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若和

赵若和

主要成就 宋太祖赵匡胤之弟赵匡美的第10世孙
出生地 汴京
别称 闽冲郡王
相关小说 《人骨拼图》
目录导航

相关作品

白鹿无涯所著小说《 人骨拼图》

人物生平

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宋亡。 赵若和为逃避元兵追拿,改姓为 黄,在 漳浦择地建楼,终世隐居。 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御史 朱鉴处理 赵若和孙子黄明官同姓通婚案,查阅族谱后,奏报 朝廷,恢复赵姓。明隆庆五年(1571年),赵若和第10世孙 赵范任浙东 按察司兵备道副使,衣锦还乡后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新扩建 赵家堡。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 赵范之子赵公瑞,考察 开封、 杭州宋代两京建筑布局,扩建外城,增加不少仿宋建筑和怀宋题刻。

个人作品

赵家堡族谱《赵氏本末序》

赵若和

予闻作谱者,皆曰水有一源,人由一祖,此理自然也。夫子之分河海支流散殊,不以源推之孰记其由?人之先后,南北异处,不以祖宗之,孰知其真,斯言诚有确之,吾之祖涿人也,相传为京兆尹广汉之后,祖父弘殷为周洛阳禁卫将 检校;祖母杜氏生、太祖仕周,为 点检,受 恭帝禅,乃封其子 德昭等为诸王,溺爱其弟。光羲,承正统,传之孙,至微宗钦宗, 金人入汴,拘逐太宗子孙殆尽,遂南渡,历自,太祖七世孙伯琮,后承太祖之旧业,继受高宗之别都,传光、宁、理、度四宗复被胡元牵制,迁都于闽,传少帝,元兵逼侵、吾乃奉先帝挈家驾船逃难,移之广东新会之崖山。噫,当是时,忠臣烈将,武夫精卒,尚有数万人,粮食赖伍太师家为饿饷,党未乏绝。予亦托万之天缘,乃缔太师之女,不期年,元兵且至,连日大战,吾知势已败、与许达甫黄侍臣等以十六舟夺港而出,遇陈宜中在广崖之浅澳大会,欲往福州,以图匡复王室。船到广东南澳之七十余里,飓风大作,宜中船破,遂登合浦(今福建东山县陈城村,距南澳70多里,南北宋称合浦,明称泊浦,清称碧浦),予冒至浯屿(今年龙海市境内)之东,船亦失其杠具,就于浦西(今福建漳浦县内)登岸,后徙鸿儒积美居焉(现为赵家堡),噫!当是时,天祥被执,世杰、秀夫负帝溺海,内无良将,外多强敌,大势已去矣!人言秦失其鹿,天下共逐,果然。吾观太祖受禅之际,起于陈桥,得其众心,加以黄袍,共立为天子,志气雍容。晋王诸弟,太后命太祖传位匡义匡美及德昭,国有长君,社稷之福,遂命赵晋为誓书,欲传长久,一堂欢笑,言色自若,共享富贵,以乐太平,不亦喜乎。噫!不二世,岂意太宗悖逆天伦,故违母命,自贪富贵,肯肉相残,谋其兄长,谋其弟侄,传位子孙,得母愧乎?惜哉!人之不善、天理所不容,神人所共怒,观金人入汴,拘王子王孙公主附马后宫诸嫔,前后三百余人,皆被除数杀戮,天理昭彰,受此重报,不亦宜乎。然此之报,不能补救兄弟灭天伦违母命之罪,劝赵氏子孙莫太宗也。及至高、光、宁理、度、诸君,继承正统,怡于秦桧,贾似道之徒,杀贬忠良,听信残言,传帝丙,则大事又去矣。呜呼!当是之时,虽得天子之名,然得地者十中无一,兄南弟北,颜色沮丧,无所可依,各妻其妻,各子其,再欲共享富贵,胡可得乎?天之降祸世有胡元,予自逃生,讳姓黄氏,居于浦西,后徙积美鸿儒占籍居焉,造置产业,以度时光,终身抱恨,未当开口对人言。曰:“太后以吾二臣之忠贞、故敢以王托我,二臣,既不能竭力匡复以报太后,又不能保全王身以存赵祀乎?况王又求切,此正危迫存亡之秋,愿自保重慎勿轻出。”故终留 肉之所。吾承上祖图藉,遗像玉牒,公据史实,逃难之际,付托伍家。今无可修,中间备细之详,只略记其首尾一二而已,其先世之死生时日坟墓坐向,袭封王侯郎官之事迹,全无可证。惜哉。!吾今衰老,终莫能见也。老身殁后,吾子孙有志者,勿以疏远为辞,勿以跋涉为难,将遗下之玉牒,到彼一会,则见明矣。

太祖有遗言,吾族无亲疎,世世为细蔴,赵氏之子孙宜深志之。吾在崖时,娶斗洞伍太师之次女玉蕊,生于咸淳三年丁卯十一月七日日午时,其人素淡寡言,能尽妇道,与吾痛齿相爱,谁知天不从人,胡元侵惊,欲舍不能,乃相携愿同死生,伍氏以刀掷地,怒曰:“大丈夫当全躯图远大,兴师匡复,以从民望,诚为万世之功,勿以贱妾微躯之故,而忘三百余年之天祚乎?古人有一成一旅而中兴者,今文武百官皆备,君力为之,得无效乎?”言毕,欲自杀,吾乃止之大号于天,相向而哭,诀别于中庭,遂与许达甫等漂泊至此,造置产业,上以供祖之时祭,下得以传吾后之子孙,汝辈子孙,亦当志其源可世。临书涕泣,不知所云。

元丙辰正月朔日(公元1316年)

宋魏王十一世孙 若和郡王书

录自《赵家堡赵氏族谱》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