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一统志》载万顷池与《元丰九域志》和《舆地纪胜》略同,是时明通县省入通川县,万顷池也在达州通川境内,具体位置仍在今万源市蜂桶乡让水坝。
万顷池在重庆市城口县以西,万源市以东。一名千顷池《通鉴地理通释》万顷池洒流有四《元统志》“相传楚春申君故居在此地”池在峡口山之南,幽谷深清,水注为池,邻境之水,多源于此。
千顷、万顷两池在历史时期川东地区的地志中多被提及,曾以为是现今重庆至巫山江段北岸来水的主要发源地就是一个地名了~就像仇池之类一样的。
2010年6月6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CCTV-4黄金强档栏目《走遍中国》播出《走进达县》专题片——《传说中的春申君故里》。该专题片的播出在社会上受到了一致好评,达县麻柳万顷池则成为了大街小巷里议论的一大热点与焦点。
春申君明智忠信,宽厚爱人,以礼贤下士、招致宾客、辅佐治国而闻于世。由于我们国内的正史(包括史记、中国通史、辞海、词源)都没有确认春申君的出生年份及其籍贯,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悬案,一直没有人把谜揭开。
之前,我们国内关于春申君的籍贯有五种说法:第一种是河南省的潢川说。潢川就是历史上黄国的故里,黄国的都城。第二种是湖南省常德市说。理论依据不多,有纪念春申君的建筑物——“春申阁”,现保存完好。第三种是湖北省的武汉市,理论依据是黄氏家谱。第四种是韩国和朝鲜说。第五种就是四川省达县这一学说,有较为充实的文献资料佐证。
2009年,经过我国研究先秦史的权威专家彭邦本教授及达州市的地方史专家邓高等多名业内知名学者多年调查研究证实,被誉为“上海城市之父”的春申君黄歇故里在万顷池,而万顷池则在达县麻柳境内,“迷失”两千多年的春申君故里悬案终于有了一个比较确切的答案。
答案存于书中
目前,保存下来的历代志书,每一代志书里都讲春申君是四川达县人。“池名万顷,春申君结客之乡”,从保存最早的清《乾隆达州志》到清《嘉庆达县志·卷四十六艺文·续修达州旧志序》,再到民国23年修订的《民国达县志.卷九·礼俗门·风俗》,以及1985年开始修撰的新的《达县志》等几十部地方志中均不约而同的提到万顷池这一地名,根据其记载,古万顷池就在今达县麻柳境内,其中不乏关于春申君的民间传说与故事。
春申君出于达县,在国家、府、州及其他相关志书也得到了佐证。据宋《元丰·九域志·附录·古迹》“达州”目记载:“万顷池,《图经》云:春申君故居之遗也”。该志以宋元丰八年(1085)为下限。而据《大明一统志·四川·夔州府·山川》(明代官修地理总志,成书于天顺五年[1461年])载:“万顷池,在达县,相传为春申君故居也。其旁平,田可百顷及有关花果园林”。(该书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夔州府志·卷三》明正德八年(1513)刻本影印,通川江,在县南,发源自万顷池。另一方面,旁证部分有民国版的《宣汉县志》,在流域部分也讲到春申君;万源清朝的《太平县志》,也讲到春申君的故地在达县。
答案出自实地
据麻柳当地老人描述,在古代万倾池地带,建有地藏寺,正门有楹联:“林密溪幽草当年春君落处,钟鸣鼓应地日成地藏灵山”。此处春君就是当年的春申君黄歇。同时,与地藏寺毗邻的白云寺后的石崖上刻有诗仙李白拜谒春申君而赋的《白云寺诗》:“一只凤凰落南垭,两条真龙戏珠沙,白云连生万宝寨,红日高照七里峡。”这里的凤凰指代的就是春申君。
