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县

洛南县

中文名 洛南县
地理位置 地处华山之阳、洛河源头
气候类型 暖温带季风性半湿润气候
方言 中原官话-关中片(秦语)-东府小片-洛南话
邮政编码 726100
GDP总计 118.54亿元(2020年)
行政区类别
国家/地区 中国陕西省商洛市
政府驻地 城关街道
荣誉 中国十大金牌核桃县、被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人口数量 户籍人口454444人(2020年)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秦岭南麓秦岭南麓唐虞(约公元前26世纪~前21世纪初)夏商(约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时期,洛南均属梁州。据《范志》载:“唐虞之间,契封于商。舜之子均九人,亦封于商,号为十商。洛在当时为诸商分壤。”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时,洛南原系梁州,后改梁州合于雍州,又合为豫州,属华阳地,称为“上洛”。当时周武王“纵马于华山之阳”,“华山之阳”即指洛南。

东周(前770~前256年)时,洛南属豫州华阳地,春秋属晋,战国属秦。

秦时,洛南隶属内史地南境,称为“京畿之地”。

西汉元鼎四年(前113)置上洛县,治所设在今商州境,辖今洛南县和商州市,属弘农郡。东汉建武十五年(39)属京兆尹,三国时属魏弘农郡。自西汉元鼎四年(前113)至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的554年中,洛南境内均属上洛。

西晋泰始二年(266),分京兆尹南部置上洛郡,领上洛县。泰始三年(267),分上洛县北另设拒阳县,不久即废。时拒阳县隶属上洛郡所辖。南北朝时,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在县东40里的武谷川(今古城川)又设置拒阳县,隶属洛州上洛郡。北周宣政元年(578)设立拒阳郡,领拒阳一县,仍属洛州。后周改洛州为商州,拒阳县又属商州。

隋开皇三年(583),废郡制而设置州县,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在废止拒阳郡时改拒阳县为洛南县,属商州所辖。大业十一年(615),县治由武谷川移到今址。

唐代(618~907),地方行政机构始设道制,下设州、府、县,而基本建制仍为州、县二级制。洛南当时隶关内道,属商州。

五代十国(907~960)时,废除道一级建制,实行以州统县二级制。当时洛南县原属华州,后周时又割属商州。

北宋(960~1127),仿唐代道制,不久改道为路。初分境内为15路,后有分有合,分合不一,下仍沿州、县制。当时洛南县属永兴军路,属商州所辖。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秦桧割商之半给予金人。《陕西通志》载:“商之半即洛南县境。”

金(1115~1234)时,仍沿用宋代的路制,分境内为19路。洛南县仍属商州,先隶属京兆府路,后又改属河南路。金宣宗贞祐年间(1213~1216)曾改隶陕州,兴定二年(1218)复隶属商州。元(1271~1368)时,仍沿用路制,洛南县先属安西路,后改为奉元路,仍隶属商州。后改行省制,另设行中书省,洛南当时属陕西行中书省管辖。

明(1368~1644)时,降商州为县。洪武七年(1374)洛南县改属西安府华州辖。[6]洪武九年(1376)后,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宣德(1426 ̄1435)以后,全国的州、府、县等分属两京及十三个布政使司,洛南县又属陕西布政使司。成化十三年(1477),升商县为州,洛南又隶属于商州。泰昌元年(1620),为避光宗(朱常洛)讳,将原“洛”字改为“雒”字,洛南遂改为“雒南”。

清(1644~1911)时,仍沿明制,雒南先隶属西安府商州。雍正二年(1724)属商州直隶州,由陕西潼商道管辖。

洛南县山间流水洛南县山间流水民国(1912~1949)时期,初沿用省制,省下设道,雒南县属关中道。民国16年(1927),撤销道制,隶属陕西省所辖。民国24年(1935),在商县设立第四行政专员公署督察区(系十九绥靖区),雒南属其辖县之一。

1949年5月,雒南县城解放,隶属陕南区商雒专员公署领导,10月,隶属陕南区商雒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商雒区专员公署)领导。1955年4月为陕西商雒专员公署领导。1964年9月,因“雒”字生僻,经国务院批准改“雒”为“洛”,遂复名“洛南”。1968年9月,隶属商洛专区(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1978年6月,隶属商洛地区行政公署领导。

行政区划

区划概况

截至2021年,洛南县下辖2个街道、14个镇。[7]

区划详情

2个街道:城关街道、四皓街道。

14个镇:景村镇、古城镇、三要镇、灵口镇、寺耳镇、巡检镇、石坡镇、石门镇、麻坪镇、洛源镇、保安镇、永丰镇、柏峪寺镇、高耀镇。[7]

