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锦江书院,位于四川成都。清康熙四十三年(1794)四川按察使刘德芳在文翁石室旧址上所建。成都锦江书院有讲堂、学舍等。
诸生挑选秀才以上生员。教学要求“先经义而后时文,先行谊而后进取”。采宋王安石“三舍之法”,实行正课、附课和外课。初定正课、附课生各50人,外课生视成绩和正、附课生名额盈缺而定,先约20人左右,是为候补。膏火正课生月给米1.5斗、银1.5两,附课生减半,外课生无。
康熙六十年四川提学方觐增建讲堂、学舍,增加生额,扩大规模。
雍正十一年(1733)列为省城书院,经费由政府所拨学田收入开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川总督文绶等又增修讲堂学舍等设施,添置田产,再次扩大规模。
嘉庆十九年(1814)成都知府李尧栋仿古制建石室于讲堂后。二十四年四川总督蒋攸铦鉴于规制不备,学子懈怠,特制定《锦江书院条规》10条,以行整顿,加强教学管理。
道光二十八年(1848)扩大办学规模,增加招生名额。按原额招生数:正生50人,附课50人,外课约20人。本年度增加为:正生60人,附课60人,外课约30人,共计150人左右。
咸丰七年(1857)增附课生28名,外课名额不限。学生总人数已逾200人。
历任山长有顾汝修、敬南华、张晋生、侯度、姜锡嘏、易简、彭端淑等著名学者。“锦江六杰”之一的李调元,“文名籍甚”的举人张邦伸等均为院中高材。
光绪二十七年(1901),成都锦江书院与尊经书院合并,次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四川川总督奏准在锦江书院原址设成都府中学堂,于尊经书院原址设立四川通省大学堂,旋即改名四川省城高等学堂。
锦江书院是清代四川地区延续最长的官办省级书院,与今日四川大学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是四川大学的历史源头之一。
成都锦江书院成都锦江书院大门楹联石刻“卓尔超罗山第一,豁然见云路三千”等文物至今保留在锦中校内。青石台墀图案“凤在上龙在下”的雕刻风格,生动地见证了清代慈禧太后掌权的史实。
书院后有一片园地,桃树成荫,绿竹依依,中有突兀岩石,传说是岱帽山蜿蜒而来的“龙脉”,在此地留下的“龙鼻”和“龙眼”。书院西侧是座大石崖,站在石崖之巅,尽收江口九里风光。每逢三春时节,沃野九里、春郊麦浪、雨堤烟树、瓜圃笙歌、古寨夕阳等一幅幅美丽的天然画卷,令人流连忘返。
清代诗人林舟聿盛赞:“遥望锦江入画图,阑珊春色赛姑苏。野花浓艳游人醉,紫陌香泥润若酥。
民国后期,时任国府主席的福州人林森,应江口海星籍国府要员蔡宣之邀,登临罗星顶,从南往北眺望,只见碧蓝的海水、淡黄的油菜花、油绿的麦浪和绯红的桃花,形成色彩斑斓、相映成趣的天然景观,性情清雅的林森挥笔亲题“莆田二十四景之一,锦江春色”。
大自然和历史的丰厚馈赠,使成都锦江书院成为了远近驰名的一块人文沃土、育人圣地。
在中国历史上,书院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和教育制度。自唐代出现书院,至清朝末年废书院,书院制度存在达一千年以上。有学者统计,全国历代书院在6600所以上,曾出现过三所有名的锦江书院。书院是我国重要的历史遗产,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