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湾胡同

始建 明永乐十八年(1420)
中文名称 钟楼湾胡同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钟楼湾胡同,民国36年(1947年)称 钟楼湾,因位于钟楼周围而得名。1949年后称钟楼湾胡同。现胡同内有鼓楼、钟楼,1957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钟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后毁于火。清乾隆十年(1747)重建,两年后建成。为防止火灾,重建时,钟楼全部建筑改为砖石结构。底部是砖石高台,四面开有券门,周围绕以短垣。其上为钟楼,重檐歇山,黑色琉璃瓦绿剪边。钟楼南部立有乾隆皇帝御制重建钟楼碑记。钟楼上悬有铜钟,重约六十三吨,是我国最重的铜钟。

往昔与今朝

今天,当我们想了解时间时,各式手表、钟表、数码设备都能方便、精确地告诉我们具体的时间。但在遥远的古时,这些在今天看似寻常的物品并不存在,人们也只能通过日月星辰的变化,或者沙漏等物件来判断时间的大概,继而再通过打更、鸣钟的方式告知人们当下的时辰。而在北京有一条钟楼湾胡同,在这条胡同中留存有古时两座报时用的古建筑——钟楼和鼓楼。

   钟楼湾胡同,位于东城区的西北部,因位于钟楼周围而得名,全长757米,呈南北走向。北起豆腐池胡同,南有两个口分别通向鼓楼西大街、鼓楼东大街。说起北京四九城中遗留下来的标志性建筑,除了紫禁城、正阳门这些名声在外的古迹外,就要数钟楼湾胡同里的钟楼和鼓楼了。也因这两座知名的古建筑,如今的钟楼湾胡同在北京城里那也是名声赫赫的。

  

看过电影《骆驼祥子》的人,想必会记得影片中有一段记录鼓楼边生活情态的片段:路摊商贩不绝,豆汁、年糕、爆肚、油茶、炸三角、灌肠、卤煮火烧等地道的北京风味儿样样齐全,还有许多艺人在此卖艺,繁华热闹的集市,每天都会吸引到各界人士的前来。在电影里,逛鼓楼俨然成了北京人的一大乐事。北京有句话老话说:“东单西四鼓楼前”,而作为曾经报时用的钟鼓楼堪称京城历史遗迹中的标志,已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从地图上看,钟鼓楼正好位于北京中轴线的最北端,成为矗立在北边的最古老的见证皇城历史的建筑。从鼓楼东大街这一侧的入口进入,走不到几十米,一块不大的广场便出现了,这便是钟鼓楼文化广场。钟鼓楼文化广场恰处在钟楼和鼓楼之间,虽说以广场之称,但实则更多时候只是一处停车场和游客观赏集散地。

由于钟鼓楼的名望,钟楼湾胡同在这两年也成了许多游客品味京味传统的必去之地。在广场的南部鼓楼静静地、庄严地耸立在那里。根据记载,鼓楼始建于元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初名“齐政楼”,取齐“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政之义,后毁于火。元成宗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重建。而今天我们眼前的鼓楼其实是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重建的。

整个建筑通高46.7米,三重檐,歇山顶,上覆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以木结构为主的古代建筑。沿着充满沧桑而陡峭的楼梯,爬到二楼,这里原有更鼓25面,主鼓1面,群鼓24面,代表一年二十四节气。随着年代的久远,现存仅大鼓一面。面对着眼前的鼓,曾几何时,古人们那种“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生活作息场景,仿佛又回到了你我的身边。

与其隔广场相望的钟楼,与鼓楼的建造年代相同,后被火烧毁,到了明永乐十八年重建。而现存钟楼则是清乾隆年间(公元1745年)动工重建的。整个建筑为全砖石结构,重檐,歇山顶,上覆黑琉璃瓦绿琉璃剪边。二层悬挂着一口古代报时铜钟,铸造于明永乐年间。钟通高7.02米,钟体高5.55米,下沿直径3.4米,最大厚度0.245米,重约63吨。该种以其帝京定鼎之地位、精湛之铸技、悬挂之非凡、报时之功能著称于世,是目前世界上最早铸造、重要最重的报时铜钟,堪称“古钟之王”。钟体全部由响铜铸成,撞击时声音浑厚绵长,有言道:“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作为元、明、清三代都城的报时中心,钟鼓楼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登楼远眺,北京城里车水马龙的街道,繁华现代的城市面貌,还有富有北京风情的胡同、四合院,都清晰地跃入你的双眸。

游走在钟楼湾胡同中,广场两旁也顺应当下京城“小店进胡同”的潮流,不少的咖啡店、酒吧、餐厅都加入到这条胡同中来,历史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在这里再一次得到体现。走过钟楼,一路向北,不时看到三五成群的街坊居民聚集在一起或闲聊家长里短,或下棋、打麻将,一幅生活气息浓郁,体现北京胡同居民惬意、悠闲的生活场景出现在你的眼前。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