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文名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发生地点 莫斯科
目录导航

事件背景

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相对1945年8月14日国民党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以及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大连的协定而言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斯大林确定了战后苏联在远东的两个战略目标:把外蒙古从中国的版图中独立出来,形成广阔的安全地带;恢复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以确保苏联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苏联的这一要求通过1945年2月8日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与美国已故总统罗斯福(1882~1945)会晤以及雅尔塔协定得到了美国方面的保证。为了迫使中国国民党政府接受苏联的条件,美国和苏联两面夹击,软硬兼施。在苏联红军已经大举进入中国东北之后,蒋介石终于被迫同意签订了这个城下之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成熟起来的党的第一代坚强领导核心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解放区人民和“国统区”农民兄弟的衷心拥护下,冲破雅尔塔体系,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国共两党的有识之士又坚决抵制美苏“划江而治”的外交干涉和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分裂弱化中华民族、在经济外交军事内政上继续保留在华特殊权益的图谋。 

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战争胜利之后,新中国急需与苏联签署一份新的双边条约。1949年11月,毛泽东启程前往苏联,欲与斯大林就新条约的相关问题详谈。

事件经过

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主席率随行人员乘火车离开北京前往苏联访问。这次访问的目的,一是祝贺斯大林的70寿辰,二是与苏联领导人交换对国际形势的看法,三是同苏联订立新的条约,四是商谈向苏联贷款事宜。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点。 12月16日,毛泽东一行抵达莫斯科,当晚即同斯大林举行会谈,讨论双方关心的主要问题。会谈中,毛泽东提出中苏旧约问题。斯大林说,那个条约是根据雅尔塔协定缔结的,得到了美国和英国的同意。苏联从日本手中得到的千岛群岛、南库页岛等,也是在雅尔塔达成协议的。因此,目前不宜改变中苏条约的合法性,否则会给美国和英国要求修改有关千岛群岛、南库页岛条款提供法律依据。要寻求一种可行的办法,在形式上保留,而在实际上修改现行条约,即在形式上保留苏联在旅顺驻军的权利,但按照中国政府的建议撤出那里的苏联军队。中长铁路也可以在形式上保留,而实际上修改协议的有关条款。毛泽东表示,单独一个中国的力量不足以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应该按如何对共同事业有利来行事,眼下不必修改条约,正如不必匆忙由旅顺撤军一样。但是,他又委婉地提出,照顾雅尔塔协定的合法性是必要的,惟中国社会舆论有一种感想,认为原条约是和国民党订的,国民党既然倒了,原条约就似乎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斯大林答复说,原条约总是要修改的,大约在两年以后。 1月20日,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莫斯科。22日晚,中苏双方开始就签订新约和协定的问题举行正式谈判。会谈一开始,斯大林就表示,过去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对日战争时订立的,现在已落后于时代,因此必须修订,虽然以前我们曾设想可以保留。最终双方都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让步。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中苏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的签字仪式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周恩来和维辛斯基代表各自政府在文件上签字,斯大林和毛泽东出席签字仪式。同日,中苏双方发表关于两国缔结新的条约与协定的公告,并声明中苏旧约与协定均失去效力。2月17日,毛泽东、周恩来等离开莫斯科回国。

事件结果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成功签订。

事件影响

该条约的签订向世界宣告了中国“一边倒”的外交策略。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重要一员。尤其是对亚洲共产主义运动的局势影响很大。这个条约也从某种程度上奠定了中国建国后的经济、军事、文化等建设的方向。对新中国的初期建设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本词条内容由搜狗四史百科编委会编写)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