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峡书院

石峡书院

中文名 石峡书院
建于 南宋淳熙元年
目录导航

现书院构造

现石峡书院现石峡书院石峡书院在龙山岛的中部,是一座江南院落式的建筑,书院的不远处是海瑞祠。主要建筑格局由一厅一堂(书院学堂)一祠(先贤祠)两斋(复礼斋、居人斋)组成。跨进墙门是一个约200来平方米的讲堂,讲堂的构造与一般大户人家的中堂相仿,为利于采光中间部分的上方并不加顶,直接与天空相连。跨过讲堂后侧的腰门,是一座连着一个小小天井的厅堂,与通向院外的后门相连。走出后门有一池小小的水塘映入眼帘,水塘边有一方 太湖石,石上书有“方塘”二字。初见时时书院规模宏大,占地4000余平方米,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石峡书院,古朴典雅、端庄秀丽,它是2000年6月破土动工,2001年6月28日重新建成的,占地11000平方米,以徽派建筑风格为主基调,力求秉承“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宗旨,如屋檐和梁柱一应采用淳安民间旧祠堂中的屋料组装而成,从而古朴不失真实,典雅不失其韵味。

书院历史

关于石峡书院的历史,我们可追溯到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原址在龙山北麓的石峡,因“其地俯临石峡”而得名。书院建成伊始,方逢辰曾在此讲学。在正厅二门横挂郭仲选先生写的“理学名家”横匾,以及上海文联著名作家 杜宣先生题写的“石峡文明第,清溪理学家 ”,它都向我们叙述了一个与淳安有着深厚渊源的人物――朱熹。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前来淳安讲学,一住就是三年,可见他对淳安这个“文献之邦”的重视。南宋时,朱熹应吏部侍郎淳安人詹仪之的邀请,曾来瀛山书院讲学,留下了许多佳话。自南宋淳元年至咸淳三十四年,十二次应试中,淳安县有308位进士及第,其中经石峡书院培养的就有74位。由此可见石峡书院的确是人才辈出之地,正如楹联所云:继往开来天传日月家传宝,重今厚古地有山河国有材。

楹联来历

淳安县古为文献名邦,特别是隋唐以来,人才辈出。一直以来,就有多处讲学的地方。在千岛湖龙山岛的半山腰,一处纪念古名人讲学的石峡书院在这里坐落,“石峡书院”由邵华泽先生题写。门的两侧有一幅 楹联:“一门登两第,百里足三元”,这里有一个故事相传。在南宋淳安年间,淳安人方梦魁进京赶考,在542名进士中独占鳌头,被宋理宗御笔钦批为头名状元,赐名方逢辰。同年, 方逢辰的弟弟方逢振也进士及第,再加上前几年方逢辰的同窗黄蜕点了二名榜眼,学友何梦桂得了三名探花,使宋理宗龙颜大悦,于是便亲笔书写了这副对联赐给石峡书院。从此书院名声大振,成了浙西著名的书院之一。

发现书院

水下的石峡书院水下的石峡书院

2016年4月12日,潜水爱好者胡建明、娄善良在千岛湖中心湖区(原淳安老县城贺城)水域,潜入40米深水区探摸时,发现了沉睡于湖底58年之久的石峡书院,并拍摄了部分珍贵图像资料。早上10时,两人沉入水中;10:02,他们发现了一棵枯树枝;10:03,他们发现了一堆倒塌的砖块;随后,他们找到并翻过围墙,进入园中;10:08,他们找到了书院的木结构;10:17,发现大门结构,门右侧还有一个半开的木门,沿着大门寻找,又发现石雕和“石峡书院”的大字牌匾。自此,石峡书院完整地呈现在世人眼前。[1][2]

相关诗词

《和夹谷书隐先生寄题蛟峰石峡书院三十韵   书院景色》 

堪舆运玄化,万物品汇分。

狉狉鹿豕群,中吸五色麟。

圣哲不出世,郊囿可能驯。

粤从光岳分,鸿灵咸纠纷。

征役石渐渐,战伐车辚辚。

诗亡春秋作,三叹悲圣人。

西狩折其足,反袂那能闻。

而况千载下,遗轶已绝尘。

木铎响不振,安能此身亲。

冥冥晦暮夜,高燎谁炀晨。

纵横纷季子,法律渗商君。

吾道成说辐,君子叹伐轮。

时无郢人鼻,谁运匠石斤。

世丧道未丧,气盛化自神。

无道固耻谷,有道亦耻贫。

蛟翁世耆俊,皇华重诹询。

次公早识面,次第以礼宾。

乃闻抗高谊,木石将终身。

云间有山峡,劫火不得焚。

石间有书室,雪迹犹未陈。

当路风诗书,出此屋壁文。

青青集衿风,勖尔小子勤。

斯道未坠地,百世知所因。

苞苞集周鸨,白茅尚包麇。

终期人皋稷,相与帝华动。

中立天地极,再还风俗淳。

原言放巢许,使得老辕申。

吾为混沌氏,抑为葛天民。

俯仰概今古,悠悠秋复春。

夜半舟壑移,故者谁其新。 

                                             ——(宋)何梦桂

何梦桂何梦桂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