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电影报”是北京市文联主办的一份全国性的娱乐资讯报纸,1980年12月28号试刊,1981年正式出版发行。2000年经崔恩卿之手改为现在的《北京娱乐信报》。
“戏剧电影报”最早创刊叫“北京电影报”1980年12月28号试刊,1981年正式出版发行,为周刊每期四版,售价4分。1982年更名为“戏剧电影报”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彩色戏剧电影报纸,85年每份调到5分。86年6分,88年1角,89年1角5分。1993年扩为八版,售价每份4角,94年再扩版改为十六版每份6角,1995年8角,最后涨到1元。
2000年10月2日为最后一期,10月9日起更名为“北京娱乐信报”暂为每周一、三、五出版。
本报内容丰富,有京剧知识各方面的内容,有剧情、唱词、典故、剧照、人物、出版物等等介绍,后又增加过”戏迷侃“一栏,戏迷均可投稿。自从1993年扩版后,电影内容加大了比例,1994年再括版后京剧每期只占一两版左右。
戏剧电影报作为当时全国影响最大的有关京剧、电影方面的报纸(其他的也有发行,有的影响不大,有的很短),它影响了当时的一代戏迷、影迷,对于京剧的普及、宣传、发展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它即经济又能让你全面了解京剧。
《戏剧电影报》定位是:戏剧、戏曲、电影资讯性报纸。
时任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的[1][2]崔恩卿于1999年12月份,向上级递交了一个题为《文联与戏剧电影报》报告;2000年,北京市文联采纳了他的意见,把《戏剧电影报》改造成一份立足北京的综合新闻报,至此“戏剧电影报”走完了它的路程。
崔恩卿认为向全国发行的专业报纸《戏剧电影报》光是叫好但不好拉广告,钱挣得太慢太少,于是策划之后三报合一改叫《北京娱乐信报》,主打北京地区。新出炉的北京娱乐信报发行后,崔恩卿一开始是报纸的分管领导,后来应投资方的要求亲自担任社长,直接主持报纸的经营运作,正式出山。
《戏剧电影报》改名为《北京娱乐信报》透视崔恩卿 来源: 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