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仪怨

芳仪怨

作品名称 芳仪怨
创作年代 宋朝
目录导航

诗词正文

金陵宫殿春霏微,江南花发鹧鸪飞。

风流国主家千口,十五吹箫粉黛稀。

满堂侍酒皆词客,拭汗争看平叔白。

后庭一曲时事新,挥泪临江悲去国。

令公献籍朝未央,敕书筑第优降王。

魏俘曾不输织室,供奉一官奔武强。

秦淮潮水锺山树,塞北江南易怀土。

双燕清秋梦柏梁,吹落天涯犹并羽。

相随未是断肠悲,黄河应有却还时。

宁知翻手明朝事,咫尺人生不可期。

苍黄三鼓滹沱岸,良人白马今谁见。

国亡家破一身存,薄命如云信流转。

芳仪加我名字新,教歌遣舞不由人。

采珠拾翠衣裳好,深红退尽惊胡尘。

阴山射虎边风急,嘈杂琵琶酒阑泣。

无言遍数天河星,只有南箕近乡邑。

当时千指渡江来,同苦不知身独哀。

中原骨肉又零落,寄诗黄鹄何当回。

生男自有四方志,女子那知出门事。

君不见李君椎髻泣穷年,丈夫飘泊犹堪怜。

作品鉴赏

晁补之《芳仪怨》是宋代歌行代表之一,叙写南唐君主李璟之女李芳仪的生平,意脉连贯,叙事紧凑,情调委婉。

据陆游《避暑漫钞》载:“李芳仪,江南国主李景(璟)女也。纳土后在京师。初嫁供奉官孙某,为武疆都监。为辽中圣宗所获,封芳仪,生公主一人。赵至忠虞部自北虏归明,尝仕辽为翰林学士,修国史,著《虏庭杂记》载其事。”晁补之览其书而悲之,因作《芳仪曲》。

这首诗写李芳仪的经历。开头的“金陵”、“江南”、“风流国主”数语,在简洁的描写中既点明李芳仪的身份,又形容出南唐灭亡以前的繁华气派。“后庭一曲时事新”使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写南唐的灭亡。这一句承上启下,南唐国主的风流昏庸其实是导致亡国的原因,而李芳仪也只能“挥泪”“去国”由此转入下文。“令公献籍”两句说的是李煜奉表纳降,在宋朝受到了优待,不以俘虏视之。在这样的情况下,李芳仪作为被俘的敌国宗室女子,也没有被当作俘虏罚做苦工,而嫁给了一名武疆都监。武疆是宋辽对峙的前线地区,李芳仪也跟随丈夫到了这里。“秦淮潮水”两句形容李芳仪对故土的思念;“双燕”几句表示即便流落天涯,但毕竟有丈夫相伴,毕竟还有归还的希望。以上几句是描写也是叙事,展现了李芳仪的复杂心理。“宁知”以下又是一次转折,她的人生又发生了转变;“苍黄”四句,写战乱仓皇之中与丈夫失散,在历经国破之后又遭受家亡的惨痛。“芳仪加我”以下写在辽国被封妃,身不由己;并通过“嘈杂琵琶酒阑泣”、“无言遍数天河星”这样的行为来表现李芳仪对故土的深深思念。“当时”几句再次叙写李芳仪的内心;当年降宋时大家一同分担,不觉得有多么痛苦;此刻只身流落辽国,形单影只,才是真正的悲哀;如今中原的亲人也日渐零落,就算寄信也无人回复了。诗歌的末尾是诗人简短的慨叹,将汉代流落匈奴的李陵与李芳仪类比,彰显他们身处异乡对故国的思念。整首诗歌篇幅并不太长,没有繁复的铺叙,也没有“寸步不遗”的过分详细。叙事的同时夹入适当的描写,南朝的风流气象、李芳仪在辽国的生活情状以及她的曲折心理都有着细腻的呈现。叙事的线索非常清晰,围绕李芳仪的生平,由南唐公主到亡国宗室、由官员之妻再到夫妻分离、流落异国,她的经历其实是一步步进入悲剧的深渊。场景和心里描写也都相应地一步步层层铺开。因此,这首诗既有描写细密的“详”,又有叙事简洁微婉的“严”;既做到了细腻生动、声色并茂,又能层次分明、意脉连贯,将李芳仪流离辗转的悲痛无奈刻画得委婉深沉,有着动人心魄的魅力。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晁补之诗云:“古乐府是其所长,辞格俊逸可喜。”此《芳仪怨》诗正体现了这一特点,全首并没有铺写过多的史事,也不夸耀典故、辞藻,而是以带有感情的笔触娓娓写来,感人至深。[1]

