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馨1942年2月28日,马国馨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
1959年1月~1965年1月,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学习[2]。
1965年,进入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后改制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作。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历任建筑师、副总建筑师、总建筑师、顾问总建筑师。
1978年,参与设计毛主席纪念堂。
毛主席纪念堂1981年1月~1983年1月, 在日本东京“丹下健三城市建筑研究院”研修[2]。其间参加新加坡国王中心和尼日利亚新国会大厦设计。
1987年1月~1991年1月,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理论及历史专业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1]。
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
1999年,完成的首都国际机场第二航站楼设计,获全国第十届优秀工程设计建筑金奖。
2000年8月,设计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暨雕塑园建成。
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2001年,作为北京2008 年申奥场馆方案设计技术顾问,他指导了北京申奥场馆设计方案和设计理念,包括奥林匹克公园、奥运村、国际广播中心、北京国际体育中心等。
2002年,设计北京首都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
2003年,主持完成《体育建筑设计规范》编制。
2004年,设计秦皇岛体育馆[3]。
北京国际俱乐部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马国馨参与规划设计众多大型体育设施。
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还不到30岁的马国馨就作为项目设计主要负责人之一承担了其建筑设计生涯中的第一个公共建筑项目-北京建外国际俱乐部的设计工作,俱乐部有1万多平方米的面积,包括娱乐、餐厅和网球馆、室外游泳、跳水等项目。
马国馨开始对于体育场地的规格标准并不了解。建网球场地时,从设计方案、施工图到现场施工都在有经验的网协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完成的。他认为体育建筑设计要学的东西太多。好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对体育建筑设计有很多经验,曾设计了北京体育馆、悬索结构的北京工人体育馆、空间结构的首都体育馆等。一批老同志的指导和马国馨自己的努力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
北京奥体中心国际俱乐部的设计施工用了一年的时间,由此马国馨与体育结下了缘分,对于体育建筑也有了一定的感悟。“对于不同体育建筑的设计,首先要找准定位,是用于大型赛事,还是用于商业运营,或是用于开展社区体育,要根据用途确定相应的规模档次。此外,还要符合体育赛事的规则,在场地、高度、灯光等各方面都要合乎标准,能让运动员发挥出最佳水平,还要考虑安全等因素。[4]”
1983年马国馨完成了在日本的学习回到北京,接手第十一届亚运会场馆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规划及设计。从参加亚运会工程的可行性研究,试做方案到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成,用了7年时间。他在设计中着重两个方面:一个是群体设计的总效果,一个是国奥中心的环境设计。在一些细节方面也注意功能的完善,比如在全场实现了残疾人无障碍环境,这在当时全国的体育建筑中也是比较超前的[4]。
1996年,马国馨著作获全国优秀科技建筑图书一等奖。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1从2000年起,马国馨带领设计团队开始了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场馆规划的设计工作。经过一年半的规划、论证、设计和数十遍地修改,完成申办奥运会体育场馆设计方案。2002年,北京奥申委代表团向国际奥委会送交的《申办报告》中,包括马国馨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众多建筑设计师完成的奥运场馆及奥林匹克公园的设计方案的文件。
凭借在体育建筑设计领域的丰富经验,加上自己所进行的理论归纳和对中国国外信息的掌握,马国馨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行业标准《体育建筑设计规范》的编制任务,该规范已于2003年10月1日开始实施[4]。
截至2017年12月马国馨出版专著译著19部,发表学术论文401篇。
书名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年 |
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J265-2003) | 马国馨主编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1984-2002.02 |
丹下健三 | 马国馨著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1989.03 |
日本建筑论稿 | 马国馨著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1999.08 |
北京中轴线建筑实测图典 | 马国馨主编;孙任先总撰稿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05.01 |
体育建筑论稿 从亚运到奥运 | 马国馨著 |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2007.01 |
学步存稿 | 马国馨著 |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2008.01 |
建筑求索论稿 | 马国馨著 |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2009.01 |
建筑中国六十年 作品卷 1949-2009 | 马国馨主编 |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2009.09 |
建筑中国六十年 人物卷 1949-2009 | 马国馨主编 |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2009.09 |
建筑中国六十年 事件卷 1949-2009 | 马国馨主编 |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2009.09 |
建筑中国六十年 评论卷 1949-2009 | 马国馨主编 |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2009.09 |
建筑中国六十年 图书卷 1949-2009 | 马国馨主编 |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2009.09 |
建筑中国六十年 机构卷 1949-2009 | 马国馨主编 |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2009.09 |
建筑中国六十年 遗产卷 1949-2009 | 马国馨主编 |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2009.09 |
学步续稿 | 马国馨著 |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2010.01 |
走马观城 | 马国馨著 |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 2013.09 |
求一得集 | 马国馨编著 |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 2014.06 |
环境城市论稿 | 马国馨 |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2016.08 |
老马存帚 手绘图稿合集 | 马国馨著 |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2016.12 |