记者实地了解到,今达县麻柳、大树片区有大量含有与春申君相关的历史信息的地名,如“黄都”、“黄庭”、“万家”等。根据《东周列国志》载,春申君的祖辈所建立黄国在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由此,黄国贵族和人民怆惶出逃,极有可能背井离乡来到了楚国与巴国的结合部——万顷池地区,也就是今天的麻柳、大树片区。“黄都”“黄庭”等这些名字充分反映了他们国破家亡后思念故国故乡的感情,并把他们那不可复国的梦想复印在了给予自己庇护和希望的第二故乡。
达县麻柳古万顷池旁的地藏寺春申君墓曾被军阀刘存厚盗过墓,据目击者说,掘出一物用红布包裹运走。1975年,农业学大寨时,地藏寺庙和墓又被拆迁,大部分石块被附近村民用于修房建屋,修桥补路。目前,遗址上尚存的有两段原墓门锁扣基石,寺庙的山门堡坎、韦驮殿、正殿的基石和明清时的柱础石。正门上雕刻的“林密溪幽草当年春君落处,钟鸣鼓应此日成地藏灵山”楹联的门柱石被用作修桥。而如今,万顷池湖面已萎缩,1964年前还有105亩,现今只有23亩。春申君故里—火龙腾舞 火龙,在达县石桥古镇舞腾了数百年。每年春节,从正月十一到十五的夜晚,它沿着青青的石板街,穿过古老的吊脚楼,在小镇石桥的每一条街巷和每一处院坝里游走……石桥的百姓全体出动,追逐着火龙,男女老幼皆欢喜若狂。 古镇的新年,古老的火龙,与别处不同的闹热,春节在石桥有着人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悠远的传统的民俗的被叫做“年”的味道。古镇的“火龙”史石桥是达县的一个小镇,始建汉代,明末战毁。清顺治年间“湖广填川”移民重建。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孕育了石桥镇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 退休多年的老镇长何成才一直在发掘和研究石桥的历史。据他考证,石桥“耍火龙”的习俗始于“湖广填川”时期,人们为了求得平安,祈求风调雨顺,防止火灾,减少瘟疫,渐渐形成了“耍火龙”的民俗。 石桥人口传的火龙史,简直就是一出神话故事。相传,古时石桥一带旱灾连年,有一年的元宵节,东方天空突然流光四溢,半空飞来一条金黄色的火龙,口吐祥云。随后大雨滂沱,维持了数天,人们喜笑颜开、载歌载舞度过了旱灾后第一个欢乐的元宵节。人们感激火龙,所以每年都在元宵节舞动火龙,巡游村寨。 石桥镇的老人们介绍,“耍火龙”有很多讲究。先要请有经验的老匠师用竹、篾、纸精心制作神龙。神龙共九节,有龙宝、龙头、龙身、龙尾四部分。龙头、龙身、龙尾由麻布相连,长十二尺,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 神龙制作好以后,要请当地有声望的老人前去主持一个“请龙”仪式。“请龙”仪式后,就为龙点睛。初十这天下午,人们举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牌灯,敲锣打鼓,吹着唢呐把龙抬到挑水河边,点起香蜡,燃起爆竹,热热闹闹地为龙“请水”。一系列的祭拜仪式后,从正月十一晚上开始,九名青壮汉子便举起火龙,穿梭在石桥的大街小巷。沿途,人们抱着用石头做成的花钵追逐着火龙,被点燃的花钵里喷射出红红的烟花,烧向火龙和舞龙的汉子。沸腾的狂欢一直进行到元宵夜。正月十六下午,人们再次来到挑水河畔,用火点燃神龙,满脸虔诚地举行“送龙”仪式。民间的“火龙”情结几百年来,“耍火龙”在石桥古镇代代流传。石桥人对火龙的热情年甚一年。石桥火龙不仅吸引了附近乡镇的民众,相邻的达州、巴中、渠县、平昌也有不少人驱车前来观看。观看“耍火龙”的人数达十多万人次,创下历史之最。 在石桥镇,家家户户的堂屋里都堆着石头花钵,多的七八个,少则两三个。石桥的居民们告诉记者,“耍火龙”是冬天里的一把火,点燃了大家所有的热情。每年,家家户户都要买来硝、硫磺、柴炭、铁屑等原料配制成药,再填进石头花钵里。从正月十一开始的每个晚上,人们就抱着这样的花钵等在家门口,等着火龙的到来。 “来了,来了,火龙来了!”人们抱着已点燃的花钵,冲向火龙。刹那间,烟花四溅,人声鼎沸。此时的火龙已经被喷射而来的焰火团团包围。舞火龙的汉子裸露着身体,只穿一条遮羞的短裤,任由喷射的焰火烧炙着肌肤,还狂喊:“爽!舒服!” 几天火龙耍下来,汉子们浑身被烧满芝麻大小的伤疤,要一个多月才能痊愈。“可以驱邪祛病,可以带来好运气。”汉子们说,“这点疤不算啥,明年我们还要舞火龙。” 没有火龙的春节怎么过?石桥人谁都不愿意想。现在,石桥居民对“耍火龙”等民俗活动的热情越来越高,还有不少居民呼吁要恢复烟火架、娃娃班、车车灯、划旱船等消失多年的民俗文化活动。政府的担忧与引导石桥的火龙与其他地方的火龙有很大的不同——不用铁水烧,而是用上一代人传下来的方法,用自制的石头花钵烧龙。“石桥的火龙安全得多。”老镇长何成才说。 尽管如此,无论是石桥镇的党委书记和镇长,还是各个社区的干部,每到“耍火龙”的时候,心情都特别紧张——担心发生火灾,担心花钵爆炸伤人,甚至担心人多引发踩踏事故。“只有加强引导和监管。”为避免发生事故,每次“耍火龙”,当地党委政府的所有干部都要全体总动员,跟在火龙旁保驾护航。“每条龙至少要跟20多个人。”石桥镇的史镇长说。就连家家户户的石头花钵,干部们都要去检查一番,“要选泡渣石,石头必须烘干再装药,石头上的眼子要插得进一支烟。” 出于安全的考虑,当地组织了大量安全的纸质烟花出售给群众烧龙。结果群众普遍反映纸烟花喷花时间太短,与可以持续喷射两三分钟的石头花钵相比,“烧起很不过瘾!”最后,不少人还是搬出了石头花钵。干部告诉狂欢的人们,不要用手直接去抱花钵,最好把花钵架在板凳上,“提着板凳用花钵去烧龙效果一样,还安全些。” 石桥镇党委政府有个宏大的计划,他们打算除了引导民间对火龙的热情外,他们还要办一个“火龙节”,让火龙成为石桥旅游的亮点。
自明清以来,关于“万顷池”的地望问题屡有争议,一说在万源市华岳顶,一说在巫溪县红池坝地区。根据历代有关记载,结合地貌变化,按照“因水以证地”的原则,我们可以肯定地认为,“万顷池”应在巫溪县红池坝地区。该地具有一定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地理条件,开发潜力大。
“万顷池”是古代长江三峡西部北岸一个著名的中山湖泊。据《大明一统志·四川·劳州府·山川》载:“万顷地,在达县,相传为春申君故居也。其旁平,田可百顷及有关花果园林。”由清代至今,关于“万顷池”的地理位置,学术界屡有争议。有的认为,“万顷地”在今万源市东北
宋元丰八年,即公元1085年左右,《元丰九城志。附录》“达州”目说:“万顷池,《图经》云:春申君故居之遗也”,这是历史典籍最早把万顷池、春申君和达州连在一起的记载。是的,达州辖通川、东乡、巴渠、明通(今万源市旧院镇)、永睦5县,说明万顷池是在达州境内包括明通县在内的任何一个县境内。
南宋宝庆三年,即公元1227年成书的《舆地纪胜》,据《蜀中名胜记》卷21“太平县”条转引前书称:“(县)东北八十里,万顷池, 是春申君故居。旁有平田万顷,邻邑诸水皆源于此。”显然,括号里的“县”不是指太平县地址太平镇,而是指明通县地址旧院镇。旧院镇“东北八十里”,当在万源市蜂桶乡境内。“旁有平田万顷,邻邑诸水皆源于此”,应是指蜂桶乡境内的让水坝。
元大德七年,即公元1303年,《元一统志》载万顷池与《元丰九域志》和《舆地纪胜》略同,是时明通县省入通川县,万顷池也在达州通川境内,具体位置仍在今万源市蜂桶乡让水坝。
明洪九年,即公元1736年在达县,降达州为达县,原诸县皆省,成书于明大顺五年即公元1461年的《大明一统志》载万顷池在达县,对万顷池的直接记述与《元一统志》相同,具体位置仍是今万源市蜂桶乡让水坝。
