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位于山东路旧馆设施已远不能满足社 会发展的需要。1997年12月,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原址以东扩建青岛市图书馆,投资7200万元。工程于2000年9月正式开工,2001年12月竣工交付使用,2002年7月6日扩建部分对外开放。2003年,市政府又投资800万元,用于旧馆改造,并将新旧馆连为一体。2004年11月,改造完工,图书馆全面开放。扩建改造后新馆总建筑面积近2.6万平方米,高7层,正面外型以巨大的框架意喻知识之门,是青岛市标志性文化建筑之一。
青岛市图书馆现有工作人员100名,内设部门:办公室、后勤中心、社会工作部、采编部、信息网络部、数字资源部、外借部、期刊部、阅览部、特藏部、外文部。该馆藏书约123万册。其中古籍15万余册;报纸期刊26万册;民国出版物3万余册;地方文献1.5万册;外文文献10万册,其中日、德占时期文献资料3万余册;中文普通图书64万册。
青岛市图书馆为适应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需要,营造良好读书氛围,吸引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青岛市图书馆除通过外借、阅览、现场咨询、图书宣传等手段,为广大市民学习、进修等提供服务外,还定期举办“半月一讲”、周末影视欣赏、文化展览,开展流动服务进社区、进军营活动;不定期开展法律咨询、英语沙龙、读书知识问答等活动。
青岛市图书馆已建立起一个集图书馆业务管理、办公自动化、文献信息加工与服务于一体的大型计算机综合系统。该系统是由8个子系统组成,包括中西文献管理子系统、视听文献管理子系统、二次文献及全文管理子系统、读者管理子系统、公共检索与查询子系统、办公自动化管理子系统、“网上青图”管理子系统、多媒体导读子系统。其范围涵盖了图书馆日常的文献采访、编目、典藏、流通、连续出版物管理、加工工作,并采用通用的文献和信息处理标准,对馆藏文献进行分类、标引、数字化、存贮,形成馆藏书目数据库与对象数据库,以利于读者进行馆内检索和网上查询利用。该系统为青岛市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提供了技术与设备方面的充分保障,同时,也为广大读者获取海内外信息提供了有效平台。
新馆是一座初具智能化、现代化的图书馆,它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一流的服务、方便快捷的借阅方法来满足读者多种形式的需求。
新馆设32个厅、室及活动区域,其中,新增报告厅、展厅、读者休闲厅、期刊阅览室、外文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少儿电子阅览室、文学阅览室、法律艺术阅览室、青岛地方文献阅览室、史志阅览室、古籍阅览室、老年人阅览室、残疾人阅览室、少儿借阅室、低幼儿阅览室、自学阅览室等,阅览座位达1900余个,以实现知识传播、信息传递、学术交流、文化展示、休闲娱乐、教育培训等功能。新馆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服务至上”,书刊借阅以开架为主,采取开放式的服务方式,全年365天开馆,向全社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今青岛市市区,春秋时期属即墨邑,秦代为 即墨县。西汉设不其县,辖境与今青岛市区基本一致。隋代撤不其县,复归即墨县辖。
明代在即墨境内设鳖山卫,下辖 浮山所。所城在今 青岛市市南区东部,辖今市南、市北一带。
1891年清廷决定将登州镇总兵衙门移置青岛口(总兵衙门相当于今省军区),这一年是青岛建置之始,青岛口形成市镇。1897年德帝国主义派兵强占青岛一带,1898年清政府与德政府签定《 胶澳租借条约》,将 胶州湾及周围土地,附近岛屿划为胶澳 租借地,也称胶澳租界,也误称为 胶州。
胶澳总督府于1899年开办胶州图书馆,中国古代有 藏书楼,胶州图书馆是中国第一个图书馆。1914年,日本帝国主义借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强占青岛,胶州图书馆停办。为”誓死挣回青岛”,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1922年12月中国政府收回青岛,青岛回归祖国,建为胶澳商埠。
(一)1911年爆发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二千年漫长的 封建社会,1912年建立 中华民国政府,由 孙中山任临时总统,旋由 袁世凯任总统。
长期从事 民主革命的 蔡元培任教育总长,聘 周树人(鲁迅)为分管社会教育的主事(科长)。蔡元培、鲁迅引进西方现代图书馆机制,废止封建社会的藏书楼,创办为社会大众服务的通俗图书馆。当时,青岛先后处于德、日帝国主义统治,没有建立图书馆。
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政府收回青岛, 北洋政府建胶澳商埠,由 山东省长 熊炳琦兼任胶澳督办,1923年由 高恩洪(定庵)接任胶澳督办,公布《胶澳商埠公立通俗图书馆募集图书公启》,筹建图书馆。
1924年8月,胶澳商埠公立通俗图书馆开馆,地址在莒县路2号,创办经费5,580元,有藏书室2间,阅览室l间,管理员2人,杂役1人。1925年,下设讲演所。
1925年至1928年,每年经费2,020元。至1928年累积藏书5,000册。
1924年胶澳商埠接管日本测侯所,建立 青岛观象台, 蒋丙然任台长,在 观象台建图书馆,成为最早的科技图书馆,后由海洋科长宋春筋兼任图书馆主任。
1924年,利用原德国伴斯麦兵营旧址建 私立青岛大学,大学设图书馆。
(二)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改称”中央”直辖的青岛市,胶澳通俗图书馆停办,原址做国民党青岛市党部图书馆。
