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德印

傅德印

中文名 傅德印
职业 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成就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获得者甘肃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毕业院校 中国人民大学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人物履历

1983年09月—1987年07月,内蒙古大学经济系学习,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7年09月—1990年06月,西安财经学院统计系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4年09月—1997年07月,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9年03月—1999年06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习,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毕业;

2015年08月—2018年05月,任兰州财经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3][4]

2018年6月22日,任兰州财经大学党委书记。[5]

2020年5月,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6]

学术兼职

教育部统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2006-2010);

甘肃省学位委员会委员;

中国统计学会常务理事;

全国统计教材编审会委员;

中国现场统计研究学会第六届、第七届理事会理事;

中国统计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统计教育学会高教分会理事;

甘肃省统计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工业统计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人员;

甘肃省经济学专业(经贸委)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

甘肃省青年联合会委员、常委;

甘肃省政府区域经济咨询专家;

甘肃省“十一五”计划咨询专家;

《统计信息论坛》杂志编委;

《统计教育》杂志编委;

《经济理论研究》杂志编委;

《兰州财经大学学报》副主编。[7]

任免信息

2018年5月25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免去傅德印的兰州财经大学校长职务。[4]

2018年6月22日,任兰州财经大学党委书记[5]

主要贡献

期刊论文

1、因子分析统计检验体系的探讨,《统计研究》,2007年第6期。

2、对政府统计数据质量成本的探讨,《统计研究》,2007年第8期。

3、主成分分析中的统计检验问题,《统计教育》,2007年第09期。

4、Q型系统聚类分析中的统计检验问题,《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年第3期。

5、因子分子在甘肃工业产业结构分析中的应用,《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年第2期。

6、缺失数据的多重插补方法,《统计教育》,2006年第12期,第一届中国统计学年会入选论文,2006年10月20日天津。

7、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及空间布局研究,《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8、基于SPSS的二次开发直接求解主成分,《统计研究》,2006年4月。

9、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年3月。

10、对甘肃省“十一五”期间工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建议,《甘肃“十一五”发展的思考》,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编,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11月。

11、甘肃省“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统计分析,《经济理论研究》,2005年12月。

12、Human capital and Chinese regional economy growth convergence analysis. Statistical Model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West China:Trade,Investment and the WTO”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Disquisition ,Beijin of China,2005.11.10。

13、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分析,《第十三次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文集》中国统计学会,2005年11月东莞。

14、中国粮食总产量的分析和预测,《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年1月。

15、利用ARIMA模型对我国社会消费品月度零售额的预测,《第十二次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文集》中国统计学会,2004年7月烟台。

16、An Analysis and Forecast of Yield of Grain in China,The 2 Italy-China Conference on Economic and Social Statistics ,October 2004 Firenze。

17、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分析,《甘肃经济与信息》,2004年12月。

18、对我国2004年社会消费品月度零售额分析预测,《甘肃科学学报》,2004年1月。

19、从管理学角度看我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兰州商学院学报》,2003年2月。

20、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议,《甘肃日报》,2002年12月。

21、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核心在于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报告选》,2002.4。

22、转变统计观念刍议,《统计与预测》,2001年6月。

23、多媒体技术在统计教学中的应用、《统计信息论坛》,2001年6月。

24、利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法对统计汇总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的尝试,《数理统计与管理》,2001年1月。

25、利用判别分析对统计汇总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的探讨,《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年3月,《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5期“篇目选录”。

26、“九五”期间统计学发展回顾与“十五“期间统计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及重点课题探讨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委托项目,《统计研究》,2000年12月。

27、信息时代的统计趋势,《统计研究》,2000年4月。

28、浅论CAI方法的应用与发展,《统计与预测》《国家统计发展战略文集》,2000年2月。

29、关于建立统计数据质量文档的思考,《山西统计》,2000年2月。

30、关于统计学定义的考察与思考,《兰州商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31、浅论政府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统计信息论坛》,2000年第2期。

32、世纪之交的统计学:问题与对策,《兰州商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33、浅论政府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第三届中日经济统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中国嘉兴。

34、构建我国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中国统计学会出版《探索与创新》,第九次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粹,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35、论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原理与框架,《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11期。

36、国外关于统计数据质量研究评价,《财经问题研究》,1998年8月。

37、构建我国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第九次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国家统计发展战略文集》,1998年8月。

38、浅析统计调查中的测量误差及处理,《经济数学论文集》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6月。