诗词注释

①题下自注“事见《虏廷杂记》”。

《宋诗纪事》卷二十八引陆游《避暑漫钞》:“李芳仪,江南国主李璟女也。纳土后,在京师。初嫁供奉官孙某,为武疆都监。为辽中圣宗所获,封芳仪,生公主一人。赵至忠虞部自北归明,尝仕辽为翰林学士,修国史,著《虏庭杂记》,载其事。时晁补之为北都(北京)教官,览其书而悲之,与颜复长道作《芳仪曲》云云。江州庐山真风观,李主有国日,施财修之,刊姓氏于石,有太宁公主,永禧公主,皆李璟女,不知芳仪者熟是也”。

②金陵,今南京,为南唐都城。霏,云气。春霏微,暗喻南唐国运日蹇。

③风流国主,指南唐中主李璟。周世宗南征,李璟惊厥之余,上表自称“国主”,不敢称皇帝。

④粉黛,代指年轻女子。

⑤满堂二句,言朝廷君臣耽于诗酒,争相骋才以为能事。夺锦,《新唐书·宋之闯传》:“武后游洛南龙门,诏从臣赋诗。左史东方纠诗先成,后赐锦袍。之问俄顷献,后览之嗟赏,更夺袍以赐”。瑶席,以美玉饰席。一说是指瑶草编成的坐席,皆状华贵之意。

⑥《后庭》一曲,即《玉树后庭花》曲。曲词为南朝陈后主叔宝所制,轻荡哀伤,被后人指为亡国之音。杜牧《泊秦淮》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⑦《宋史·南唐李氏世家》载:周世宗显德二年征淮南。太祖时总禁军,用兵甚急。李璩大惧,奉表愿为附庸,又遣使献濠、泅等六州之地,后尽割江北之地。此即诗中所谓献籍。建隆元年太祖受命后,李璟、李煜朝贡不停,“每岁冬、正、端午、长春节皆以土产珍异、金银器用、缯帛、片茶为贡”。此即诗中所谓朝未央。未央,未尽。一说未央指未央宫,汉时宫殿。代指宋帝所居。

⑧据《宋史·南唐李氏世家》,宋太祖曾封南唐郑王李从善为泰宁军节度,赐第留京师。南唐被平定以后,太祖下诏优待南唐诸王,除封官加爵外,赐李煜弟侄宅第各一区。从开头到这里为第一段落,写南唐国破,芳仪随旧王们归降宋朝。

⑨织室,汉朝掌握皇室丝帛织造和染色的机构。此处意指南唐宫廷的女眷们没有被罚去做苦力。双燕二句,写芳仪与夫君都十分思念故土,二人即使是那被吹落天涯的燕子,也要颉颃双飞。柏梁,汉时台名,这里代指南唐旧宫。

⑪至此为第二段落,写芳仪与丈夫远徙塞北,所幸夫妻相随,而且重返江南故土的想望还没有破灭。

⑫宁知,岂知。翻手,翻来覆去,变化无常。

⑬滹沱,即滹沱河。出自今山西繁峙县东,流经太行山区。北宋初年。宋辽因争夺幽云十六州,发生过多次战争,宋军屡尝败绩。

⑭良人,古时夫妻互称良人。这里拟芳仪口吻,指其夫孙某。

⑮天河,银河。

⑯南箕,星名,俗称南斗星。

⑰千指,约指五百人。据《十国春秋》,李煜降宋,携三四百皇室贵族渡江。

⑱黄鹄,似鹤的一种候鸟。古人常以之为题写离情。

⑲君不见二句,意思是,你看看李陵羁留在北方后尚且捶头痛哭,令人可怜。何况芳仪是一个弱女子,她内心的痛楚就更不用说了!至此为末段,写芳仪被掳到北地,国破之痛未了,又添家亡之悲,诗人对她的凄惨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读之令人恻然动容。[2]