自然环境

位置

洛南县位于陕西省东南,秦岭东段南麓,洛河上游。介于北纬33°52′00"~34°25′58″、东经109°44′10″~110°40′06″之间。[8]北依秦岭与华阴、潼关县相邻,南凭蟒岭与商州市、丹凤县毗连,东与河南省灵宝、卢氏县接壤,西同华县、蓝田县、商州市交界。东部有近百里长的省界线,延伸于秦豫边陲。县城与相邻县距离为:西经葡萄岭距商州市区72公里,西南经胡河妗子沟距商州市区45公里,南经杨洞距丹凤县城71公里,北经黑彰距潼关县城72公里,东南经箭杆岭距河南省卢氏县城135公里,西距西安市155公里,东北经河南道距首都北京1200公里、经山西道距北京1100公里。

地貌

洛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似飞鸽。秦岭嶂其北,山坡北陡南缓,在构造上属断块掀升的山地。蟒岭绕其南,向东南延伸,形成与商州市、丹凤县的分界岭,洛河与丹江水系的分水岭。境内最高点草链岭海拔2646米,最低点兰草河口海拔670米,相对高差最大值1976米。洛水从县境中部穿流而东,大小支流均以指状分布,北部由北向南,南部由南而北,次第皆注入洛河,构成山峰林立,河川交汇、丘陵起伏的山地地貌。

气候

洛南县属于暖温带南缘季风性湿润气候。由于群山连绵,起伏悬殊,具有明显山区气候特征。季风影响明显。冬季气候寒冷,雨雪稀少,为一年中干燥季节;春季气温回升较快,降水逐渐增多,如果伴有大风,土壤蒸发加剧,极易形成春旱,当寒潮入侵时,往往出现冻害;夏季是一年中最高气温季节,也是降水量最大的季节,雨量集中,多有雷阵雨、暴雨出现,有时伴有冰雹,有时还出现局部伏旱和夏旱;秋季气温速降,初期多有连阴雨,常常形成涝灾,末期偏少,天气晴朗,秋高气爽。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总面积423.8万亩,其中耕地67.6万亩,发展空间得天独厚,有“陕西小关中”之称。有色金属储量丰富,矿产资源居全省、全国前列,已探明矿产资源有钼、金、银、铁、煤、钾长石、硅石、白云石、花岗岩、大理石、陶土等38种。钾长石储量过亿吨,居亚洲第一。钼储量30万吨以上,居全省第二。黄金产量全省第三。是“中国核桃王”古树之家,“中国核桃之乡”,全国“十大金牌核桃县”,核桃产量全国第一。豆制品负有盛名。野生中药材种类丰富,连翘、丹参、桔梗、秦皮、菖蒲等中药材产量居全国之首。[1]

水力资源

巡检老君山巡检老君山洛南县的地表水资源主要是河流,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境内长度在1公里以上大小河沟1366条,构成扇形或叶脉形的水系网络。河网密度为0.754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在3平方公里以上者231条;10平方公里以上者75条;30平方公里以上者31条;50平方公里以上者19条;100平方公里以上者15条;300平方公里以上者4条,500平方公里以上者2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者1条。水力资源较为丰富,总径流量8.449亿立方米,高于陕西省人均水平。水能理论蕴藏量12.3万千万瓦。洛南县水库22座,总库容1348万立方米。

生物资源

洛南生物资源得天独厚,种类繁多。水杉、雪松、银杏等稀有树木遍布,大鲵、林麝、青羊等珍稀生物在此栖息,设立灵口大鲵自然保护区,填补全地区没有野生动物保护区的空白,结束北亚热带没有大鲵自然保护区的历史。洛南中药材量大、质优、连翘、丹参、桔梗、秦皮、菖蒲收购量居中国之首。林业用地面积248.91万亩,常见树种160多个品种,主要有柏、松、壳斗、桦树、杨树、玄参、核桃、柿子、蔷薇、漆、苦木、槭及竹亚等科。

人口

明代始有人口记载,嘉靖年间有人口3.3万人,到清乾隆年间降为3万人,道光三年(1823)增至17.3万人。1949年,洛南县人口为22.9万人。

1964年,洛南县69882户,295546人。其中男154486人,女141060人。农业人口289533人,非农业人口6013人。

1982年,洛南县总户数87058户,总人口391206人。其中男203362人,女187844人。

1989年7月1日至1990年6月30日,出生人口为11541人,死亡人口为3434人,出生率26.65‰,死亡率为7.93‰,自然增长率为18.72‰。1994年,洛南县人口43.7万人。

