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板歌

竹板歌

地区 粤东
中文名 竹板歌
外文名 Bamboosong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竹板歌”因说唱者以竹板击节伴奏而得名,又名“五句板”,有典籍记载,属于客家民间曲艺。“竹板歌”前身为赣南曲艺“古文”,于清中叶传入嘉应地区后,逐渐流行于全市,以兴宁最盛,五华次之,梅县、梅江区、大埔、丰顺等又次之,是粤东客家地区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说唱艺术。它的格式,就是每条歌曲有五句歌词为一个段落,每句基本由七字组成,它具有演唱形式活泼多样,内容广泛等优点。其中《山嫂办宴》在1998、2003年分别获全国第七届“群星奖”优秀奖、广东省首届民间歌会金奖。

艺术特色

由于“五句板”每首歌由五句歌词组成。竹板歌的演唱者,手执四块竹板,有节奏地连迭打击竹板,以作前奏(每首歌后有间奏),旨在引起人们的注意,聚集听众。它有悠久的历史,四十上下年纪的人,一般都能唱上几着。竹板歌歌词纯清新、通俗易懂、妙语双关、形象生动,并有一定调式。唱起来朗朗上口,音韵悠扬,声情并茂,优美动听。竹板歌表演形式灵活,可独唱(夹带道白,如同说唱)、说唱。宣传国家的时事政策、法令,歌颂好人好事。演唱形式又发展为群唱、联唱,并配以民乐伴奏,效果甚佳,因面成为一种最受欢迎的宣传演唱形式。 制作工具材料

竹板制法

竹板以楠竹或毛竹、水竹片制作,长约六寸,宽约一寸半,为使其音清脆,多以桐油煮浸。四片竹板中的第一到第三片为握得较稳不易滑落而在两边中间边缘上加制少量锯齿,一般上一边为四齿、另一边为五齿,意谓“五湖四海”;第四片竹板则一边平直无齿,另一边则全长削成锯齿状,谓之“锯板”。

竹板打法

竹板的基本打法,包括“夹板”、“摇板”、“七星板”和“平板”。演奏竹板时,竹板用手掌挟持,以虎口为支力点,拇指根骨卡板内缘,食指和中指第一、二节卜板外缘,握中段,用手劲伸震,使两板紧密碰击而发出乐音,是为“夹板”,若左右手各持一对竹板,则称为“双夹板”;相同地,竹板用手掌挟持但虎口向上,握中段手用暗劲晃震,使两板摇动两端紧密碰击而发出乐音,是为“摇板”,左右手若各持一对竹板同时摇晃,则称为“双摇板”;右手执锯板与另一片竹板的顶端,两片竹板的光滑面相对,锯板夹在拇指与食指之间,另一片竹板则以另三根手指固定,手腕用暗劲晃震,使两板下端三分之一处紧密碰击而发出乐音,是为“七星板”;一般常用的竹板打法是左手用“夹板”,右手用“七星板”,左右手刚好形成重轻拍的组合,灵巧多变,可为大多数的歌曲伴奏;最后一种打法称为“平板”,左手以“夹板”的方式用手掌垂直挟持着正反反三片竹板,右手则拿着锯板的一端,按一定节奏敲击三片竹板的顶端,或以锯齿轻锯三片竹板的边沿而发出乐音,是非常传统的伴奏打法。伴奏分前奏、间奏、尾奏,奏时长短不拘,由歌者即兴发挥。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