1930年6月,青岛市立图书馆在河南路开馆。
1930年7月, 宋春舫在青岛创办褐木庐图书馆,是世界著名的戏剧专业图书馆。
1930年9月, 国立青岛大学在私立青岛大学旧址开学, 青岛大学图书馆由 梁实秋任馆长。
1932年,青岛市立图书馆与国民党青岛市党部图书馆合并,由市党部、教育局共同管理。 青岛市立图书馆设总馆外,下设四个分馆,第一分馆设 大港,第二分馆设 沧口,第三分馆设东镇,第四分馆设 李村。总馆馆长由 李先良兼任(以后李先良任青岛市市长),有管理员4人,杂役1人。设阅览室三个:报纸阅览室、杂志阅览室和儿童阅览室,借书室2间,闭架管理。四个分馆,各设阅览室,借书室开架借书。青岛市立图书馆采用《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和《王云五四角号码检字法》。经费每月700元,其中总馆375元,分馆325元。总馆开放时间,上午8时至11时半,下午1时至4时半,晚6时至8时半。借书证办理分两种:一为保证书制,凭党政机关出具的保证书办理借书证,二为交纳”押金”办理借书证,外借每人每次一册,借期一周,可续借两次,逾期不还,每逾期一天交罚金5分。青岛市立图书馆除总馆、分馆外,为普及文化设流动图书车及巡回书库。流动图书车共四辆,利用”手推车”改造,每车有报纸3-5种,杂志20-50册,图书五百册,管理人员1人。流动图书车只阅览不外借,定时定点服务。如第一流动图书车,上午在 太平路 纪念碑(今太平路、青岛路口)、 栈桥公园各服务1个半小时;下午在第5公园(火车站前)、台西公园(贵州路)各服务1个半小时。巡回书库专为未设图书室的机关、团体、学校服务,由市图书馆与有意承办单位签订合约,出具保证书,定期换借图书。到1936年,共有藏书15,297种33,940册,其中自然科学图书1,231种1,803册;文学图书3,235种7,882册;儿童读物2,196种3,173册。图书外借每月平均1,100人次,3,500册次。
(三)1936年时,青岛市除青岛市立图书馆以外,有 山东大学、市立中学、立立女中、礼贤中学、 崇德中学、 文德女中、圣功女中等学校图书馆,青岛观象台、市政、邮政局等图书室,民众教育馆图书室,褐术庐戏剧图书馆,在全国各城市中处于先进地位。
1936年7月20日一24日在青岛举行了 中华图书馆协会第三次年会。年会设论文委员会、招待委员会、图书行政组、图书馆教育组、分类编目组、索引检索组、民众教育组。来自全国各地代表192人,其中包括著名学者 李石曾、 袁同礼、 万斯年、 朱光潜、 金仲华、 钱先艾、 王献唐、 钱亚新、柳诒徽、 钱存训、皮高品、 李达等,青岛市代表6人,包括市立图书馆许筱山、 山东大学图书馆 胡鸣盛、褐术庐戏剧图书馆朱社佑、民众教育馆苟孟龙等。
会议由曾任交通总长的学者 叶恭绰任主席(解放后为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国画院院长),他在开幕词中说:”……青岛不但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建设极为努力,尤其是文化方面。希望同仁们籍此机会,参观观摩。”与会代表分别参观了市立图书馆、褐术庐、山东大学图书馆。
(四)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从而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占据平津后,即将渡过黄河。国民党政府在 蒋介石”不抵抗”指示下,决定放弃青岛,青岛市立图书馆于1937年11月停止开放,少量珍贵图书撤至后方。1938年1月10日,日本帝国主义第二次占据青岛,1月17日成立汉奸组织”青岛治安维持会”,接管原青岛市立图书馆。
日占青岛后,日本兴亚院在青岛设兴亚院青岛出张所,由兴亚院向汉奸机构派”顾问”,是实际上的领导人。兴亚院有情报机构,搜集中国情报。兴亚院青岛出张所有图书馆,搜集管理中日文图书资料。
1937年青岛建成海洋科学研究所房舍,但未使用。日占青岛后利用其址(今海产博物馆)成立山东产业馆,工作内容包括搜集山东全境情报资料,并有图书资料室。
1939年7月,在伪教育局领导下伪青岛市图书馆开馆,开馆之前对原有馆藏中涉及抗日等爱国图书、杂志尽行销毁,伪馆开馆时共有各类图书一万二千余册。办理借书证仍采取保证书及押金两种方式。因敌伪统治下,青岛只有一份《青岛新民报》,又无杂志,阅览室基本没有报刊,只维持图书外借。
(五)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1945年12月20日青岛市立图书馆在莒县路2号复馆,开馆之前销毁一批敌伪图书。山东大学图书馆部分藏书于1937年底辗转运至四川,1946年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又运回青岛,重建山东大学图书馆,由著名文学家 陆侃如任馆长。沦陷时期停止开放的各中学图书馆大部份恢复开放,青岛国际俱乐部的外文图书馆也恢复开放。中国政协会青岛分会成立了图书馆,另外, 基督教青年会设立图书馆,藏书内容不限于宗教,包括了许多新文学书刊。1946年12月底的情况,青岛市立图书馆设总务、阅览、采编三部,馆长1人,工作人员9人,杂役2人。馆舍三层,一楼有阅览室三个:报纸阅览室、杂志阅览室、儿童阅览室;二楼有书库、借书处、采编部;三楼为馆长室、总务部。报纸阅览室有报纸14种,一半为本市出版的报纸。杂志阅览室仅订有8种,另有赠送的杂志。已分类、编目、上架可供读者借阅的图书10,352册,其中(按《王云五中外图书分类法》)总部350册,哲学475册,宗教276册,社会科学2475册,政治473册,自然科学768册,应用科学479册,艺术153册,文学2976册,史地127册,未编目图书3748册,是从敌伪机关接收的图书。
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反革命内战,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使其节节败退,国民党军费开支日大,使物价飞涨,自1947年下半年,市立图书馆取消了购书经费,只发工作人员工资。
