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营村全村共84户,298人,耕地面积220亩,山坡面积500亩。近年来,该村以文明新村创建为载体,采取强力措施,收到了明显成效。
抓特色,促经济全面发展。小王营村人多地少,四荒资源丰富,水利条件好,怎样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把经济搞上去?镇党党委与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反复论证,确定了发展经济的“四步曲”。一是利用赤眉板材企业多,林木需求量大,培育发展速生杨。几年来,小王营组积极组织开发“四荒”、河边、渠边、村边、路边、滩涂等,凡是能够种植杨树的地方都植上杨树,全村目前已栽植杨树近1.8万棵,成为远近闻名的“杨树庄”。几年后,产值可达300多万元,人均万余元,将成为集体收入的主要渠道和村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成为小王营群众致富的“绿色银行”。二是依靠紧临东风水库,水源充分,土质肥沃,交通便利的自然条件和优势,引导群众种植蔬菜。组织群众外出参观学习,请种植能手培训,不断提高群众种菜水平和积极性,如今的小王营家家都有菜地,人人都是种菜能手,蔬菜销售占赤眉市场的70%,蔬菜种植成为全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全村80%的村民搞家庭养殖,猪、牛、羊品种齐全。村民王文哲在庭院养猪,掌握技术后,在村里的帮助下,2003年办起了小型养猪场,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目前已存栏百余头,年纯收入达5万元以上。四是发展劳务经济。全村60多名具有校油泵、建筑等技术专长的农民到沿海及发达地区务工,每年可带回资金50余万元。由于该村发展经济的思路明晰,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25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抓硬件,促生活环境改善。经济发展了,集体有了20多万元的积累,这部分资金如何支配,经过召开群众会议讨论认为,物质的富裕只是开端,我们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决定把现有资金用于全村公共设施建设。近年来,在没有向群众收取一分钱的情况下,由组里筹资对全村1400米道路进行了硬化,主干道种植了树木花草,安装高杆路灯30盏,家家户户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投资2万余元开通了有线电视,并免收收视费,安装了调频广播。今年又投资6万元对入村的1公里路面进行了硬化,累计投资达30多万元,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目前,小王营杨树成排,稻花飘香,人欢马叫,山清水秀。一个布局科学,规划合理,景色优美的村庄已经形成。
抓教育,促村民素质提高。几年来,小王营村把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时代文明村民作为创建文明新村的主要内容来抓。一是投资1.3万元办起了文化书屋,购置科技、法律等书籍1400多册,常年免费为群众开放,在全村营造一种学理论、学科技、学法律的浓厚氛围。二是开展科技培训讲座,每年都定期不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活动,或利用VCD播放专题,或请县内外致富能手、专家讲课,或组织农民到县内外先进村实地参观学习,使村民进一步开阔视野,解放思想。三是开展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制作了固定式的公民道德进万家宣传画廊,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在村里主要位置制作了科技小黑板,每半月一期,根据不同的农时季节,由组会计负责撰写,不断提高村民的公德意识和科技意识,每到夜晚,劳作一天的村民都纷纷来到路灯下,边休息边听取业余辅导员讲解各方面知识,寓教于乐,使村民在多形式、多渠道的学习教育中,提高了修养和素质。近年来,全村没有发生邻里纠纷,打架斗殴事件,全村呈现出尊老爱幼、团结和睦、民风淳朴、吉祥安康、安居乐业的局面。
促民主政治建设。小王营村在抓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还注重抓政治文明建设。制定、建立、健全了村规民约、村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同时,村里严格落实“双日”活动,把镇村安排的工作,凡是要搞的公益事业,如村内道路建设、土地承包、河道及路林开发、宅基地审批、生育指标发放、财务收支等重大事项都交给群众讨论,充分发扬民主、征求群众意见,使该办的事一定要办好,不该办的事坚决不办,这样一来,既促进了民主政治建设,又保障了农民依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力,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本村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积极性。这个村还以老党员、老干部、基干民兵、共青团员、户代表等人员为主,成立了治安防范组、民主理财组、红白理事组、民事调解组等组织,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几年来,该村没有出现一起上访告状、小偷小摸、超生超育等现象,给农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全村呈现一派治安稳定、经济发展、人心振奋、社会文明的喜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