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嘴鱼科

鹦嘴鱼科

目录导航

概述

   鹦嘴鱼科(Scaridae)是 脊索动物门、 脊椎动物亚门、 硬骨鱼纲、 辐鳍鱼亚纲、 鲈形目的1科。约有11属68种鱼。分布于各热带海区。中国有5属约30种,主要分布于南海,如有绚鹦嘴鱼属、 纤鹦嘴鱼属、大鹦嘴鱼属、鹦嘴鱼属、 钝头鹦嘴鱼属。鹦嘴鱼科的鱼类栖息于珊瑚礁或岩礁之间,以珊瑚、贝类、海胆等 无脊椎动物及藻类为食。体色甚为鲜艳。

鹦嘴鱼科(Scaridae)2鹦嘴鱼科(Scaridae)2

形态特征

  体一般长椭圆形,侧扁;被大形 圆鳞,侧线中断或少数呈连续状;颊部具鳞1~4行,背鳍起点前方正中有3~8鳞片; 上颌骨固着于前颌骨,口不能向前伸出;两颌齿多数愈合成 齿板,形如鹦鹉嘴;齿板表面或有尖锐的齿存在;少数种类颌齿仅在基部愈合,前部排列呈重叠状;犁骨和腭骨无齿;上咽骨1对,其上具1~3行扁平齿;铺石状排列,多数在外侧尚有一行退化齿,少数无; 下咽骨愈合为一,齿盘长方形,齿亦宽扁呈铺石状排列;上唇分裂成内、外唇,大多数种类内唇仅存在于唇的后部,前端与外唇连合,少数内唇沿唇的全长存在;鼻孔每侧2个,一般甚小;鳃盖膜相连或完全分离。背鳍Ⅸ-10;臀鳍Ⅲ—9。 侧线鳞22~24。 椎骨25。

鹦嘴鱼科(Scaridae)1鹦嘴鱼科(Scaridae)1

生活习性

  鹦嘴鱼是珊瑚礁鱼类中有特色的一类,几乎都居住在热带海域的珊瑚礁区,但也不乏栖身于藻场者。鹦嘴鱼与 隆头鱼类缘颇近,但是它的嘴巴不能伸出来,而其上下颌的牙齿可接合起来且其上下咽头骨很坚固,可以磨碎珊瑚。为了取食其喜爱的附生藻类,鹦嘴鱼经常成群结队巡游珊瑚礁区,将长有藻类的死珊瑚枝咬断磨碎并吞下,将藻类消化后排出已成粉沙状的珊瑚枝,据科学家研究证实,鹦嘴鱼是珊瑚礁区细 珊瑚沙最重要的制造者。

特征

  和 隆头鱼一样, 鹦嘴鱼在雌鱼成熟后会发生性转变。一般来说雄鱼体呈光蓝色,雌鱼则带有红色,从外观看很难辨别出雌鱼是否属于同种。大多数鹦嘴鱼的幼鱼和成鱼在色彩与斑纹上也有不同,甚至有差别巨大者。幼鱼和雌鱼全身棕色,体侧有5~6条蓝色横带。雄鱼全身青色,鳞片前缘淡棕色。背鳍、臀鳍和尾鳍皆具蓝色条纹。尾截形。体长可达80厘米。但由于鹦嘴鱼体色多以蓝色和绿色为主,且色彩上的差异并不明显,所以要从外观上辨认鹦嘴鱼的品种是比较困难的,相信这也是大多数潜水者的同感。   夜间鹦嘴鱼科鱼类会藏身于珊瑚缝或岩石隐蔽处睡觉,并且它们睡觉时会分泌一层透明的薄粘液膜将身体全部覆盖住,据说此举是鹦嘴鱼为了防止睡觉时被猎食者嗅到自身发出的气味而免遭杀身之祸。   鹦嘴鱼的体型从数十厘米到超出一米不等,全世界约有96种,大多数是重要的食用鱼类,且都有可能被钓到或网到。不象其它可作为 观赏鱼饲养的珊瑚礁鱼类,鹦嘴鱼较难在 水族箱内供养,因为它们为了防止牙齿长得太长而不得不经常刮食死珊瑚枝。

产地及产期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热带海域。成鱼大部分独游于接近珊瑚礁的沙地。幼鱼大都成群在珊瑚礁和海藻丛中觅食。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