年秋
目录导航

简介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位于北京市顺义区东北燕山余脉歪坨山下,距北京60公里,现属龙湾屯镇。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焦庄户地道战遗址(2)纪念馆始建于1964年秋,定名为“焦庄户民兵斗争室陈列室”1979年北京市政府决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改名为“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焦庄户村在战争年代属于冀东抗日根据地领导,是通往平西、平北根据地的必经之路。焦庄户人民同国内外敌人开展地道战斗争是从1943年春天开始的,当时只是挖了几个隐蔽洞,这种洞只能藏一两个人或存放一些粮食等物品。一旦被敌人发现,就只有束手就擒。为了同敌人进行长期斗争,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把单个隐蔽洞连接起来,并在地道内进行战斗和生活。到1946年全村共挖23里长的地道,村内纵横交错并和邻村相连,形成了能打能防的战斗型地道网。顺义县人民政府于1947年10月授予焦庄户“人民第一堡垒”锦旗,并把它插在18米高的民兵指挥瞭望楼顶上。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及展品图集(1)焦庄户地道战遗址及展品图集(1)(20)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焦庄户地道战遗址(5)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对人民进行传统教育,展室内以翔实的资料、珍贵的文物及真实的地道战遗址,再现了焦庄户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同国内外地人进行英勇斗争的历史画面。现在供观众参观的地道战遗址还保留着650多米,地道内有休息室和指挥所,又单人掩体、陷阱、碾盘和庙台暗堡等战斗设施,还有水缸、炕洞、墙柜、锅台、猪圈、驴槽等较隐蔽的出入口和了望楼。纪念馆自从1964年开放以来,截止到1997年底,共接待国内外观众150余万人次,其中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12000多名外宾来参观学习。纪念馆参观的内容有五项:一是参观地道遗址;二是看地道战电影;三是听抗日时期儿童团员焦志斌同志讲焦庄户村的战斗历史;四是吃“抗日饭”(即窝窝头、玉米渣粥和咸菜);五是秋季苹果熟了,观众可以亲自参加采摘活动。

展区分布

展馆参观区

纪念雕塑纪念雕塑焦庄户地道战遗址及展品 图集(2)焦庄户地道战遗址及展品 图集(2)(11)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展馆采用中国北方农村传统的四合院设计风格,以青色为主色调。展馆参观区是2005年8月14日正式落成对外开放的,占地近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馆内展出面积1000平方米。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冀东抗战燃烽火、人民战争建奇功、今日顺义更美好。展陈内容以照片、图片和实物为主,馆内还修建了以抗战历史人物为造型的浮雕群以及大型立体三维沙盘。

地道参观区

焦庄户地道,是焦庄户人民在与敌人斗争的战争实践中逐步完善起来的。他们把初期简单的隐蔽单口洞连接起来,在地道内设计和安装了单人掩体、会议室、水缸存放处、陷阱、翻板、碾盘射击孔、地道射击孔、猪圈射击孔等生活设施和战斗设施,最后挖成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形成了南到龙湾屯、唐洞、北到大北坞的长达23华里的地道网。

地道平面图地道平面图现在供游客参观的地道为830米。为更好的展示当年的战争历史场景,焦庄户地道战遗址恢复了30米原始地道,该段地道再现了当时地道的原始风貌,并采用声光电等现代化高科技手段真实反映历史。平均高度1.49米,最低处仅高60厘米,此段地道采用国内首创的玻璃钢与环保粘合剂技术,既起到保护地道的作用,又可以让游客看到当时地道的历史痕迹。

抗战民居参观区

焦庄户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区公所、十四军分区司令部和卫生处第二卫生所等历史遗迹的所在地,为展示当年的历史风貌,从2003年开始,对这几处有纪念意义的抗战民居进行了重新修复,截止到目前已修复抗战民居23处,修复面积15000平方米。

相关展示

纪念馆参观的内容共有六项:一是参观地道遗址;二是看地道战电影;三是听抗战时期儿童团员焦志斌同志讲焦庄户村的战斗历史;四是吃“抗战饭”(即窝窝头、玉米渣粥和咸菜);

五是看“地对空导弹基地”(即看部队内务、队列表演、通讯和指挥、导弹实物操作、导弹演习录像);六是秋季苹果熟了,观众可以亲自参加采摘苹果活动。

历史故事

展馆内展馆内1941年,河北平原抗日根据地的道沟地道战,是这种形式的前身,但当时还不普遍,也不完善。1942年敌人大扫荡以后,斗争环境异常残酷。为了便于我军民坚持平原对敌斗争,党根据几年来开展道沟地道战的经验,在广大平原地区领导军民进一步开展了地道战。初期的地道主要是为了我地方干部隐蔽斗争,在一些党员或“堡垒户”的住宅院内,挖掘能容纳一、二人的小地洞。虽然这种地道在反“扫荡”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很不灵活,一旦被敌人发觉,没法躲避。为了使敌人不易发现洞口,就逐渐把洞口加以改善或挖两层,或修两个洞口,或把两个洞连接挖通。这样,虽有了一定的灵活性,但它只能作为临时藏身躲险的处所。