1948年,市立图书馆报纸阅览室只有本市报社赠送的6种报纸,而其它报纸没有经费订阅,平均日阅览人数仅为20-30人,平均借书人数仅为5一10人。
1949年市立图书馆已奄奄一息,采编部无钱”采书”,无书”分编”,借阅部基本没有读者。
(六)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市军管会立即派人接管了青岛市立图书馆,原有工作人员全部留用。1950年奉上级指示改称青岛市人民图书馆,迁至广西路14号,扩大了馆舍、新购图书、订阅报刊,接管了原兴亚院图书馆馆藏日文图书,其中有日本政治、经济、科技、文学著作,包括《世界艺术大全》、《大百科事典》等大型图书,日译的中国名著,包括《 三国志》、《大鲁迅全集》,也包括日本人著的《胶州湾》、《胶州湾详志》等图书,以及兴亚院对中国进行情报调查的资料,有铅印本,也有油印本。接收了 原国际俱乐部图书馆藏外文图书,以英文书为主,间有法、德文图书,主要为各国著名文学作品,也有《 韦氏大词典》等工具书。
图书馆为解决人员不足,在社会上征集业余服务员,每人每周一天到图书馆从事借阅服务、装订报刊等工作。
1950年举办了”鲁迅生平·著作”大型展览,以照片、图片、图书、文字介绍鲁迅生平,展出鲁迅著作各种版本,包括中文的解放前、解放区、解放后各时期版本,日、俄文翻译本。众多大中学生、干部、市民参观。
市政府拨 栈桥回澜阁给市图书馆,在阁内开办了报刊阅览室并陈列时事图片,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图书馆展现于青岛。
1953年,奉上级指示改称青岛市图书馆,迂至鱼山路37号(见照片3)。鱼山路37号是1937年建的红十字会青岛分会旧址,前楼为 罗马式建筑,中院为仿 孔庙建筑,后楼为伊斯兰式建筑,实用面积达2,200平方米,有优美的庭园花木,雇有专门的花匠在温室培养花木,管理庭园花木。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旧的图书分类总已不适用,青岛市图书馆组织人员编制了《青岛市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自编图书分类法在全国极为少见。
1953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市图书馆专业培训班。
市委、市政府下达专项文件,指示各机关、团体、学校中所藏1949年解放以前图书全部上交市图书馆,半年间收到各类图书二万余册,其中中文平装书一万余册。对于当时政治形势下认为”黄色”的武侠、言情、侦探等通俗文学作品,每种保留一册(后交市文化局,含 王度庐、 刘云若、 还珠楼主、 张恨水等作品),其余销毁。其它则存于市图书馆。在知识分子改造、社会主义教育中,社会上掀起捐献图书给国家的热潮,如岛城著名藏书家的 张公制、郑爰居、 张铮夫等捐献了许多珍善本古籍线装书, 赵尔巽、 赵琪等后人也捐献了图书。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时,市图书馆没有一本古籍线装书,到1953年底已达11万册。1955年,青岛市召开了第一次全市图书馆工作会议,各级各类图书馆代表一百余人参加了会议,市文化局局长主持会议,宣传部领导做了讲话,青岛一中图书馆等单位做了先进事迹报告。
(七)1955年,青岛市文管会办事机构合并于市图书馆办公,所藏图书也交市图书馆。这一年市图书馆迁至茌平路13号,线装古籍仍在大学路1号,外文图书在广西路。1956年,青岛市政府为青岛市图书馆定编,为正县(团)级单位,馆下设”部”为科级单位,全馆编制45人,正馆长、书记为市委宣传部任命干部,部主任为市文化局任命干部。1956年10月,定制为四部一室,即采编部、借阅部、参考部、业务辅导部和秘书室。为贯彻全国知识分子会议精神,更好为科学研究服务,编印有《明清两代山东人著作书目》、《崂山文献书目》等,配合科研、教学、崂山寺庙修复等方面做出一定成绩。各区文化馆图书室工作人员每周一次在市图书馆进行业务学习。这一时期,市委、市府一些领导人、山东大学一些教授都是基本读者。毛泽东主席、陈毅副总理来青岛都曾借阅过市图书馆的图书。1957年5月迁回鱼山路37号,因部分馆舍做为市博物馆筹备处,馆舍面积有所缩小,部分善本古籍移交市博物馆。这一年山东成立省科委,下设图书组,组长为山东省图书馆,副组长为青岛市图书馆。1958年,即墨、胶县、胶南三县划归青岛市辖,业务辅导由市内各区扩至市属三县,为以点带面,派出三人小组去胶县蹲点,下至各公社,半年内胶县普及了公社图书馆的建设,领先于全国。“ 大跃进”开始后,部分人员去钢铁厂蹲点服务,普及郊区生产大队图书室,郊区各生产大队均有一名业余图书管理员,由市图书馆借出图书,每月更换一次。全馆同志,除个别老疾人员,每人分工2-3个生产大队,骑自行车或乘长途车下乡送书,远至大河东、崂山半腰的竹窝、以及城阳等地。如以后成为著名农民诗人、民间文学作家的 张崇纲,开始是张村生产大队图书管理员,得力于图书室成才。
(八)为解决图书馆分属中央各部委,1958年国务院成立”图书组”进行统一协调,发展图书馆事业,青岛市科委首批拨专款2万元支持市图书馆工作。1959年始在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提高工作,为经济建设、科学研究服务。首先设立了科技部、馆内设科技外借处、科技阅览室,馆外深入重点工厂、科研部门。每人分工两个系统,一个重点单位,实行”一、二、三”制度,即每周一天到重点单位上班,与科技人员共同工作,了解需要,学习知识,二天巡回到分工各厂、各科技部门,三天在馆内为了解到的生产科研需要查找图书资料,本馆未入藏的与北京、上海等图书馆进行”馆际互借”,然后再上门送书。一年的时间解决重大生产、科研项目七十多项,其中有利用海水提取”锶”、从理发店收集的废头发中提取胱氨酸、钢铁二厂高炉技改等项目,有的科研单位向市委致信表扬,有的工厂投书报纸表扬,有的工厂派出几十名职工乘汽车敲锣打鼓到图书馆送感谢信。市图书馆还设立了”青岛市地方文献室”,将中外文地方文献集中管理。十几名史学家、文学家在市图书馆积极提供文献的基础上写出了论文和专著,举办了地方文献、诗文展览。这时为实现”资源共享”,在馆内建立了全市外文图书查目中心(全市主要图书馆凡购入的外文书加印两张卡片给查目中心),并参加了全国外文图书查目中心。编辑、出版了青岛市外文期刊、机械图书、纺织图书、化工图书、轻工图书、建工图书等8种书本式全市联合书目,进行全市图书馆馆际互借,为高级知识分子办理全市通用借书证。承担了全国重点项目《全国海洋水产图书联合目录》的编制,历时一年出版。
