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祖籍纪念馆

孙中山祖籍纪念馆

中文名 孙中山祖籍纪念馆
类别 纪念馆
目录导航

纪念馆简介

孙中山祖籍纪念馆位于广东省紫金县城东北21公里的中坝镇发昌村孙屋排,距中坝镇1公里。该馆原为孙中山入粤始祖的孙氏宗祠,始建于清代,民国重修,面宽3间,进深3间,砖木构筑,建筑面积782平方米。民国31年(1942年)成立纪念馆,198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时恢复陈列。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主席屈武题写“紫金中坝孙中山祖籍纪念馆”馆名。1995年11月,该馆被河源市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陈列:1944年4月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孙中山之子孙科书写的“中山中学”校名,1983年5月孙科夫人陈淑英题写的“国父是客家人,老家在紫金”的题词,1985年9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屈武题写的“中山纪念小学”校名,1986年11月,民革中央办公厅发给孙中山祖籍紫金(中坝)孙屋排孙氏筹备小组举行孙中山诞辰120周年大会的贺电以及孙中山先生的铜像;1999年4月,孙中山嫡孙孙治强题写的“孙文先生祖籍纪念馆”和“祖父孙文祖籍在紫金”的亲笔题词以及挂图等一批文物史料。

2003年10月8日,孙中山孙女孙穗芳博士回到紫金县中坝镇孙屋排村祭祖。孙穗芳当时提出恢复“中山乡”的名字并希望重修“孙中山祖籍纪念馆”。2006年,孙穗芳致信广东省省委、省政府,再次提出修缮、重建“孙中山祖籍纪念馆”的想法。广东省以及河源市领导对孙穗芳博士的提议十分重视。2007年3月,河源市领导带队至中坝调查,重修“孙中山祖籍纪念馆”的工作启动。

重修“孙中山祖籍纪念馆”工程投资100多万元,新馆将保持原馆风貌和原有的客家建筑风格。

明代入粤

据孙中山孙女孙穗芳博士专著《孙中山家族世系表》记载,孙中山的先祖有松(考)、骆氏(妣),“明永乐年自河田迁至紫金中坝,为入粤始祖(入粤一世),生四子:敬忠、惠忠、勤忠、荣忠”。传至孙中山先生为十八世。到了连昌(考)、陈氏(妣)(入粤第十二世)时,“清康熙年间由紫金中坝迁居广东增城,复徙中山(香山)县涌口门村”。

另据《紫金县志》记载,1949年5月,紫金县划为4区28乡,其中附城区辖中山乡,中山乡即以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至1957年12月,紫金县撤销区的设置,改为29个乡(镇),其中保留中坝乡,中山乡的名字从此消失。紫金县的中坝圩,即为原“中山乡乡公所”。中坝镇,位于紫金县境东北部,东邻五华县长布镇,北毗东源县黄村镇。孙中山祖籍纪念馆被河源市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外,还有碧云古洞等景点。

祖籍之争

孙中山家族的祖居地有“紫金说”和“东莞说”两种说法。

“紫金说”由广东学者罗香林在1920年代提出并得到中山先生的长子孙科、次女孙婉和国民党一些元老及蒋中正的认可,在民国政府的官方文件中使用“紫金说”。“紫金说”认为孙中山的祖居地为广东省东江流域的紫金县公馆地区,与翠亨的孙氏不同宗。

“东莞说”为孙中山故乡的翠亨孙氏所提出,此说认为孙氏为汉族,祖居地为广东省东江流域的东莞市长安镇上沙村,主要依据为孙中山家族的族谱。

罗香林的“紫金说”提出之后,一直与“东莞说”针锋相对,故而产生了关于孙中山祖居地的争论。“东莞说”被成长于海外的中山先生的胞兄孙眉的嫡孙孙满、孙乾等亲属后代认同。虽有“紫金说”与“东莞说”两种学说的争议,但孙中山的祖先从东江区域迁居到珠江口西岸的香山翠亨村的情况,则是被公认的。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