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黄埔船坞公司”简称“黄埔船坞”该公司由经营远东航运和鸦片贸易发了横财的几家英国轮船公司和洋行(包括怡和洋行、德忌利士火轮公司、大英轮船公司等)的大资本家合资,于同治二年五月十六日(1863年7月1日)在黄埔成立。这些大公司由经营海运到联合兼营船舶修造,成立时拥有资本24万元,开始,先购买黄埔的柯拜公司全部坞厂设备,过了两年,同治四年(1865年)购买了香港的榄文船坞和何伯船坞,一年以后,又收买了美商旗记船厂。同治六年资本已扩充至75万元。同治九年增至100万元,同时兼并了于仁船坞公司和香港九龙的几个大船坞,垄断了华南和香港地区的修造船业。该公司是当时设备最完善的船舶企业,在黄埔有5座船坞,其中石坞3座,各船坞都装备有浮箱闸门、蒸汽抽水机、蒸汽推动的车床、刨床、钻床、剪板机和冲孔机等设备,还有锅炉厂、炼铁厂和造船厂等附属工场。
同治九年(1870年)以后,由于黄埔的船坞不能满足日益增大尺度和吨位的大火轮船进坞修理的需要,而香港已发展成为国际港口和增加船坞设施,尤其是九龙兴建大型船坞之后,那里也可以获得充足的淡水,至港的商船已不必专至黄埔补充淡水和用淡水冲刷船壳,所以华南的修造船业务逐渐由黄埔向香港转移。面临新形势的黄埔船坞公司也改变了自己的方针,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九月放弃了黄埔的业务,全力发展香港九龙的船坞。光绪二年(1876年)秋该公司把黄埔的全部坞厂、楼房和设备以8万元卖给广东官府,另在九龙红磡建造一座大型船坞,并沿用黄埔船坞的名称。
香港黄埔船坞公司除上列船坞公司外,在广州黄埔还有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美国人诺维开办的长洲船坞公司,道光三十年(1850年)美商社团合建的赖德船坞,同治二年(1863年)英商开设的高阿船厂和同治六年香港福格森船厂开设的黄埔分厂。在汕头有同治二年英商巴特福洋行,光绪六年(1880年)英商梅耶洋行、哈雷斯洋行,光绪十二年英商李弗斯,均附设修船厂或兼办修船业务。
香港黄埔船坞公司大战爆发,至民国7年结束。在此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放松对华航运的控制,并抽走部分轮船。广东民间造船工业乘隙发展,广南船坞、静波船厂、协同和机器厂等都得到发展。战后,外国洋行又重新控制华南沿海航运,造船工业又受到抑制,军用的黄埔船厂和鱼雷局处境艰难,时开时歇。陈济棠在广东主政期间(民国18年至25年),政局相对稳定,船舶工业有所发展,在广州及潮州等地相继筹建一些修造汽船的工厂。抗日战争期间,广州潮州沦陷后,有一批船厂、船铺迁往珠江和韩江上游。日本侵略军在广州、海南岛等地设立小船厂和船舶修理所。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海军接收日伪军用的船所,民间船厂同时恢复,并新开一些坞厂,如广州的裕国船坞、华南船坞和新中国机器厂、同生机器厂等。汕头、江门等地也开办许多小船厂。期间,国民党发动内战,军事上不断失败,政治、经济上陷入了严重危机,到建国前夕,许多船厂破产倒闭,剩下的也奄奄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