由于这些突出成绩,青岛市图书馆被评为全市、全省先进单位,光荣参加了建国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中央召开的教科文卫”群英会”,受到了党和政府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先进事迹刊于全国性刊物《图书馆》杂志。
1963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开设函授教育,青岛市图书馆承办青岛函授站,这是当时青岛唯一的大学教育函授班,市图书馆有3个人录取学习,1人毕业。1963年正式建立了藏书组织和目录组织,建立了一整套的互动式目录,印刷了书本式目录。这一年建立了内部资料阅览室,在采购工作、借阅工作中从单一图书向产品样本、标准、报告等特殊资料发展,建有相应目录。
为青岛化工业生产、 胶济铁路新站建设等提供了文献资料,在青岛刺绣工业、服装工业、制鞋工业生产中提供了文献,发挥了作用,受到多次表扬。在市委书记 张敬焘直接指示下,青岛市文联、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和工人文化宫联合组织了”每周一讲”,请本市著名学者、专家作报告,并利用全国文人来青休假、开会时请其做报告,一般在工人文化宫举办,参加人数多时则在市政协礼堂。先后请文学家 王瑶、 孙昌熙、史学家 萧涤非、黄公诸、电影演员 祝希娟等人做讲座报告,历时两年,共进行五十多次,是当时青岛市一道文化大餐。1965年年底,全馆藏书共达70万册。
(九)1966年6月 文化大革命开始。1966年8月开始” 破四旧”,停产闹革命,90%图书停止开放,大部分被捆绑堆放。除毛主席著作、鲁迅著作、当时报纸外,一律停止开放。市图书馆建筑上的”四旧”被拆除。部分解放前图书被焚烧。年底,大部分工作人员进京串连,工作中止。
1967年3月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成立,青岛市图书馆革命委员会于5月成立,开放借书处、阅览室,主要是学习和大批判,因除毛主席著作外,没有什么书可借阅。
1967年4月馆藏解放前报纸全部移交市档案馆。为配合一次又一次的大批判,编印一些宣传材料。1973年恢复部室,一部分图书开始恢复借阅,报刊品种也有增多。1974年组织全市图书馆双网。一是图书馆协作网,由市图书馆牵头,包括海洋学院、化工学院、建工学院三大院校图书馆及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大型图书、资料室。二是基层图书馆网,除中学图书馆网、中央驻青单位图书馆网外,分工会网、情报网。工会网,按专业局建有纺织局、机械局、一轻局、二轻局、化工局、港务局、水产局、仪表局等8个工会图书馆网,仪表局、化工局、纺织局等3个情报资料室网,入网图书馆达136座。
市图书馆与市总工会、市教育局每年对图书馆网有计划、有总结、有评比。各网每月活动一次,互帮互学,使青岛市基层图书馆工作迈入一个新阶段,先后有三十几个市的基层图书管理员来青岛参观学习。与此同时,市图书馆先后组织了5期图书馆业务学习班,参加培训的图书馆专、兼职管理员223人次。
青岛市图书馆藏书由于历史的原因采用了多种不同的”分类法”,古籍线装书采用山东省图书馆古籍分类法,外文图书采用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分类法,早期中文书采用青岛市图书馆图书分类法,1966年后中文书采用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为统一分类方法,1975年起开始启用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采用种次号取代四角号码著者号,又开始陆续将原有馆藏改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十)1976年党中央一举粉碎了” 四人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青岛市图书馆同全国一样进入一个新时期。1978年对全馆部分藏书进行了清点,这是建馆后的第二次图书清点。同时进行了”剔旧”,剔出破旧、过时旧书。1978年底,市图书馆共有藏书72万册,其中线装古籍13万余册,外文图书4。7万余册,中外文期刊1.64千余种。全馆正式工作人员44人,分行政组、采编部、借阅部、科技服务部、参考辅导部。科技服务部继承市图书馆为生产、科研服务的传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技部坚持下厂、下科研单位,为北海船厂、青岛化工厂等解决多项生产、科研、项目。
1958年开始建立的青岛地方文献在拨乱反正以后重新恢复,除原有解放前的中外文地方文献、地方期刊外,大批日占时期满铁、兴亚院、山东产业馆等调查资料划入地方文献书库,编出《青岛地方文献管理条例》。这期间,编印了《清史稿人名索引》、《青岛大事记(1949-1979)》、《青岛地方文献目录》等重要出版物,受到专家、学者好评。在青岛市地方志编纂全面开展以后,以上方面工作起了重大作用,如港务局寿扬宾同志到馆查阅上百次编写出版了《青岛海港史》地方文献,也为青岛市志各分志的编纂做出重大贡献,受到表彰。