地道展区地道展区从1943年开始,地道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冀中平原和冀南一些地方,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的阵地。地道战开始后,敌人也曾费尽心机,采用寻找洞口和放火、放水、放毒等办法进行破坏。但是,党领导群众不断改进地道,使其更加完善。为使敌人不易发现洞口,除对群众进行必要的保密教育外,还把洞口巧妙地隐蔽起来,用墙壁、锅台、水井、土炕做掩护;为使敌人不敢进入洞内,在洞口修筑陷阱、埋设地雷、插上尖刀,或者在洞内挖掘纵横交错的“棋盘路”;为了防止敌人用水、火、毒破坏地道,还在洞内设有卡口、翻板和防毒、防水门,或者将地道挖得忽高忽低、忽粗忽细、并且设有直通村外的突围口。这样,地道便成了进可攻、防可守、退可走的地下堡垒。

居民参观区居民参观区地道战的广泛开展,对平原地区进行严酷的反“扫荡”斗争起了重大的作用。例如,1943年3月,驻灵寿的日伪军200多人包围了正定县高平村。拂晓,敌人开始进攻,群众已进入地道,民兵游击组、爆炸组利用地道工事监视敌人。当敌人进入地雷阵时,先后两次拉响4枚地雷,炸死20多个鬼子,敌人吓得在街上乱跑,又接连响了9个地雷,加上手榴弹和冷枪,打得敌人乱跑乱窜,防不胜防。至中午,敌人伤亡40多人,狼狈逃回据点。1945年4月1日,敌人约一个团的兵力向清苑县冉庄进攻,冉庄群众依靠地道击毙敌人17名。4月3日又打退了敌人三个团的兵力进犯,击毙团长以下40人,打得敌人不敢再来进犯。地道战是平原人民对敌斗争的伟大创举,在河北平原抗日斗争史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地道战中国自古便有,宋,明,清都有记载,但近代抗日战争中被我们的先辈发挥到了及至.大概在1942年左右冀中等中国平原地区开始有个别村庄利用地窖的来躲避倭寇的扫荡直至后来发展到地窖相连甚至村村相连,最终用于歼敌.

当然具我所知不仅仅我们在二战是用了地道战,在太平洋战争中倭奴也曾用来抵御过美军对倭国本土的进攻,如硫磺岛战役期间,对美军造成了较大的伤亡.

在后来的美越战争中越共也曾用过以抵御外敌.可以看出在战争双方装备相差较大的情况下利用有利因素是完全可以取到预想不到的效果的.

焦庄户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焦庄户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年代里,利用地道、地雷同敌人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因战绩卓著,而被授予“人民第一堡垒”的称号。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当年焦庄户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神勇丰采。现在供观众参观的地道遗址中,有指挥所、休息室、单人掩体、陷阱、磨盘、庙台暗堡等战斗设施,还有水缸、炕洞、锅台、马圈、柴棚等较隐蔽的出入口和望孔。

焦庄户地道站遗址位于北京市顺义区东北部地区的燕山余脉歪坨山下,距北京东直门60公里,距顺义城区30公里,是一个自然村,隶属于顺义区龙湾屯镇。它处于通往平西、平北的咽喉,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焦庄户地道战遗址“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日寇在占领区建立伪政权,并经常出动日伪军到焦庄户村抓壮丁、抢粮食,无恶不做,激起了当地人民对侵华日军的满腔仇恨。一九三八年秋,党的组织来到了焦庄户村,带领全村农民同日寇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在战争中焦庄户人民不断总结了便于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斗争经验,于一九四三年春开始挖地洞并在实战中不断地改造、扩展,到一九四五年形成了村村相连户户相通全长达23华里的地下长城,在此后的战争中焦庄户人民沉重地打击了敌人,有效地保护了自己,为冀东人民的抗日战争树立了光辉的典范。由于斗争形式新颖、战绩卓著,一九四七年十一月,顺义县人民政府授予焦庄户“人民第一堡垒”的光荣称号。

现在,焦庄户地道战遗址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六年国家又把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定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遗址复原

时值8·15抗战胜利65周年之际,焦庄户地道战遗址2010年8月10日启动抗战民居等修缮工程,预计用三年的时间将70亩遗址恢复至地道战时期的模样。  第三次修缮主要集中在抗战民居的修复上,包括一些与地道出口连接的抗战民居和明清时期具有文物、历史价值的“三合院”。据悉,焦庄户遗址预计利用三年的时间,到2013年将包含民居在内的全部遗址“复原”至解放前的模样,为人们全面展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北京的地道战原态。

目前向游客开放的地道大约830米,下一步的修缮过程中,有关部门将对“老”地道进行探测,对符合安全条件的路段尽量进行原貌展示。“老”地道比修缮过的地道矮,游人可以体会猫腰爬地道的感受。[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