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名:南昌西站
站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红角洲片区南部
运营:2013年9月26日(与向莆铁路同时)正式投入使用。[3]
南昌西站说明:南昌西站为全高铁客运站,不办理货运业务。
南昌西站作为“门户站”,南昌西站预测近、远期年旅客发送量1600万人和2400万人,它将与南昌站一起,进一步强化南昌交通枢纽的地位。南昌西站于2013年9月26日与向莆铁路一起同时投入使用。南昌西站为向莆铁路、沪昆高铁和杭长高铁服务,形成国内铁路旅客运输高速化、公交化,并与运营中的南昌站实现明确的功能分划,南昌西站主要负责高速铁路旅客的乘降,而南昌站则主要为动车、普速列车旅客提供服务,最终形成长三角、珠三角及国内完善快速、便捷的客运网。
按照计划,向莆铁路南昌(向塘)枢纽将在2011年建成投入运营。南昌(向塘)铁路枢纽建设是京九、浙赣两大纵横铁路通道的交汇点,规划的杭南长快速客运专线、昌九城际、向莆线与之接轨。杭南长快速客运专线、向莆线是长三角、闽东南地区进入南昌的主要通道作用。
南昌西站是铁路南昌(向塘)枢纽的“门户站”,预测近、远期年旅客发送量1600万人和2400万人,它将与南昌站一起,进一步强化南昌交通枢纽的地位。南昌西站拥有国际领先的设计,其现代化的设计颠覆了以往中国设计的高铁站,并由国内顶级建筑单位——中铁四局施工打造。作为国内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客运车站,南昌西站设备设施自动化程度高,站区范围内大量设置自助售票机、自动检票系统、自动引导系统等自助服务设备。全站共设自助售票机80台,进出站检票闸机196台,其中进站126台,出站70台。西客站候车大厅面积达到11340平方米,最高可同时容纳1万人候车,候车大厅是全开放的空间,不设立分隔的候车室,旅客进入站厅后,可以在候车区域内等候,也可以前往商场购物或到观光平台游览。南昌西站在候车厅的上一层开辟了商场区域,同时在高处设置了可以瞭望整个南昌西站枢纽的观光平台;候车厅内将布置大量绿化,让旅客享受到舒适的候车环境。此外,南昌西站建设中广泛应用太阳能板发电、电能余热利用等多项环保技术,成为南昌市低碳经济示范点。
结构规划
南昌西站地区分为三大片区规划,是红角洲的有机组成,是南昌对外交通的门户,是以商贸、物流、体育休闲等三大服务功能为主体的综合新区。按照构建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思路,南昌市规划将向莆铁路客运站设置于红角洲,建成高速铁路、城际和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出租车及航空港紧密衔接的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并利用枢纽综合优势,适度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更好地服务长三角、珠三角、服务全国。
截至2013年9月,南昌西站设12站台26线,其中正线4条,到发线22条,包括10个岛式站台和2个侧式站台。南昌西站的途经线路有沪昆高速铁路、昌九城际铁路和向莆铁路。
南昌西站主要有四大职能,包括对外交通职能、商贸物流职能、公共服务职能、生活配套职能。
南昌西站地区结构规划分为三大片区:物流功能区、站前商贸综合区、滨江体育居住功能区。
南昌西站建在红角洲片区南部,生米大桥连接线以南,毗邻南昌国际体育中心。根据规划,杭南长快速客运专线、昌九城际、向莆线在南昌的门户站就是西客站,它承担着长三角、闽东南、珠三角地区进入华中、华西的主要通道作用,预测近、远期年旅客发送量1600万人和2400万人,最高集结人数达8000人,地位与老南昌站并驾齐驱,成为中国客流量最大的新型客运枢纽站之一。
