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分GPS

差分GPS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差分GPS

       英文名称:differential GPS

       定义:通过在固定测站和流动测站上进行同步观测,利用在固定测站上所测得卫星定位误差数据改正流动测站上定位结果的卫星定位。

       应用学科:测绘学(一级学科);大地测量学(二级学科)

综述

差分GPS差分GPS

  根据差分GPS基准站发送的信息方式可将差分GPS定位分为三类,即:位置差分、伪距差分和相位差分。差分GPS(DGPS)是在正常的GPS外附加(差分)修正信号,此改正信号改善了GPS的精度。这三类差分方式的工作原理是相同的,即都是由基准站发送改正数,由用户站接收并对其测量结果进行改正,以获得精确的定位结果。所不同的是,发送改正数的具体内容不一样,其差分定位精度也不同。

  

位置差分原理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差分方法,任何一种GPS接收机均可改装和组成gps差分定位原理这种差分系统。安装在基准站上的GPS接收机观测4颗卫星后便可进行三维定位,解算出基准站的坐标。由于存在着轨道误差、时钟误差、SA影响、大气影响、多径效应以及其他误差,解算出的坐标与基准站的已知坐标是不一样的,存在误差。基准站利用数据链将此改正数发送出去,由用户站接收,并且对其解算的用户站坐标进行改正。最后得到的改正后的用户坐标已消去了基准站和用户站的共同误差,例如卫星轨道误差、SA影响、大气影响等,提高了定位精度。以上先决条件是基准站和用户站观测同一组卫星的情况。位置差分法适用于用户与基准站间距离在100km以内的情况。

  

伪距差分原理

  伪距差分是目前用途最广的一种技术。几乎所有的商用差分GPS接收机均采用这种技术。国际海事无线电委员会推荐的RTCMSC-104也采用了这种技术。在基准站上的接收机要求得它至可见卫星的距离,并将此计算出的距离与含有误差的测量值加以比较。利用一个α-β滤波器将此差值滤波并求出其偏差。然后将所有卫星的测距误差传输给用户,用户利用此测距误差来改正测量的伪距。最后,用户利用改正后的伪距来解出本身的位置,就可消去公共误差,提高定位精度。与位置差分相似,伪距差分能将两站公共误差抵消,但随着用户到基准站距离的增加又出现了系统误差,这种误差用任何差分法都是不能消除的。用户和基准站之间的距离对精度有决定性影响。

  

载波相位差分原理

  测地型接收机利用GPS卫星载波相位进行的静态基线测量获得了很高的精度(10-6~10-8)。但为了可靠地求解出相位模糊度,要求静止观测一两个小时或更长时间。这样就限制了在工程作业中的应用。于是探求快速测量的方法应运而生。例如,采用整周模糊度快速逼近技术使基线观测时间缩短到5分钟,采用准动态,往返重复设站(re-occupation)和动态(kinematic)来提高GPS作业效率。这些技术的应用对推动精密GPS测量起了促进作用。但是,上述这些作业方式都是事后进行数据处理,不能实时提交成果和实时评定成果质量,很难避免出现事后检查不合格造成的返工现象。

  差分GPS的出现,能实时给定载体的位置,精度为米级,满足了引航、水下测量等工程的要求。位置差分、伪距差分、伪距差分相位平滑等技术已成功地用于各种作业中。随之而来的是更加精密的测量技术—载波相位差分技术。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又称为RTK技术,是建立在实时处理两个测站的载波相位基础上的。

  它能实时提供观测点的三维坐标,并达到厘米级的高精度。与伪距差分原理相同,由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实时将其载波观测量及站坐标信息一同传送给用户站。用户站接收GPS卫星的载波相位与来自基准站的载波相位,并组成相位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能实时给出厘米级的定位结果。实现载波相位差分GPS的方法分为两类:修正法和差分法。前者与伪距差分相同,基准站将载波相位修正量发送给用户站,以改正其载波相位,然后求解坐标。后者将基准站采集的载波相位发送给用户台进行求差解算坐标。前者为准RTK技术,后者为真正的RTK技术。

  

算法

  GPS定位是利用一组卫星的伪距、星历、卫星发射时间等观测量和用户钟差来实现的。要获得地面的三维坐标,必须对至少4颗卫星进行测量。在这一定位过程中,存在3部分误差:第一部分误差是由卫星钟误差、星历误差、电离层误差、对流层误差等引起的;第二部分是由传播延迟导致的误差;第三部分为各用户接收机固有的误差,由内部噪声、通道延迟、多路径效应等原因造成。利用差分技术,第一部分误差可以完全消除;第二部分误差大部分可以消除,消除程度主要取决于基准接收机和用户接收机的距离;第三部分误差则无法消除。

  下面,我们主要介绍消除由于电离层延迟和对流层延迟引起的误差的算法。在算法中使用的时间系统为GPS时,坐标系统为WGS-84坐标系。1.消除电离层误差的算法我们主要通过电离层网格延迟算法来获得实际的电离层延迟值,以消除电离层误差。具体过程如下:解算星历,得出卫星位置→求电离层穿透点位置→求对应网格点→求网格4个顶点的电离层延迟改正数→内插获得穿透点垂直延迟改正数→求穿透点的实际延迟值。2.卫星位置的计算解算出星历数据后,加入星历修正和差分信息,便可计算出卫星位置。从GPSOEM板接收到的是二进制编码的星历数据流,必须按照本文前面部分列出的数据结构解算星历数据,再依据IEEE-754标准将其转换为十进制编码的数据。在这里,需要解算的参数有:轨道长半轴的平方根(sqrta)、平近点角改正(dn)、星历表基准时间toe时的平近点角(m0)、偏心率(e)、近地点角距(w)、卫星轨道摄动修正参数轨道倾角(i0)、升交点赤经(omg0)、升交点赤经变化率(odot)。

  

基本功能

       

定时

  1.精确定时:广泛应用在天文台、通信系统基站、电视台中2.工程施工:道路、桥梁、隧道的施工中大量采用GPS设备进行工程测量3.勘探测绘:野外勘探及城区规划中都有用到

  

导航

  1.武器导航:精确制导导弹、巡航导弹2.车辆导航:车辆调度、监控系统3.船舶导航:远洋导航、港口/内河引水4.飞机导航:航线导航、进场着陆控制5.星际导航:卫星轨道定位6.个人导航:个人旅游及野外探险

  

定位

  车辆防盗系统手机,PDA,PPC等通信移动设备防盗,电子地图,定位系统儿童及特殊人群的防走失系统精准农业:农机具导航、自动驾驶,土地高精度平整

  

特点

  第一,全天候,不受任何天气的影响;

       第二,全球覆盖(高达98%);

       第三,三维定点定速定时高精度;

       第四,快速、省时、高效率;

      第五,应用广泛、多功能;

       第六,可移动定位。

       目前正在运行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有美国的GPS系统和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欧盟1999年初正式推出“伽利略”计划,部署新一代定位卫星。该方案由27颗运行卫星和3颗预备卫星组成,可以覆盖全球,位置精度达几米,亦可与美国的GPS系统兼容,总投资为35亿欧元。该计划预计于2010年投入运行。中国还独立研制了一个区域性的卫星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该系统的覆盖范围限于中国及周边地区,不能在全球范围提供服务,主要用于军事用途。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