清康熙三十一年,即公元1692年,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太平县”条称“万顷池,县东北八十里,相传为春申君故居。旁有平田万顷,邻邑之水多源于此。”清雍正七年,即公元1729年,《四川通志》直隶达州太平县条载:“万顷池,县东北八十里,一名千顷池,在峡口山之南。”上述两典籍所称“县东北八十里,”显然是与宋朝明通县治相混淆所致,应是废县明通县治“东北八十”,即今万源旧院镇“东北八十里”。宋时明通县与明清太平县所辖地域略同,这是继《方舆纪胜》后接二连三地把万顷池记在万源蜂桶乡境内。文中还加了“在峡口山之面一句”,峡口山连城口山,今万源市蜂桶乡让水坝正好在峡 口山之南。
清乾隆六十年,即公元1795年,《太平县志》记载:“万顷池,县东三百里,一名千顷池,在峡口山之南……《类书》:池在达州,相传楚春申君故居也。其旁平田可万顷,多花果园林之胜。”此志除了改“县东八十里”为“县东三百里”外,其余所载略同。这里说的“县”明确是指太平县,太平县即今万源市太平镇,太平镇东三百里,正好是旧院镇东北八十里的地方,即万源市蜂桶乡让水坝。
清嘉庆二十一年,即公元1802年,太平县升为太平直隶厅,同年刊行的《四川通志》中“太平直隶厅”“万顷池”目,与康熙《读史方舆纪要》、雍正《四川通志》和乾隆《太平县志》所载相同。道光二年,即1822年,析太平直隶厅七、八、九保置城口直隶厅,太平复降为县。道光二十二年,即公元1842年成书的《大清一统志》,仍将“万顷池”记在太平县内,证明此池不在城口内,更不会在东面的巫溪县境,仍在太平县境,即今万源市蜂桶乡让水坝。
民国三年,即公元1914年1月30Ri,时任总统袁世凯批准公布《改定各省重复县及存废理由清单》,载有改定为“万源”的理由原文是“四川太平县明正德十年析置,迄今仍之,与安徽、山西、浙江、江苏等省重复,定名叫安徽太平县后,应即酌改,查该县东北有万顷池,邻邑之水多源于此,拟即改为万源县。”由此可见,万源名由缘于万顷池,这个万顷池也就是今万源市蜂桶乡让水坝。
让水坝是典型的高山平坝,海拔1000米以上,面积数百亩,占半年乡,居住近3000人。地形像一条船,四面高,中间低,山外悬崖陡壁,直下深渊。当地老人说,这里从前叫万顷池,后来泥沙於积,Ri积月累,池面一天天缩小,由万顷变成了千顷,平田一天天增多,由百亩变成了万亩,时至今Ri,只有待到发洪水时,才能看到前万顷池的缩影。笔者亲眼得见,一遇洪水,淹得像海,晴后一周,方才退尽。这里地下阴河四通八达,其水可以流向四面八方的河流,即万源市境中的河(千江河)、宣汉境内的前河(通川河)、城口境内的任河(北江)、巫溪县境内的后溪河(马连溪)、奉节县境的梅溪河(西襄水)、云阳县境的汤溪河(阳溪)和开县境内的东河(清江),符合典籍记载的“邻邑之水多源于此”之说。
综上所述,万顷池在四川省万源市蜂桶乡让水坝,基本符合自宋朝以来重多典籍记载的地理方位、地形地貌及川东山脉水系的分布情况。让水坝即过去的万顷池,这里就是春申君的故乡,是自宋朝以来正吏典籍连续记载的不容置疑的事实。 春申君黄歇(前320—前238),四川万源人,战国时期四大名君之一,楚国丞相。黄歇游学博闻,善于词令。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3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12县地。后因保太子登基有功,官封令尹,改丰江东吴之地,上海在其封域之内。春申君任相以来,做了许多为百姓称道的好事。 在各地争先恐后后打名人牌的今天,由于春申君的故乡人无动于衷,春申的老乡却被另外几个地方炒作起来。 河南潢川凭借潢川是古黄国老地,又是赐淮北12县之一,故推想是春申君的故乡。河北沙洋县只据《荆门州志》一个地方记载说有春申君的故居。湖南常德又凭《中湘四修谱》说黄歇居黔中(常德)。上述三地均无正吏典籍记载,实不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