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烧麦,是沈阳市特殊风味的回民小吃,由马春创制于1796年。用开水烫面,大米粉作扑粉。选用腰窝、紫盖、三叉三个部分的牛肉剁碎作馅,加调料用清水浸煨,拢皮捏馅时留大缨。有皮亮、筋道、馅松、醇香等特点。
皮:精粉4.4千克大米粉0.6千克
馅:牛肉3.25千克精盐、酱油、味精、姜末、葱花、香油、佐料油适量
1.制皮:开水烫面,用大米粉作扑面,每个剂量10克,擀成薄皮。
2.制馅料:选牛的三岔、紫盖、腰窝油三个部位的肉,生剔出板筋煮烂,再将其与肉放一起绞成肉馅,加精盐、酱油、味精、姜末、葱花、香油、佐料油(用葱、花椒、大料炸制的油)等,浸味之后即可包制。
3.包制:上无花穗,封口露馅不干,犹如含苞待放的牡丹。这也是马家烧麦与众不同之处。上笼蒸熟后,色形美观,香味扑鼻。
马家烧麦是沈阳市著名的清真风味小吃,已有180多年的历史,享誉沈马家烧麦阳地区。皮薄光亮,筋道柔润,鲜嫩松散,味道醇香。
“烧麦”是中国北方特有的一种加馅蒸熟的面食品。因烧麦其形似麦稍上绽开的白花,故在清代乾隆年间诗人柳东人曾用“稍麦馄饨列满盘…”的诗句,来称赞烧麦的美味。
坐落于沈阳老城小北门里路西的回族马烧麦馆,经过二百余年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名震东三省的风味餐馆。一些伊斯兰国家的友人来沈阳旅游时经常来此品尝光顾。
马家烧麦的妙处就在于 :用开水烫面,柔软筋道,用大米粉做补面,松散不粘,选用牛的三叉、紫盖、腰窝油等三个部位做馅,鲜嫩醇香。制馅要求严格,须将牛肉剔净筋膜然后剁碎;用清水浸喂,加调料拌匀不搅,呈稀疏状的"伤水馅",拢包时不留大缨,形如木鱼,成熟后皮面亮晶,柔软筋道,馅心松散,醇香味好。其外形犹如朵朵含苞待放的牡丹,令人望而生涎。
马烧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那时,回民马春每天推车到沈阳城内小西门里粮食市等热闹场所,随车携带原料炊具,边包边卖。由于他做的烧麦配方独特,选料精细,吸引了不少的顾客,并小有名气。这在沈阳当时来说是独此一家,也是沈阳烧麦之始。
道光八年(公元1882年),马春之子马广元在小西城门拦马墙外开设了两间门市的作坊,正式挂起“马烧麦”的牌匾,烧麦作为一种新的美食开始在沈城流传开来。
同治七年(公元1869年)由于“马烧麦”精工细做,不断研究改进,终于形成了具有独特风味,别具一格的烧麦美食。“马烧麦”的大名不胫而走,传遍了沈城内外,成为社会各阶层深受欢迎的美味佳肴。各界名人雅士争相品尝,顾客络绎不绝,生意兴隆大振。
相传,著名回族爱国将领左宝贵十分喜欢吃烧麦,他经常光顾“马烧麦”,左大人的亲临自然令小店棚壁生辉。据说,左大人还帮了“马烧麦”不少忙哩!原来,光绪年间左宝贵奉命维修小西城门楼,位于城门下的“马烧麦”需要动迁,如果迁到别处那就会大大的影响“马烧麦”的生意,经过“马烧麦”老板的再三恳求,左大人十分开通的同意“马烧麦”在小西城门附近另盖了两间房子继续营业。所以“马烧麦”能始终在沈阳老城营业还多亏了左大人呐!
解放后,国家为发扬民间风味特色,在1961年将几经变迁的马烧麦馆迁到了现址也就是小北门里路西,“马烧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马家的老师傅被请了出来,人员得到了充实,政府还特意增拨了平价牛肉等紧俏原料给“马烧麦”。为了保持和发扬民族风味食品,继承祖业,马家第五代传人马继亭,响应号召,放弃了技校学习的机会,于1963年开始经营“马烧麦”。他将祖辈积累下来的制作烧麦的秘方、配料比例、独特技巧都全部继承下来。由他亲自操刀选用原料肉,并由机械压面皮改为用手捶的传统工艺,使得马家烧麦的风味越发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