39、企业统计:亟待走入新境界,《中国科技信息》,1996年12月。

40、国外统计科学研究现状评价,《统计研究》,1996年1月,复印报刊资料《统计学、经济数学方法》1996年3月。

41、抽样调查方法的完善与推广,《统计研究》,1995年6月。

42、从居民收入看“共同富裕”,《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12月。

43、贯彻国际标准建立健全统计数据质量体系,《统计研究》,1994年12月。

44、相关系数体系探讨《财经问题研究》,1994年1月,复印报刊资料《统计学、经济数学方法》, 1994年3月。

45、对相关系数计算的系统分析,《西安统计学院学报》,1994年1月。

46、偏典型相关系数极其应用,《统计研究》,1993年12月。

47、完善统计学科体系应从重点学科作起,《统计研究》,1992年12月,复印报刊资料《统计学、经济数学方法》,1993年1月。

48、直线相关系数是计算其他相关系数的基础,《兰州商学院学报》,1993年7月。

49、建立发展我国统计信息产业的资源优势,《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1993年7月。

50、关于重构工业统计学内容体系的几点看法,《统计与管理》,1993年7月。

51、我国各地区企业技术开发能力的综合评价,《兰州商学院学报》,1992年4月。52、完善我国涉外经济统计内容体系的思考,《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1992年5月。

52,浅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初次分配,《陕西经济统计》,1992年2月。

53、对基尼系数的一点补充,《青海统计》,1992年12月。

54、对大修理基金计入工业增加值的质疑,《山西统计》,1992年5月。

55、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甘肃职工财院学报》,1992年7月。

56、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计算方法质疑,《青海统计》,1991年3月。

57、平均指标与标志变异指标的一一对应关系,《西安统计学院学报》,1991年12月。

58、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统计分析,《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1991年5月。

59、遏制通货膨胀的财政政策选择,《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理论和对策论文集》1990年9月。

60、治理整顿中控制物价水平与调整价格结构的矛盾及对策,《财金贸易》1990年9月。[7]

书籍著作

1、《EXCEL与多元统计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2、《预测方法与应用》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3、《政府统计数据质量体系研究》(专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4、《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9。

5、《统计的未来》(译著)(三人合作),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6、《统计学教程》(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出版。

7、《现代管理方法新论》(副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8、《经济金融调查统计概论》(参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7]

科研成果

1、多元统计分析中的统计检验问题,甘肃省教育厅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计划,主持人,2007.06-2008.06,结项。

2、关于扩大甘肃省对内对外开放程度对策研究。2007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重大课题(省社科规划办[2007]1号),主持人,2007.03-2007.06,结项。

3、政府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技术方法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获得者项目,主持人,结项。

4、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EXCEL下实现,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2004),主持人,2004-2005,结项。

5、统计调查质量的测度与评估方法,国家社科基金(03BTJ008)。主持人,鉴定结项。

6、甘肃省R&D资源利用与对策研究,甘肃省软科学项目,主持人(3)02-03,鉴定结项。

7、甘肃高校R&D资源的统计分析,甘肃省教育厅,主持人,2001,结项。

8、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甘肃省教育厅,主持人,2000-2001,结项。

9、国际互联网对我国统计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主持人97.09-99.12,鉴定结项。

10、政府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控制改进的研究,甘肃社科基金会资助项目。主持人,97.12-99.9鉴定结项。

11、关于评估、改进和保证我国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参加人。96.05-99.12,鉴定结项。

12、统计学科体系的构造与完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参加人,97.05-98.12,鉴定结项。

13、统计学学科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调查,国家社科基金,参加人,95.09-96.12,鉴定结项。

14、科技项目(课题)经济效益计算方法,甘肃省科委,参加人,92-93,鉴定结项。

15、兰州卷烟厂质量体系,兰州卷烟厂,主持人,93-94,鉴定结项。[7]

荣誉记录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获得者;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拔尖创新人才;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甘肃省统计学学科领军人才;甘肃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7]人物荣誉1、《政府统计数据质量体系研究》(专著),甘肃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0.12,甘肃省委、省政府。2、《甘肃省R&D资源利用与对策研究》、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11,甘肃省政府。3、《预测方法与应用》,甘肃省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10,甘肃省教育厅。4、《关于评估、改进和保证我国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研究》,第六届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06,国家统计局。5、《政府统计数据质量体系研究》(专著)、甘肃省第四届优秀图书奖,2001.12,甘肃省委、省政府。6、构建我国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07,国家统计局。7、统计学科体系的构造与完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07,国家统计局。8、国外统计科学研究现状评价《统计研究》复印资料《统计学、经济数学方法》,甘肃省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9.03,甘肃省省委省政府。9、统计学学科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调查(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统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06,国家统计局。10、科技项目(课题)经济效益计算方法(甘肃省科委),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甘肃省科委。11、统计理论、方法系列研究、甘肃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06,甘肃省教委。12、统计学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成效,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08,甘肃省教委。1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获得者,教育部,2005。14、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拔尖创新人才、甘肃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甘肃省人事厅,2005.11.28。15、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甘肃省组织部、甘肃省人事厅,2002.08.21。16、“优秀统计教师奖”,国家统计局,2002.08.07。17、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国务院,1999.09。18、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甘肃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甘肃省政府,2000.05。19、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甘肃省“333”人才工程第三层次),甘肃省教委,1998.12。20、第五届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甘肃省教委,1998.12。[7]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