2020年末,全县总户数151346户,户籍人口454444人。按性别分,男性238661人,占52.5%;女性215783人,占47.5%。按年龄分,0-17岁占20.0%,18-34岁占24.5%,35-59岁占38.2%,60岁及以上占17.3%。[4]

政治

县委书记:杨长江[5]

县委副书记:方德军[5]

经济

综述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18.54亿元,下降1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93亿元,增长2.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3%;第二产业增加值43.19亿元,下降35.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4%;第三产业增加值52.42亿元,下降2.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2%。[4]

第一产业

2020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77亿元,增长2.8%;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23.90亿元,增长3.0%。全年粮食总产量124735吨,增长3.2%,。其中,夏粮产量31749吨、增长6.7%;秋粮产量92986吨、增长2.1%。种植烤烟6.36万亩,实现产值2亿元,上缴烟叶税0.44亿元。

2020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69个,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园区4家。[4]

第二产业

202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5.99亿元,下降37.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39.1%。

2020年新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户,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户。全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55.68亿元,同比下降41.5%。

2020年底,全县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9户。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4.39亿元,下降15%.全部建筑业实现增加值 7.20亿元,下降27.3%。[4]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

2020年实施重点项目108个,完成投资139亿元。泰华医药产业园、恒丰发泡陶瓷、维维核桃深加工、岭南食用菌等项目建成运营,环亚源二期、宝隆尾矿砂加工等项目加快推进。

202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0.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1.25亿元,与上年持平(其中民间投资增长7.6%,工业投资增长53.1%)。

2020年底,全县在库资质等级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 10 户。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27亿元、比上年增长36.1%,商品房销售面积7.78万平方米、下降2.9%,商品房销售额3.05亿元、增长2.1%。

商业贸易和物价

2020年底,全县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24户,住宿和餐饮企业9户。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71亿元,下降19.8%。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3.73亿元,下降12.0%。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87亿元,下降18.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7.84亿元,下降23.9%。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23.08亿元,下降18.1%;餐饮收入5.63亿元,下降26.3%。

2020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1.8%,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8.6%,非食品价格下降0.3%;消费品价格上涨3.2%,服务项目价格下降1.2%。

财政、金融

2020年财政总收入4.31亿元,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3.6%;地方财政收入2.81亿元,下降2.3%;地方财政支出38.87亿元,增长2.6%。[4] 

文化

民间艺术

高跷又名柳木腿。此种艺术形式,遍及洛南县,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装扮内容不断变化创新。

狮子舞,在洛南有文、武两种,其技法都是由一人顶头,一人顶皮,一人前引,只是文狮子是用纸糊头,青麻做皮;而武狮子头、皮均用红色缨毛制成,比文狮子轻便、灵活。

龙灯龙灯龙灯,洛南县以石门的王桥、黄龙铺和县城东街的舞龙灯最好。龙一般为7节、9节。舞时一节一人,彩灯引路,锣鼓伴奏,时而抬头,时而摆尾,时而戏珠,灯光辉映,动作变化多端。

锣鼓,敲打锣鼓是遍及洛南县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形式。其形式和内容大同小异,有的鼓点繁多,结构严谨;有的气势磅礴,粗犷有力;有的清脆流利,细腻传神,起到烘托气氛、鼓舞人心的作用。通常使用的鼓点有快麻杆、紧三伙、长城、一流水、南瓜蔓等。它多用于秧歌、社火和各种集会游行的伴奏。

名优特产

洛南核桃洛南核桃洛南核桃

洛南县素称“核桃之乡”,核桃的栽培历史已有两千多年。洛南核桃个大、仁饱、皮薄、质优,曾连续多次获得国家、部、省等有关部门的表彰奖励。洛南核桃仁医用价值高,保健作用明显。具有“补气养血、补肾固精、温肺润肠、补脑益寿、通润血脉、生发养颜”之功效。长期食用,可以促进发育、健脑益智、增强记忆、提高免疫力,有明的防癌抗癌作用。

洛源豆腐干

洛源豆腐干早在数百年前的明清时代就负有盛名,曾被清皇御为御膳贡品,并随当年商贾走各地。红军在洛南时,洛源人民曾用豆腐干支援红军作战。洛源豆腐干略呈茶褐色,一律一寸见方,双筷薄厚,以青肯藤穿连,十块一串。食用时只需用刀切成薄片,点几滴酱醋即可下箸就酒。其特点是:香爽油咸,柔劲适口,若拌以蒜泥、芥末、葱段、麻油等佐料。