南昌西站的综合交通规划也是重中之重。南昌西站地区与区域交通衔接,赣江南大道、学府大道、丰和南大道将进行延伸。同时,区域内多条道路沟通东西,还预留了赣江的越江通道。南昌西站设计交通系统总共5层,由地上两层、地下三层以及高架环形车道组成。南昌西站环绕中央站房和两侧雨篷建有环型高架桥,全长2.8公里。高架层主要通行的是出租车和社会车辆,旅客进站可直接进入高架候车大厅。高架桥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建有立交,实现了铁路站房与市政交通的连接。乘坐公交车的乘客可以选择地面乘车或到地下一层换乘。地面层主要通行公交车辆,以及旅客进站。地下一层是换乘大厅、停车场以及旅客出站系统,并且预留了与城市铁路连接的车站。南昌西站公交车站紧邻站房南北侧,北侧建成下沉式广场,设有公交车始发站和出租车停靠站,南广场设有公交停靠站。
车站地下二层与轨道交通2号线、轨道4号线衔接,乘坐地铁可以在地铁铁路南昌西站下车,车站就位于火车站的下方,先期开通2号线、4号线车站,内部交通组织方面,规划了三横七纵干道网。从地下二层站台层上到地下一层的站厅层后,在站厅层东西两侧可通过自动扶梯到达地上二层候车大厅,只需约3-5分钟。
到达西站的公交线路分别为:高铁巴士1号线(高铁西客站——火车站)、机场巴士3号线(高铁西客站——昌北国际机场)、707路(高铁西客站——昌南客运站)、708路(高铁西客站——下罗)、512路(红谷配套中心——华南城)、233路长班(老福山西——高铁西客站)。
南昌西站设有南、北两个广场,其中北广场占地面积相当于现在南昌站西广场的5倍。同时,为方便旅客停车,两个广场还设置了大量泊位。
北广场
南昌西站北广场是集商业、商务、金融、文化、酒店、娱乐、公寓等多功能综合的城市副中心区。
南昌西站南昌西站核心片区整体空间形态围绕西站大街和中轴线布局高层建筑,外围空间相对较低,形成两个层次,高层建筑呈“T”型布局。北广场地区呈圈层化分布,形成裙房、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三级空间形态,为营造中轴线活动空间的开敞空间视觉,规划在临近中轴线绿地形成以连续的裙房和疏散的不超过80米的塔式高层建筑围合,外围形成超高层建筑围合圈层,使城市空间层次丰富,井然有序。
南昌西站南昌西站拥有中国最先进的交通系统,呈高架、地面、地下四层全立体交通网。上设高架层,承担进站、候车功能;平面一层为基本站台,旅客在此上下火车;地下一层为出站大厅,公交通道以及出租车站点设在出站口外;地下二层则能够换乘地铁2号线、4号线。西站设南北两个广场,南昌西站设南、北两个广场,其中北广场占地面积相当于现在南昌站西广场的5倍.
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极,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领域日益拓展,配置资源的区域范围日益扩大,迫切需要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南昌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动感都会,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南昌将逐步建成国际性现代化花园城市,中国经济、金融、贸易、工业、交通中心之一。南昌需要在市域乃至长三角、珠三角范围内思考未来大都市区功能布局。
南昌西站带动“西南新城”开发,建在红角洲片区南部,生米大桥连接线以南、320国道以西、赣江以西,面积达10平方公里,是南昌对外交通的出入口,320国道、沪昆高速、赣粤高速等与该片区紧密联系,是南昌重要的“门户”。南昌西站地区还毗邻2011年城运会主场馆——南昌国际体育中心。西客站片区周边长堎新区、望城工业区初具规模,生米镇小城镇建设开始启动,组团格局初步形成。
南昌西站位于主城区与外围片区的交汇处,是南昌都市圈发展的又一重要启动点,不仅有利于外围片区与主城区的进一步合作交流,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推进“西进”、“南延”战略意图。
南昌西站建成后,容纳包括沪昆高铁、昌九高速城际列车在内的24条到发线,在功能上大大超过南昌站。作为昌九城际轨道交通的起点站,新西站东端衔接昌九城际轨道交通和南昌站,西端衔接沪昆(杭南长)客运专线、南昌西站将成为集普通铁路、高速铁路、市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与公交、出租等市政交通设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