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

中文名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
学生人数 4200余人
现任校长 张静
外文名 GuizhouNormalUniversityInstitute
学校类型 师范类
校址 贵阳市白云区白云路397号
创办时间 2001年6月
主管部门 贵州省教育厅
目录导航

学院简介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创办于2001年6月,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位于拥有“避暑之都”和“森林之城”美誉的贵州省省会城市——贵阳市白云区,毗邻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核心区、贵阳市综合保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学院占地面积500余亩,拥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先后获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全国100强独立学院、贵州省最佳独立学院、区域高水平独立学院、贵州省“五好”基层党组织、贵州省“春晖行动”先进工作集体、贵州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贵州省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学院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融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为一体,共享贵州师范大学教育教学资源,师资力量雄厚;聘请省内资深教育教学专家指导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秉承“保证基础、强化实践、突出技能、彰显特色”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师范专业优势,大力发展非师范专业,全力打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专业,形成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性强、适应面广的学科专业体系;实施春秋两季“学期实习”和“顶岗实习”,建立了200多个实习基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技能培训,形成一整套“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建立了“学院—家长—社会”联合培养机制,低年级重养成教育,实施半军事化管理;以教学为中心开展“一个月一个主题,一个班一个亮点,一个专业一个特色,一个系一个精品”学生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实践热情;创新教育管理模式,精心打造“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成立学生自治委员会,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院办学成效显著。学生在专业学术、科技文化、社会实践等各类比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00余项,获省级奖项500余项。其中,获全国师范生第三届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中国创意设计年鉴·2013大赛银奖、第六届全国美育成果展一等奖;获第十二届“挑战杯”贵州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贵州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一等奖、贵州省第一届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团体第二名、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级一等奖、贵州省高校美术专业毕业生作品展连续三年金奖;获共青团中央“镜头中的三下乡”活动优秀组织、第九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优秀集体、贵州省第五届青年环境友好使者大赛冠军、“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专项行动优秀实践团队、第二届“千校万师”杯全国电视·网络演讲大赛团体一等奖等;晨曦社、春晖社、农民之子、环保协会获全国优秀社团。

办学规模

师资力量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师资概括

学院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融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为一体,共享贵州师范大学教育教学资源,师资力量雄厚,聘请省内资深教育教学专家指导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确保人才培养质量。[1]

杰出人才

优秀教师:戴玮红[4]

硬件设施

学院占地277,321平方米,校舍213,023平方米,拥有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实验室、网络机房、图书馆、体育场等现代教育教学设施及标准化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配套生活设施,藏书近500,000册,电子读物近1,000,000种。

院系专业

院系 专业
文学与新闻传媒系 汉语言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
外语系 英语
社会科学系 法学、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经济学、学前教育、财务管理
理学系 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化学
体育系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美术系 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信息来源

现任领导

院系 专业
文学与新闻传媒系 汉语言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
外语系 英语
社会科学系 法学、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经济学、学前教育、财务管理
理学系 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化学
体育系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美术系 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校园文化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陈辉林
院长 杨先明
学院正处级组织员 项君
党委副书记 帅永平、秦文光
副院长 李绿山、葛皓、杨灏

资料来源:2021年7月学校官网[2]

校训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陈辉林
院长 杨先明
学院正处级组织员 项君
党委副书记 帅永平、秦文光
副院长 李绿山、葛皓、杨灏

校徽

校歌

崇德、远志、弘毅、博学、求是、创新

厚德:敦厚的品格、健康的心灵、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世界观;

博学: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博通古今,学贯中西;

求是:求真、求善、求美;求真以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法则,求善以和谐心身及人我的关系,求美以超越个体的局限而与光明同在。

创新: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的动力、文明昌盛的源泉。

院训八字,有成人、成才两层含义,学院学生:以“厚德”为基、“博学”为径、“求是”为途、“创新”为最终目标以促进学生发展;成才成人,成人成才,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词条图册

校徽校徽

标志释义:

“求”:《说文》:“古文裘。”段注:“此本古文‘裘’字,加‘衣’为‘裘’,而‘求’专为干请之用。”后引申为寻求、探求、追求等义,如“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遹求厥宁,遹观厥成”(《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是”,《说文》:“直也,从日、正。”段注:“十目烛隐则曰‘直’,以日为正则曰‘是’。”后引申为正确的论断、见解及事物的规律、法则等义,如“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墨子·耕柱》)、“地出物而圣人是,时鸡鸣而人为时”(《逸周书·周祝》)。

“求是”的基本含义为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然“是”除法则、规律之义,尚“从日、正”,“求是”亦可进而理解为追求正义、追求光明,段注“十目烛隐”、“以日为正”正是此义。故而,“求是”兼有三义: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追求光明。此三义,也可称为求真、求善、求美。求真以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法则,求善以和谐心身以及人我的关系,求美以超越个体的局限而与光明同在。此三者,即求是学院标志“求是”之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