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2009年12月26日建成,二期2012年春运投入使用。东邻长沙南高铁站(19)浏阳河风光带,西接长沙体育新城,南依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北靠马坡岭高科技农业园,地理位置优越。长沙南站与地铁站、城际铁路、长途客运站、公交枢纽站融为一体,实现了长途列车与市郊列车的无缝对接。正在建设的沪昆高铁预计在2014年建成试运行,并将引入长沙南站与武广高铁、沪昆高铁形成十字交叉。未来5年,长沙将重(新)建6个国家一级客运枢纽站,总投资将超42亿元。升级后的站场将或与高铁对接,或与城铁对接,或与地铁对接,成为名副其实的枢纽站。
2009年12月13日,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长沙南站电子触摸信息查询系统建成,乘客可通过安装在候车层、进站层和出站层的20余个触摸屏幕,可以获得今后所有经过长沙的车次、当日余票信息、车站概况、旅游景点等信息。
武广客运专线为 京广客运专线的南段,位于 湖北、 湖南和 广东境内,2005年6月23日在长沙动工,全长1068.8公里,总投资1166亿元,2009年12月26日正式运营。武广客运专线始于武汉的新 武汉站,到达广州的新广州站,全长989公里,途经15个车站。湖南段全长518公里,境内设8个新火车站: 岳阳东站、 汨罗东站、 长沙南站、 株洲西站、衡山西、 衡阳东站、 耒阳西站、 郴州西站。设计时速350公里/小时,列车最高时速394公里/小时,全程票价分三等,在490-700元之间。 武广高铁至武汉1小时车程、至广州2小时车程, 沪昆高铁至上海4小时车程、至昆明3小时车程,长渝高铁至重庆3小时车程,长厦高铁至厦门4小时车程。武广客运专线已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投资最大的铁路客运专线,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形成“山”与“水”的曲线
武广长沙新站的设计理念为最简洁的流线。“山水洲城”是长沙市的别称。长沙站设计将山峦的起伏曲线提炼为站房造型,将水的波浪提炼为站台雨棚的形式,形成“山”与“水”的曲线,互相映衬,协调统一,与周围的山水相呼应。专家透露,提炼出“山与水”的形象特质,作为建筑形式与空间的主题——“山与水的交响”。新长沙站将作为浏阳河边一个优美的景象,仿佛从岸边自然生长出来。融入所在环境,为远方的客人献上一张极具特色的城市名片。长沙是我国独一无二的“山水洲城”,极具地域环境特色。设计强调新长沙站这一标志性建筑与自然山水环境的融合。“山与水的交响”这一主题思想,成为建筑形式的出发点。无论是在室内大厅还是室外广场,这一形象特征都得以充分体现,形成新长沙站区别于国内其他火车站的独特气质,凸现地域特色。
向未来“通过式”车站发展
相关专家介绍,设计采用“线侧”和“高架”相结合的模式,流线简短明确。基本站台的候车设在站台层,中间站台的候车设在高架层。同时采用“机场化”、“公交化的”的概念,强调旅客进站出站的直接性,便于由传统“等候式”车站向未来“通过式”车站发展。从功能性方面讲,长沙站采用“线侧与高架”相结合的方式,体现“效率第一”的原则。从系统性方面论,长沙站建筑融入城市规划之中,并突出其中心地位,站内交通与城市交通实现无缝衔接,形成高效的立体交通枢纽。从先进性方面看,采用“公交化”、“机场化”的设计理念,立足现场,着眼未来。从文化性方面说,体现长沙作为一个国家山水园林城市、“山水洲城”的地域文化特色,体现新时代精神。从经济性方面谈,节省城市用地,强化建筑节能,减少地下工程量,缩短施工工期。内部空间的大小尺度及结构形成式与使用功能完美结合,打破单一大空间候车厅的模式,候车厅自成一体,便于空调系统的运行,节省能源。
东西是广场,中间是站房
按照总体武广客运长沙项目布局思路,规划用地由西向东划分为:西广场(主要人流积聚广场)-新长沙站房-东广场(生态景观广场)。
站场用地分为左中右三块
站场用地由北至南通过增设的道路划分为左、中、右三块,中心部分用地为站场站房及广场用地,左、右两侧,为附属用地及发展用地,可节省大量城市土地,减少开发强度。西广场面对城市中心区方向,是一个接纳人流的主广场,长途车站及公交车站位于其中;东广场面向浏阳河风光带,是一个城市客厅,一个生态景观广场,将新长沙站与城市生态有机融合。红旗路局部下沉,形成完整的临浏阳河的生态广场,突出“山、水、洲”的环境特色。
地铁2号线3号线垂直穿过站区
按城市轨道交通规划,2号线和3号线垂直铁路线穿过站区,形成一个集中的换乘中心。新长沙站位于长沙市东部雨花区,机场高速公路与京珠高速公路互相立交的东南,距长沙市中心(五一广场)9.5公里。规划用地范围为:劳动东路、香樟路、新花侯路和红旗路形成的围合区域。用地范围内,地势平坦,开阔,多为水塘和沟渠。用地位于浏阳河西岸,站场距离浏阳河约600米。新长沙站与市区的引入道路主要为劳动东路和香樟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和机场高速公路则通过新花侯路进入。城市道路在规划用地范围内形成环路,加上东西方向的联系道路,形成方格网状的系统。新长沙站与原有长沙站、新株洲站组成长沙株洲铁路枢纽。枢纽内形成客运系统两主(新老长沙站)两辅(新老株洲站)格局。新长沙站一期主要办理武广客运专线车和部分跨线、客车始发、终到和通过作业。
周边8平方公里将为地标性新型城区
高铁长沙南站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高铁枢纽片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区,总用地面积约18.92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8平方公里,长沙市委、市政府计划将之打造成一座具有地标性新型城区、长沙市城市发展的副中心和辐射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商务中心。规划中的武广新城北起劳动东路,南至湘府路,西临 京珠高速,东达 浏阳河畔。其中,环绕武广客专长沙新站的主干道已规划3条,北侧为劳动东路,南侧为香樟东路,西侧为花侯路,东侧为湘府路(红旗路南延段)。除已规划的3条主干道外,长沙还规划将纵贯长沙新站的京珠高速公路整体提升,使之高跨武广新城,最终使武广新城与长沙市区连成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