交通

公路

秦以后,洛南境内崎岖小路遍于山野,古道通达各地。但因山重水复,不利舟车,运输依靠人力担挑、畜力驮运,直到民国时期仍无大的变故。1949年,境内公路通车里程仅18公里。建国后,人民政府以国家投资、群众投劳、以工代赈等多种方式进行公路建设。

1976年实现了公社全部通公路,先后改建洪(门河)箭(杆岭)路,修通洛(南)华(县)路、景(村)丹(凤)路、商(州)洛(南)路等省、地、县级公路和一批乡、村公路。

1994年底,洛南县有公路71条,计747.3公里,桥梁93座,以县城为中心的“井”字形公路网络基本形成。

2010年,洛南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洛南县保有机动车34311辆。其中,汽车2853辆,摩托车31441辆,其他17辆。截止到2016年,已形成省道S307、S202及洛商高速公路的交汇。

2012年8月14日上午洛商高速公路与西商二线高速公路同时通车,洛南县结束了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

榆商高速(商州-洛南段):即洛商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全长12.6公里,2010年正式开工建设,已于2012年8月14日上午与西商二线高速公路同时通车。该线路的建成通车正式宣告洛南县结束了不通高速的历史,使洛南迈入西安一小时经济圈,对于洛南县全面融入关天经济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加快率先突破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商洛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成为全省高速公路密集区。设计时速在每小时80至120公里之间。

铁路

宜康铁路(规划):是安康市“十三五规划”项目,规划线路:宜川-大荔-华阴-洛南-商洛-山阳-旬阳-安康。铁路起于蒙华铁路宜川站,过大荔、华阴、洛南、商洛、山阳、旬阳到安康。

社会

教育科技

2020年全县创建为“陕西省全民健身示范县”。全县现有各类学校255所,在校学生64825人,专任教师4688人。其中幼儿园106所(公办76所),招生5357人,在校学生15234人;小学121所,招生5610人,在校学生29904人;初中21所(含九年制3所),招生3794人,在校学生10949人;普通高中5所,招生1947人,在校学生6166人;职教中心1所,招生人数778,在校人数2390人;特教学校1所,招生4人,在校学生105人。

2020年,全县参加高考2323人,一本线上743人,增长15.4%;二本线上1875人,上线率80.7%。职教对口单招本科上线32人,上线率64%,增长12%。中考500分以上人数达到927人,增长38%,全市排名第三。创建市级健康示范校24所。

2020年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198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强度达到0.07%。引进省市“三区”科技人才22人,选派县级科技特派员45人,反向科技特派员2名,组织参与省市科技创新重点活动8次;策划申报省市科技项目17个(其中省级8个),登记技术合同2项,技术交易额2150万元;组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个,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净增科技型企业16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家。[4]

文化旅游

2020年创建3A级景区5家,4A级景区1家。馆藏文物数量增加9组13件。《仓颉传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民间剪纸》入选第五批省级非遗名录。新增市级第四批非遗名录8项。《草编》《挂面》入选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豆腐干》被授予市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全县非遗助推脱贫攻坚从业人员达到2.5万余人,累计带动1352户5774人贫困群众脱贫。[4]

医疗卫生

馒头山凉亭馒头山凉亭2020年全县参合农民399798人,参合率为97.6%,农村贫困人口101594人,参合率为100%。统筹区域内新农合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79.4%,公共卫生项目覆盖率达100%。[4]

环境安全

整治秦岭生态“五乱”问题55个,取缔石料作坊27家,依法关停、拆除砖厂13家,植树造林恢复生态2000亩。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7.8%,污水处理率为96%。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4天。全县16条重点河流水质稳定达标,洛河灵口出境断面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2020年共发生各类生产经营性安全事故5起,死亡4人,受伤1人。按事故行业分:金属非金属矿山事故2起,死亡2人,受伤0人;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2起,死亡1人,受伤1人;工贸行业事故1起,死亡1人。[4]

人民生活

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2020年全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31元,比上年增加995元,增长6.4%。其中:工资性收入5883元,经营净收入5529元,财产净收入380元,转移净收入4838元。

按常住地分,2020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31元,比上年增加1131元,增长4.5%。其中:工资性收入8817元,经营净收入10108元,财产净收入889元,转移净收入6717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62元,比上年增加718元,增长7.4%。其中:工资性收入4025元,经营净收入2630元,财产净收入58元,转移净收入3649元。

2020年全县城乡居民收入比2.56:1,较上年缩小0.07。

2020年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905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206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181元。[4]