法国、日本老舍研究者到馆查找过有关文献。为编辑出版《 老舍文集》、《 孟超文集》,老舍女儿 舒济、孟超女儿孟博均来抄阅侠文(当时尚无复印机),三十年代诗人沈旭来馆查阅《青岛邮工》。许多大学教师到馆查阅旧期刊。做为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工作,事实做了说明。
1978年山东省图书馆学会成立,青岛市图书馆馆长当选副会长,辅导部主任当选为副秘书长,此后几届换届中大多循此例。
(十一)1980年 武汉大学在青岛市图书馆设图书馆学系函授站,首次在青招生。1981年青岛市图书馆联合海洋学院图书馆等8家单位联合创办青岛市图书馆业余专科学校,招收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图书馆工作人员为学员,学制两年,教材全部采用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函授教材。1981年我国的专业职称评定工作开始启动,图书资料系列与会计系列首先试点。青岛市图书馆评出副研究员1人,馆员6人。图书资料职称初级评委会办公室设于市图书馆,仪表局等开始评定职称,经过半年试点,中央决定暂停进行整顿。1983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在青岛市图书馆设函授站。1985年市图书馆承办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图书馆学专业青岛工作站。在培养大专专业人才的同时,坚持培训中级专业人才。三年中,青岛市专业图书馆工作人员均接受过不同的专业业务培训。1985年2月,青岛市图书馆发起建成青岛市图书馆学会,是山东省图书馆学会、青岛市社联、青岛市科协下属团体会员,创办有《图书馆工作》(油印)季刊,发表论文、交流经验。每年参加省图书馆学会、市社会科学成果、市自然科学成果评奖。四年间,获省三等奖1次,市二等奖1次,市三等奖6次。1985年市图书馆再次进行了剔旧,剔除破损、陈旧、过时图书5万余册,尚有图书85万余册,订购和交换期刊二千余种,共有正式工作人员70人,设办公室、采编部、借阅部、书目参考部、科技服务部和研究辅导部等五部一室。对外开放部门有:社会科学外借处(附书库)、自然科学外借处(附书库)、社会科学阅览室(附书库)、自然科学阅览室(附书库)、报纸杂志阅览室(附报刊库)、外文借阅室(附书库)、社会科学参考室(附古籍、内部书刊、地方文献库)、自然科学参考室(附科技工具书刊)、图书馆专业书刊阅览室(待建),共有持证读者一万人。
在为生产科研服务中,先后在青岛、烟台两地举办国际服装、装饰、鞋帽图书期刊资料展览,同时放映录相,吸引两地大批科技、设计人员,如青岛刺绣厂、服装研究所等各派二十多人次长时期参观、仿形。与平度、莱西等图书馆联合在县城举办农业科技书刊资料展览,展出先进农业图书、图片、资料,油印最新信息散发。青岛地方文献工作,除保护原有文献外,新购图书中符合地方文献范围的由采编部做根查,直接分配地方文献书库。发函与派人全面在市属各单位征集地方文献。1986年,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下发文件至市直各单位,我市正式或非正式出版的报纸、杂志、图书、资料均上交市图书馆一份,确需收费的售予市图书馆一份。利用市图书馆地方文献, 青岛出版社出版了《青岛诗词选》、《青岛游记选》、《青岛史话》等图书。1986年从订阅的国内及港澳台报刊中选取有关青岛的报导,出刊《各地报刊上的青岛》,每期分送市委、市府主要领导,曾受主要领导口头表扬。1986年我国恢复专业职称评定,市图书馆设初级图书资料职称评定委员会及办公室,负责本馆及我市初级职称评定、任定。市文化局设中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及办公室。市图书馆评定、聘用高级研究馆员1人,副高级研究馆员2人,馆员10人,其比例在 副省级城市中占第一位。青岛市图书馆自1957年迁回鱼山路37号后,因部分馆舍做为市博物馆,只有1,200平方米,后建临时房舍及利用大厅共1,500平方米,而人员、藏书倍增,馆舍早已不能适应,许多工作无法开展。市领导几次选择新建馆舍地址,最后确定在山东路延吉路征地22亩新建馆舍。
1984年规划设计部门设计出馆舍图纸,1985年全国图书馆建筑会议在青岛召开,认为现代图书馆应同层、大开间、多功能,于是重新设计,总建筑面积一期8,700平方米,总投资780万元,占地22亩,予留二期工程用地10亩。1986年12月,青岛市图书馆新馆奠基,市委书记 刘鹏等参加。1991年11月11日,新馆一期工程竣工对外开放,设社会科学报刊阅览室、图书阅览室、文献检索室,自然科学报刊阅览室、图书阅览室、文献检索室,外文室。共有读者座位400个,个人外借处一个,读者15,000人,另有流动图书车。
(十二)1993年图书馆为进一步收集地方文献,更好地为青岛建设服务,安排专人在全市各行业收集地方文献。令人高兴和鼓舞的是许多人,包括作家、学者给予积极的支持。著名诗人 纪宇的每一种诗集都主动送给市图书馆,他慷慨地说:”我只剩一本也给你们!”著名散文诗作家 耿林莽找齐了他已出版的作品送到图书馆,作家 梁修的长篇小说《夜潮》自己已无收藏,把赠送他人的一本要回来,交由市图书馆收藏。 姜宝星先生也在病中将他印数不多的《姜宝星画集》托人辗转捐到市图书馆。不少学者、教授们称市图书馆做了一件”功在当今,利在后世”的大好事。地方文献收集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使其发展为一定规模,发挥了她极大的作用。我市各行业史志编纂者有不少人来馆利用这些地方文献,近几年又完成了《商业志》、《旅游志》、《社文志》、《民政志》等志书出版工作。
