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红旗渠(3)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名称,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林州市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
红旗渠风光(20张)
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林县人民从1960年2月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竣工于1969年7月。林县是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心,从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
“引漳入林”是林县人民多年的愿望。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在省、地各级领导和山西省平顺县干部群众的支持下,在各级水利部门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县委、县人委组织数万民工,从1960年2月开始动工,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7月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加大流量23秒立方米,全部开凿在峰峦迭嶂的太行山腰,工程艰险。
红旗渠风光(二)(13张)
红旗渠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加大流量23秒立方米。
红旗渠总干渠从分水岭分为三条干渠,第一干渠向西南,经姚村镇、城郊乡到合涧镇与英雄渠汇合,长39.7公里,渠底宽6.5米,渠墙高3.5米,纵坡 1/5000,设计加大流量14秒立方米,灌溉面积35.2万亩;第二干渠向东南,经姚村镇、河顺镇到横水镇马店村,全长47.6公里,渠底宽3.5米,渠墙高2.5米,纵坡1/2000,设计加大流量7.7秒立方米。灌溉面积11.6万亩;第三干渠向东到东岗乡东芦寨村,全长10.9公里,渠底宽2.5 米,渠墙高2.2米,纵坡1/3000,设计加大流量3.3秒立方米,灌溉面积4.6万亩。
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 2488公里;沿渠兴建小型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6座,共有兴利库容2381万立方米,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其中凿通隧洞211个,总长 53.7公里,架渡槽151个,总长12.5公里,还建了水电站和提水站。已成为“引、蓄、提、灌、排、电、景”成龙配套的大型体系。
红旗渠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共完成土石砌方2225万立方米。总投资 1250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社队投资7878万元,占63%。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十年余。它以浊漳河为源,在山西省境内的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截流,将漳河水引入林县 (今林州)。在极其艰难的施工条件下,林县人民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1990年后,红旗渠水源减少工程老化极为严重。
1月10日至13日,水利部副部长严克强到冀、豫、晋三省沿浊漳河察看水利工程及水源利用情况,对红旗渠水源减少及工程老化极为关注。
4月5日,在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的河南省代表团,在代表王宝莲(女、林县籍,林县第一个全国人大代表),安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洪文广积极倡导下,32位代表联名提出红旗渠急需更新改造,要求国家给予扶持的议案,引起水利部的重视。
4月8日,河南省计经委农业处处长、以工代赈办公室主任邵致玉、安阳市计经委农业科科长王学武、市水利局副局长吕化学、计划科科长邢学让、林县红旗渠灌区管理局局长王宏民一行赴京,到国家计委汇报红旗渠老化状况,要求把红旗渠更新改造项目列入国家计划。
4月11日,红旗渠灌区管理局对红旗渠一干渠向化肥厂、火电厂工业供水工程动工复修。
4月15日,红英南分干渠第一期翻砌铺底技改工程动工。该工程从小店乡油村起,到采桑乡大石岭止,全长18公里。
7月6日凌晨4时,红旗渠总干渠青年洞上游蚕沟渠段被炸,红旗渠灌区管理局及时组织复修。
7月9日,河南省计委下文批复,同意红旗渠进行技术改造,国家给于一定扶持。整个工程工期5年,总投资7224万元,干渠以上列为国家计划投资2999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000万元,省补800万元,市县自筹1199万元,干渠以下列为地方自筹4225万元。
8月22日凌晨4时28分,红旗渠总干渠盘阳段两处渠墙同时破炸,炸毁长度33米,60米严重裂缝,盘阳村遭到渠水袭击,损失惨重。中共林县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及县人民武装部领导赶赴现场,分头做群众工作,组织救灾。红旗渠灌区管理局及时组织抢险,昼夜不停,冒雨奋战,9月3日恢复通水。此事件为建国以来罕见的爆炸破坏水利工程案件,在沿漳河三省(山西、河南、河北)三县(平顺、林县、涉县)反映特别强烈。事件震动全国。
红旗渠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今天的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与伟大的“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是一脉相承的。红旗渠精神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
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名称,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林州市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
红旗渠风光(20张)
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林县人民从1960年2月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竣工于1969年7月。林县是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心,从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
“引漳入林”是林县人民多年的愿望。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在省、地各级领导和山西省平顺县干部群众的支持下,在各级水利部门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县委、县人委组织数万民工,从1960年2月开始动工,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7月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加大流量23秒立方米,全部开凿在峰峦迭嶂的太行山腰,工程艰险。
红旗渠简介:
位于林州市北部豫、晋、冀三省交界处的红旗渠风景区,在安阳、新乡、鹤壁、长治、邯郸五个地区的中心地带,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又加之自然风光奇特,人文景观独特,便成了一处旅游观光的理想胜地。它将盘绕在太行山腰悬崖绝壁之上雄伟险要的红旗渠重要工程与“雄、险、奇、秀”的林虑山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巧妙地融汇结合,雕凿加工,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确有其纯真淳朴的乡土风格和雄险壮观的高深意境。 整个风景区由“分水苑”、“青年洞”、“络丝潭”三个景区组成,三景区各有特点,风调不同,内涵盈连,相映成趣,总面积5平方公里,总投资500多万元。1990年4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现正在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努力。 分水苑风景区位于林州市北19公里处,主要由“分水苑牌楼”、“千军万马战太行浮雕”、“分水闸”、“碑林”、“红旗渠纪念亭”等景点组成。在“红旗渠纪念亭”内,主要有曾在中国农业展览馆展出过的大型红旗渠电控模型,墙壁上有介绍林州干旱历史及体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的珍贵照片,沿墙橱窗内陈列着当年修建红旗渠使用过的工具及充饥采集的野菜标本。“碑林”记载了红旗渠修建的全过程;军民携手共创伟业的战绩;领导人亲切关怀和支持的题词手迹。在这里既能全面阅览红旗渠的历史,又能尽情享受林簇水韵,气象清新的宜人风光。
红旗渠卷烟创牌于1995年,生产于河南安阳卷烟厂。1997年以来,“红旗渠”已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名优卷烟”,先后荣获“河南省重点保护产品”“河南省著名商标”等称号,其包装曾荣获“全国第五届包装设计金奖”。2005年,“红旗渠”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并在海外13个国家和地区申请注册。
红旗渠品牌的理念为‘胜己者,胜天下’,其核心价值是:征服自己,战胜命运,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