社会保障

2020年民生支出32.69亿元。建成农村幸福院3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个。保障困难群众6.98万人,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19102.96万元;农村低保在册对象8670户25155人,累计发放保障金10489万元;保障特困供养对象2327户2415人,累计发放保障金1534.06万元;临时救助困难群众5357户17831人,发放临时救助金1863.9万元;保障城市低保对象2406户5307人,发放城镇低保障金3421.7万元;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19099人1794.3万元。投入1500万元,为723名退役军人补缴接续了社会保险。

2020年1000多名医护人员奔波在疫情一线,2000余名代购员、配送员奔波服务居家隔离群众,44家规模以上企业及时复产,4.6万名学生顺利复课,包火车专列“点对点”开展外出务工送行服务。

2020年“8.06”特大暴雨洪灾灾后重建投入资金6.9亿元,修复水毁道路41条,整理过水农田3000亩,治理隐患尾矿库12座。发放救助资金440.3万元,临时救助16269人,安置受灾群众224户,改造危房493户。[4]

旅游

自然风光

馒头山生态园

馒头山生态园馒头山生态园洛南县馒头山位于陕西省洛南县城对面。馒头山生态园始建于公元2005年,其规模东起干河,西至川口,南到黄塬,北屹县河,东西长3.1公里,南北宽1.5公里,总面积4.2平方公里,该园依托馒头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承袭洛南丰厚的文化底蕴,顺应民众健身娱乐的需要,以山门、山顶广场、云燕楼、仓颉园等为主要景观。馒头山山门是一座四柱牌坊、整体风格为仿明代建筑,斗拱飞檐、红柱彩梁、高宽均为9米,取“九九归一”之意。

草链岭

草链岭草链岭草链岭为秦岭东段山脉,位于洛源镇与华县交界处,主峰海拔2465米,与西岳华山遥呼相望,比华山海波高出300余米(华山海拔为2154.9米)。因其岭上数峰相连犹如链条(西高东低),加之布满高山草甸,远处仰望宛如一条青草编织的链带摆放在东部秦岭之上而得名,为洛南海拔最高的山峰。草链岭北麓水源流入渭河,南麓水源汇入洛河,是洛河的源头之一。草链岭植被密布,南麓植被林木保持最好,随海拔高低不同植物种类分布各异,底部多为原始次生林,其与灌木混交,并兼有部分高大栎树林,往上逐步以阔叶杂交林遍布山麓,常有红桦树分布其中,升至海拔两千米以上还有华山松构成的针叶林遍布,岭下方有大面积高山杜鹃林。

古代遗址

洛南县境内已发现古遗址24处。其中新石器时期6处,商周时期5处,明清时期两处,待考10处,均分布在洛河流域。

洛南猿人遗址,位于尖角乡东河村,1995年9月1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主要出土有洛南猿人牙齿化石,大熊猫、獏牙齿化石,食肉类、食草类和部分生活在水里的两栖哺乳动物牙齿化石270多枚,化石块100多公斤、旧石器18000多件。此遗址属早更新世晚期类型。部分遗址已损毁。

河口遗址,位于石坡区梁头塬关帝庙村河口(又名鸡眼窝),北至西峪河,南至梁沿,西至牛洼,东至路边,面积1000多平方米。1983年9月15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主要出土有大量石球打击片及有带形的石杵等。此遗址属新石器时期早期类型。东边部分因群众炸石,山岩震动而裂缝。

焦村遗址,位于灵口乡焦村,地处龙河和洛河交汇的三角地带,三面临水,东北靠山,面积1500多平方米。1983年9月15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主要出土有战国时期的石斧、石铲刀、石锄、陶碗、陶盆、骨针、骨锥等。此遗址属新石器时期中期仰韶文化及龙山文化类型,遗址保护完好。

著名人物

王辩(562~617),字警略,洛南县石门庵沟人。祖父陕西蒲城人,以经商为业,西魏时多次资助军粮,被封为清河郡太守。王辩少时喜读兵书,善骑射,成年后投军,北周时屡立战功,授帅都督。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又升任大都督。大业十三年(617年),王辩和领隋军于洛口仓(今河南巩县东北)与义军李密作战,当时已攻破李密义军外围,不料王世充鸣鼓收兵,李密率军反攻,隋军大败,王辩率余卒退至洛河岸,因桥坏而涉水渡至河中,被水中义军拉下战马,李密义军又前后夹击,王辩终死于洛水中,时年56岁。

韦善俊,唐朝著名医学家,京兆(今长安县一带)人,后徙居洛南县。据《列仙传》记载:“唐武后朝韦善俊,京兆人,长斋奉道法,尝携黑犬,名乌龙。世俗谓为药王。”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