诗词翻译

首八句叙写南唐君臣纵享声色,以致国破家亡。

“风流国主”即指李璟、李煜父子,二人都能文,有诗才。然窘于治国,宠信奸佞,歌舞升平。

“令公献籍朝未央”四句是说李煜降宋后,不仅得到宋王朝的优待,而且王室之女也不必入织室做苦工,可自由择配,于是芳仪得以下嫁孙供奉。随夫任职,到了武强。

“秦淮潮水钟山树”八句。抒写了芳仪对故国的怀思,表达了对世事变幻莫测的感受。

“苍黄三鼓滹沱岸”四句,是说北宋与辽交战,宋败,孙氏身死。芳仪被辽国俘获。

“芳仪加我名字新”四句写芳仪得到辽主的宠爱,生活条件优渥。

“阴山射虎边风急”四句写芳仪在边地,内心孤寂苦闷。尾八句则以议论为主.意思是说像李陵那样的一代英豪的男子汉,穷途末路时也委曲求全,令人怜惜,何况一位孤弱的公主,接二连三遭受国破家亡的惨剧,更值得你我的同情。

全诗追述芳仪的生平,说明红颜薄命,表达了对其不幸的同情。有叙事,有抒情,有议论,清隽雅丽。

钱先生云:“余尤赏其’阴山射虎边风急,嘈杂琵琶酒阑泣。无言数遍天河星,只有南箕近乡邑’。真可唾壶击缺也。”

盖全诗只此四句是写心之言,独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芳仪的孤弱和不幸。

射虎阴山,辽主只是为博红颜一笑;而宴饮作乐,琵琶弹唱,如泣如诉,似又采用了民间传说王昭君的典事,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恋。夜阑人静,不能入寐,遍数天上的星星,寻找到属于故乡星野的那颗星宿,即南方天空的箕宿,这是思乡思亲心切的真挚体现。

读之欲人泣下,极写流落异乡、孤苦无告的灵魂,语平淡而含悲,意蕴深厚。最是真切,反复咀嚼,令人心酸。[3]

作者简介

晁补之(1053—1110年),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

作品评价

清·祖应世《宋诗啜醨集》:如此作,即以列之《琵琶》《长恨》间,亦无愧色,犹得以宋诗二字一例訾之乎。[4]

清·郑方坤《五代诗话》:东坡演《陌上花》,晁无咎撰《芳仪曲》,掩抑低徊,千秋绝唱,虽非五代之诗,要为五代而作,亭其缺略可乎?

《苏轼门人 晁补之传》(潘守皎著;孙丰华主编):这首满怀幽怨的《芳仪怨》,叙述了李煜之妹令人伤感的飘零身世,在晁补之的几百首诗歌中,堪称别调。其叙事清晰、从容,少有强行介入的议论。末尾以李陵类比,表达的是一种深婉哀切的同情。全诗无道德评判的势利,一任悲悯情怀流淌。虽然没有白居易铺叙排陈的华丽文采,但就情韵的深厚丰饶来看,确实如清朝人所言,足能比肩《琵琶行》和《长恨歌》。[5]

王铚默记内容

赵至忠虞部自北虏归朝,尝仕辽中,为翰林学士,修《国史》,著《虏廷杂记》之类甚多。《杂记》言:“圣宗芳仪李氏,江南李景女。初嫁供奉官孙某,为武疆都监。妻女皆为圣宗所获,封芳仪,生公主一人。”晁补之为北都教官,因览此书而悲之,与颜复长道作《芳仪曲》云:“金陵宫殿春霏微,江南花发鹧鸪飞。风流国主家千口,十五吹箫粉黛稀。满堂侍酒皆词客,拭汗争看平叔白。《后庭》一曲时事新,挥泪《临江》悲去国。令公献籍朝未央,敕书筑第优降王。魏俘曾不输织室,供奉一官奔武疆。秦淮潮水钟山树,塞北江南易怀土。双燕清秋梦柏梁,吹落天涯犹并羽。相随未是断肠悲,黄河应有却还时。宁知翻手明朝事,咫尺千山不可期。苍黄三鼓滹沱岸,良人白马今谁见。国亡家破一身存,薄命如云信流转。芳仪加我名字新,教歌遣舞不由人。采珠拾翠衣裳好,深红暗尽惊胡尘。阴山射虎边风急,嘈杂琵琶酒阑泣。无言遍数天河星,只有南箕近乡邑。当年千指渡江来,千指不知身独哀。中原骨肉又零落,《黄鹄》寄意何当回。生男自有四方志,女子那知出门事?君不见李君椎髻泣穷年,丈夫飘泊犹堪怜。”余尝游庐山,见李主有国时修真风观,皆宫人施财,刊姓氏于碑。有太宁公主、永嘉公主二人,皆景女,不知芳仪者孰是也。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