1995年市图书馆举办了”青岛地方文献展”,引起社会很大反响。至此,市政府史志办开始将他们收藏的各地方志和我市63种方志送到图书馆,进一步充实了地方文献,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在为本市广大读者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单列市馆和对外交流。多年来15个副省级图书馆互通信息,交流学习,汲取各馆长处,发展自我。1995年始全国政协委员、 香港 爱国人士 石景宜先后两次为我馆捐书达8000余册。日本民间组织花甲协会先后为我馆赠书八次,达2398册,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2000年青岛市图书馆领导做为我市教育考察团成员去日本考察学习,参观了考古博物馆、彦岛图书馆、 下关市立大学、商业学校、图书馆以及市民会馆等多所单位,带回了先进的工作经验和方法。
图书馆在做好馆内读者服务的同时,对外开展了科技项目跟踪服务,为科研工作提供前期劳动。为偏远地区送书和为部队送书也是图书馆力争做好的一项工作。十多年来,充分发挥图书流动车的作用,拓展服务领域,缓解馆舍拥挤的矛盾,他们坚持以书为桥,服务社会的宗旨,在全市建立了33个固定服务点,包括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福利院、劳教所、干休所等单位,至今行程6万多公里,送书达50万余册。
为适应新时期图书馆工作要求,图书馆鼓励职工更新知识,加强学习,经多年努力,逐步使工作人员都具有一定学历和专业职称。正高职称为2人,副高职称9人,中级职称33人初级职称49人。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服务质量均有很大提高。
1994年市图书馆和流动汽车图书馆被评为全国文明图书馆。
(十三)1999年我馆深入挖掘馆藏,在揭露日本侵华史的研究中,挖掘出一批重要文献资料。这些文献主要来自日本侵华时在青岛的机构兴亚院、山东产业馆和满铁收藏的资料。这些文献多是日本人撰写,记录了日本占领青岛,攻打青岛的战略计划,以及对华经济、文化侵略等事实。我馆还在研究中参加了国家”十五”规划”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研究”,即”满铁资料”的研究工作。在抗日战争胜利55周年时,举办了新发现史料展览,展出了日本一战、二战时侵略青岛的进攻计划图,政治、经济侵略计划等一系列的珍贵史料,中央电视台、新华网、齐鲁电视台、青岛电视台及今晚报等多家媒体给予报道。市有关领导、民主党派及中小学生和市民5万多人观看了展览,参观者纷纷留下观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等强烈誓言,使我们图书馆工作者深深感到,图书馆是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做好图书馆工作。
近几年,图书馆根据毛泽东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为党政领导提供决策信息,为企事业单位提供经济、法律等信息的同时,向社区普及文化知识实施了”营造书香家园计划”,在全市18个社区建立了图书室。图书馆送书和社区自筹相结合,保证了社区健康发展。珠海路和永清苑、永乐等社区图书室开展了多种活动,通过评选”五好文明家庭”、”文化特色家庭”、”读书明星”、”暑假快乐夏令营”等活动,让书香飘进千家万户,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使百姓不出社区也可借到图书。
2000年,在市领导的重视下,市图书馆的购书经费从60万增加到120万,继而又增加到150万。2001年入藏图书13000种31000册,占全国图书出版总类的16%。
图书馆在发展中,不断引进竞争机制,1999年开始逐步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大胆提拔使用年轻干部,优化干部队伍,为新馆启用,奠定了一定基础。
图书馆在二期工程建设中,加强了硬件建设,新增报告厅、展厅、多功能厅、近代文献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阅览座位达1500余个。新馆的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服务至上”,采取开放式的服务方式,全年365天天开放,向社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青岛市1899年建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公共图书馆,1924年正式成立市级公共图书馆,已历时一个世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成为为广大人民、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新型图书馆。新时期以来,在党中央方针指引下,市委、市府直接领导下,市图书馆有了巨大发展,馆舍面积1.5万平方米,藏书114万册,在全国市级图书馆中位居前列,在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中也做出了一定成绩。
在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之际,她将大踏步迈向未来。
时间 事件
1891年6月 清政府决定将登州镇总兵衙门移置青岛口,是青岛建置之始。
1897年11月 德国派海军强行登陆青岛,占领青岛一带。
1898年3月 清政府与德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将胶州湾一带划为"胶澳租借地",德人也称其为胶州。
1899年 德政府将胶澳租借地市区命名为青岛。
1899年 胶澳当局设胶州图书馆,是中国境内第一座公共图书馆。
1909年 胶州图书馆新馆于伊伦娜路(今湖北路)建成。
1914年10月 日本占领青岛。同年 尉礼贤创尊孔文社藏书楼。
1922年12月 中国政府收回青岛,称胶澳商埠。
1924年8月 胶澳商埠公立通俗图书馆建馆。
1929年4月 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称青岛市。