寻写真趣 3 图像亚运记忆 | 马国馨著 |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2017.11 |
设计时间 | 项目名称 | 获奖情况 |
1970~1974年 | 北京国际俱乐部 | |
1977~1978年 | 毛主席纪念堂 |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特别奖 |
1987~1989年 | 第十一届亚运会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与亚运村 | 1991年全国第五届优秀工程设计建筑金奖 |
1996~1999年 |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第二航站楼 | 2003年全国第十届优秀工程设计建筑金奖 |
1999~2000年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 | |
2002~2004年 | 秦皇岛体育馆[3] | |
2006~2008年 | 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 | |
2003~2004年 | 中国电影博物馆 | |
2011~2012年 | 重庆国际博览中心 | |
2009~2011年 | 无锡中华赏石文化中心 | |
2015~2017年 | 北京市档案馆新馆[5] |
书名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年 |
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31-2003,J265-2003) | 马国馨主编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1984-2002.02 |
丹下健三 | 马国馨著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1989.03 |
日本建筑论稿 | 马国馨著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1999.08 |
北京中轴线建筑实测图典 | 马国馨主编;孙任先总撰稿 |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05.01 |
体育建筑论稿 从亚运到奥运 | 马国馨著 |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2007.01 |
学步存稿 | 马国馨著 |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2008.01 |
建筑求索论稿 | 马国馨著 |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2009.01 |
建筑中国六十年 作品卷 1949-2009 | 马国馨主编 |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2009.09 |
建筑中国六十年 人物卷 1949-2009 | 马国馨主编 |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2009.09 |
建筑中国六十年 事件卷 1949-2009 | 马国馨主编 |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2009.09 |
建筑中国六十年 评论卷 1949-2009 | 马国馨主编 |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2009.09 |
建筑中国六十年 图书卷 1949-2009 | 马国馨主编 |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2009.09 |
建筑中国六十年 机构卷 1949-2009 | 马国馨主编 |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2009.09 |
建筑中国六十年 遗产卷 1949-2009 | 马国馨主编 |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2009.09 |
学步续稿 | 马国馨著 |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2010.01 |
走马观城 | 马国馨著 |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 2013.09 |
求一得集 | 马国馨编著 |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 2014.06 |
环境城市论稿 | 马国馨 |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2016.08 |
老马存帚 手绘图稿合集 | 马国馨著 |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2016.12 |
寻写真趣 3 图像亚运记忆 | 马国馨著 |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 2017.11 |
设计时间 | 项目名称 | 获奖情况 |
1970~1974年 | 北京国际俱乐部 | |
1977~1978年 | 毛主席纪念堂 |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特别奖 |
1987~1989年 | 第十一届亚运会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与亚运村 | 1991年全国第五届优秀工程设计建筑金奖 |
1996~1999年 |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第二航站楼 | 2003年全国第十届优秀工程设计建筑金奖 |
1999~2000年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 | |
2002~2004年 | 秦皇岛体育馆[3] | |
2006~2008年 | 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 | |
2003~2004年 | 中国电影博物馆 | |
2011~2012年 | 重庆国际博览中心 | |
2009~2011年 | 无锡中华赏石文化中心 | |
2015~2017年 | 北京市档案馆新馆[5] |
马国馨在设计过程中注重对青年建筑师的指导帮助。待奥运申办成功后,他又将王兵、陈晓民等青年建筑师推上第一线,让他们向社会各界介绍申奥场馆的设计方案,提高他们在行业及社会上的认知度。
马国馨在繁忙的工作中,还兼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的客座教授,带研究生。
时间 | 荣誉 |
1978年 | 全国科学大会奖-荣誉奖 |
1990年 |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1990年 | 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 |
1991年 |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出国留学生 |
1992年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1994年 | 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
1995年 | 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
1995年 | 全国先进工作者 |
1997年 | 中国工程院院士[1] |
2002年 | 第二届“梁思成建筑奖”[6] |
时间 | 荣誉 |
1978年 | 全国科学大会奖-荣誉奖 |
1990年 |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1990年 | 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 |
1991年 |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出国留学生 |
1992年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1994年 | 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
1995年 | 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
1995年 | 全国先进工作者 |
1997年 | 中国工程院院士[1] |
2002年 | 第二届“梁思成建筑奖”[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