1930年6月 青岛市图书馆总馆在河南路开馆。
1930年7月 褐木庐图书馆开馆。
1936年7月 中华图书馆协会在青岛举行,主席叶恭绰,与会者有著名专家李石曾、 沈兼土、袁同礼、朱光潜、金仲华、 蹇先艾、王献唐等。青岛市立图书馆馆长许彼山为组正式代表。
1937年12月 青岛市立图书馆闭馆、停办。少量图书撤离青岛。
1938年1月 日本帝国主义第二次占据青岛。
1939年7月 伪青岛市立图书馆开馆。
1939年10月 兴亚院青岛出张所图书室成立。
1945年8月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12月 青岛市立图书馆复馆。
1949年6月2日 青岛解放。青岛市立图书馆改称青岛市人民图书馆。
1950年5月 青岛市人民图书馆迁至广西路14号。
1950年10月 举办鲁迅生平与作品展。
1953年3月 迁至鱼山路37号,改称青岛市图书馆。
1954年9月 召开第一次全市图书馆工作会议,青岛一中图书馆等做典型报告。
1955年9月 市图书馆迁在平路13号,部分藏书分别在大学路1号、广西路。
1956年10月 市图书馆建全组织,全馆四部一室,即秘书室、采编部、借阅部、参考部、业务辅导部。
1957年5月 迁回鱼山路37号,后院做为市博物馆。先后评为全市、全省、全国先进单位,光荣出席全国群英会。
1966年 "文革"开始,大部图书下架堆放,焚毁部分解放前图书。
1975年 组建全市图书馆网,举办图书馆业务学习班。入网图书馆136座,培训人员223人。
1981年 首次评出专业职称,副研究员1人,馆员6人。其它图书馆职称评定陆续展开。
1982年 奉命暂停。
1984年12月 山东路新馆方案确定,征地22亩,首期工程8800平方米。同年青岛市图书馆学会成立。
1985年4月 全国图书馆建筑会议在青岛举行,审定评议青岛市图书馆图纸重新进行。
1986年2月 青岛市图书馆设计方案通过,12月开工奠基。
1986年 图书资料专业职称恢复评定,市图书馆设初级评委会,市文化局设中级评委会。
1987年 青岛市图书馆评聘正研究馆员1人,副研究馆员2人,馆员10人。
1987-1992年 青岛市精神文明建设单位。
1989年 获山东省先进图书馆。
1991年11月11日 青岛市图书馆位于山东路延吉路口之新馆舍一期工程向社会正式开放。建筑面积8700平方米,总投资780万元。
1994年 获全国图书馆工作先进集体。获文化部"全国文明图书馆"称号、获市委、市政府"三优一做"先进单位。
1995年 举办青岛地区地方文献书展。
1995-l996年 青岛市精神文明单位。
1996年 青岛市群众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1997年 实现编目流通计算机管理。青岛市"军民共建先进单位"。
1998年 获青岛市"双拥"先进单位。市总工会"先进女职工集体"。
1998年4月 第一次实施中层干部竞争上岗。
1998年12月18日 图书馆二期工程奠基。
1999年 获市总工会"女职工明星岗"。
2000年 获省总工会"先进女职工集体"和三八流动车组。获市总工会"先进基层工会委员会"。
2000年8月 举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5周年展览"。
2000年9月 青岛市图书馆二期工程开工。
2001年12月31日 图书馆二期工程竣工。
2002年6月30日 市图书馆新馆正式开放。
2003年5月18日 官方网站开通。
冷秀云(馆长兼书记)
孙孝诗(副馆长)
刘玉贞(副馆长)
于 婧(工会主席)
刘 毅(调研员)
外借部 报刊部 阅览部 外 文
采编部 特藏部 社工部 电子阅览室
办公室 后勤中心 数字资源
时间(年) 所获荣誉
1960 全国"群英会"先进集体
1986 山东省第一届公共图书馆业务竞赛团体第二名
1989 山东省先进图书馆
1991 山东省第二届公共图书馆业务竞赛团体总分第二名
1993-1994 青岛市文明标兵单位
1994 先后获"全国图书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文化部"全国文明图书馆"称号、文化部"流动汽车图书馆"先进单位、市委、市政府"三优一做"先进单位
1996-1998 青岛市群众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87-92,95-96 青岛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单位
1997 山东省第三届公共图书馆业务竞赛团体第一名、青岛市"军民共建先进单位"
1998 青岛市"双拥工作模范单位"、市总工会"先进女职工集体"
1999 获市总工会"女职工明星岗"
2000 省总工会"先进女职工集体"、市总工会"先进基层工会委员会"
2001 山东省第四届公共图书馆业务竞赛团体一等奖
2018年8月13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上等级图书馆名单,青岛市图书馆被评为“一级图书馆”。[1]
时间(年) 姓名 所获荣誉
1964、1965 鲁 海 青岛市劳动模范
1988 鲁 海 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1993 张齐增 青岛市优秀党务工作者
1994 孙少峰 青岛市"三优一做"先进个人
获青岛市宣传部群众文化先进工作者的有:
1993 于婧,姜泽,邹圣媛
1995 于婧,邹圣媛,孙少峰,翟新宁,孙孝诗,张暾,陈文祥
1998 徐肇筠,邹圣媛,尹立丽,于婧,邓滋萍,宣嘉静,翟新宁,朱桂华,徐月霞,刘燕
2001 贾晓伶,邓滋萍,刘新红,曲玲,王莉,刘佳,战新建,张杰成
获青岛市总工会先进女职工奖的有:
1992 邹圣媛
获青岛市妇联"三八"红旗手称号的有:
1994 邹圣媛
1995 冯平
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优秀成果奖的有:
1995 王宗芳"版本学在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作用"获山东省第四届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获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有:
1987 王宗芳"论基层图书馆网的建设"第3届三等奖
1992 王宗芳"现代文献论"第2届科协三等奖
1998 王宗芳"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第11届三等奖
1998 翟新宁"论图书馆对信息产业的价格确定"第3届三等奖
1999 华山青、刘毅"试论图书馆工作实行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第12届三等奖
2000 王宗芳"图书馆业务人员知识结构探讨"第14届三等奖
2001 徐月霞、刘佳"浅谈机读书目数据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控制"第15届三等奖
曲玲"谈我馆旧日文文献的整理与开发"第15届三等奖
山东省业务竞赛
1986 孙孝诗 第一届 图书著录 第一名;陈淑兰 第一届 图书编目 第三名
1991 冯 平 第二届 图书分类 第三名;徐月霞 第二届 图书编目 第二名
1997 刘 佳 第三届 报刊管理 第一名;徐月霞 第三届 图书编目 第六名
张旭丽 第三届 读者工作 第五名;刘 燕 第三届 报刊管理 第一名
2001 刘 佳 第四届 文献信息计算机检索服务 二等奖
孙晓玲 第四届 图书流通计算机管理 二等奖
陈东庆 第四届 计算机编目 二等奖
获中国图书馆学会和情报学会成果:
1994 华山青、孙孝诗、刘凯军 "图书馆管理适应时代的需求" 第八届全国十三城市公共图书馆工作研讨会优秀论文
1996 翟新宁"论世纪之交"大图书馆"观念之确立"第十届全国十五城市公共图书馆工作研讨会论文奖
1998 王宗芳、孙孝诗“第十二届全国十五城市公共图书馆工作研讨会获中国图书馆学会论文奖”
孙孝诗、刘毅 "浅议华东地区图书馆之间的协作" 获华东地区图书馆学会优秀论文
1999 冯 平 "试论中国机读目录的标引与套录" 在全国优秀成果评比中获图书情报科学研究 一等奖
尹立丽 "概述 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之演变" 在全国优秀成果评比中获图书情报科学研究 二等奖
孙孝诗 "浅议图书馆的科学管理" 中国图书馆学会大会交流论文
孙孝诗、张齐增 "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客观条件" 全国十五城市公共图书馆工作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2001 孙孝诗 "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新观念与新形式" 第十四届全国十五城市公共图书馆工作研讨会获中国图书馆学会论文奖
孙孝诗 "我馆新馆建设看21世纪图书馆建筑与布局" 华东地区图书馆学会一等奖
中文外借
中文外借室位于青岛市图书馆二层,主要负责中文图书的借阅。
中文期刊
中文报刊阅览室位于青岛市图书馆二层,临近图书馆主入口,面积750平方米,收藏有中文期刊2000种、中文报纸300种,承担中文报刊阅览、查询职责,有阅览座席304位。
中文采编
中文采编负责中文图书的采访和编目。
阅览部
阅览部是全馆中文图书基藏书库兼提供开架阅览服务。
外文
外文负责外文图书的采访和编目。
电子阅览室
电子阅览室位于青岛市图书馆四层,面积450平方米,有多媒体电脑134台,百兆带宽到桌面,可进行网上浏览、音视频点播、数据库查询等。
多功能厅
多功能厅位于青岛市图书馆一层,面积600平方米,其中有三个单间,有一流的灯光、音响,吧台、小舞台齐备,是举办咖啡厅、茶吧、音乐吧、休闲吧的理想场所。
报告厅
报告厅位于青岛市图书馆三层,独立出入口,面积400平方米,拥有高档软座席260位、一流数字会议系统和数码环绕电影放映系统,定期举办学术会议、讲座、影片欣赏、独奏音乐会,特别是“半月一讲”、“周末影片欣赏”等活动,吸引大批社会公众参与,有较高社会知名度。
入馆须知
一、本馆向公众开放,读者须办理本馆一卡通中、外文借阅证、一卡通少儿证或临时阅览证,经刷卡确认后方可进入有关部室。
二、凡残疾人、60岁以上老年读者可凭残疾人证、老龄证或离、退休证免注册费〈不含工本费〉使用借阅证。
三、请注意仪表,勿穿汗背心、拖鞋入馆,随身携带的包及其他物品请寄放存包处。
四、请保持馆区安静,禁止大声喧哗,入室请将手机、寻呼机置于静音状态。
五、爱护文献资源和公共设施,损坏须按规定赔偿。
六、维护馆内卫生,请勿在馆内乱贴乱画及乱扔纸屑、果皮等杂物。
七、本馆为无烟图书馆,禁止在馆区内吸烟和使用明火,禁止携带易燃、易爆品入馆。
八、请勿在室内从事与阅览无关的活动。
九、请自觉遵守图书馆各项规定,服从工作人员管理。
开放时间
夏令时:5月1日—9月30日 8:30—20:30 自习室至20:30 其他部门至17:30
冬令时:10月1日—4月30日 8:30—19:30 自习室至19:30 其他部门至17:00
提示
为保证读者安全,维护入馆秩序,本馆正门(延吉路)开放时间为8:45,西门(山东路)开放时间为8:30
本馆自习室为避免抢座、占座而发生纠纷,寒暑假、节假日期间及读者较多时,将实行对号入座。读者早间可由西门(山东路)排队领票(当日有效),自当日8:30领票起,如超过半小时不对号入座视为自动放弃,该座位可由他人使用。
交通位置
地址:市北区延吉路109号(市北区政府对面)
公交线路: 乘33路,205路,211路,224路,307路,318路,320路,322路,374路,502路,605路,761路,626路,都市观光3号线图书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