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昌江

义昌江

中文名 义昌江
平均径流量 14.50亿立方米
流经地 广东省罗定市、广西岑溪市、藤县
所属水系 珠江流域西江支流北流河的支流
全长 130公里
目录导航

干流概况

在广东省罗定市,为义昌江源头段,发源地在加益镇的大芒顶,称加益河,加益河经镇内旺水、排阜、合江而注入广西境内。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市,义昌江主支加益河从梨木镇平田村流入境,经梨木街、大业镇河口至归义思塘汇入义昌江,再经樟木、岑城、三堡等镇,至河六村流出藤县。岑溪市内干流长123公里,中流有泷底滩,滩面以上比降为1.23‰,以下比降为0.71‰,泷底滩自然落差20米,全流程落差132米。

在藤县,河段称义昌河,从县内金鸡镇新民村入境,至义昌口注入北流河。境内长6.80公里,平均比降0.88‰,自然落差6米。20世纪60年代建有黄坭头、大坡两座水轮泵站。

义昌江岑溪市城区段义昌江岑溪市城区段

义昌江全长130公里,流域面积182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4.50亿立方米。正常基流7.75立方米每秒。[1]

主要支流

岑溪市内,该河流域集雨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9条,有的还有一级和二级支流。直接汇入义昌河干流的7大支流如下:

同福河(又名连城河),有4小支流:源于罗定市嘉益镇大芒顶的嘉益河与源于大隆镇旺坡和梨木镇双元的梨木河,于梨木镇白护村合流后,至大坡村再与源于水井村、河木村的大坡河合流,至大业镇古味村,继与源于筋竹镇横山、双担村的古味河合流,至归义镇思塘村与大河汇合后,称为义昌江。这4支流市内河段长91.7公里,流域面积379.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48亿立方米,正常流量4.41立方米每秒,水力资源蕴藏量3550千瓦。

大河,源于筋竹镇云龙、黄陵、横垌等村的筋竹河,至筋竹折向西流,与源于孔任、河三的诚谏河于会村合流,至大业镇的思回村又与沙田河、水美河合流,于归义镇思塘村汇入义昌江,各支流总长度83.84公里,流域面积430.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8亿立方米,正常流量4.99立方米每秒。

秋风河,源于归义镇秋风冲,流至保太村汇入义昌江。河流长度5.8公里。流域面积14.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0.1亿立方米,最大流量106立方米每秒,正常流量0.2立方米每秒。

垌尾河,源于山心村的山心河与源于万里村的万里河,于垌尾合流后,至思孟村汇入义昌江。河流全长12.8公里,流域面积41.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0.27亿立方米,最大流量436立方米每秒,正常流量0.48立方米每秒。

赤水河,源于大瓮顶北麓,流至木郎村汇入义昌江。河流全长11公里,流域面积33.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0.22亿立方米,最大流量325立方米每秒,正常流量0.39立方米每秒。

望里河,源于归义镇永义村佛子顶东侧,流至石坡村汇入义昌江。河流长度18公里。流域面积4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0.31亿立方米,最大流量307立方米每秒,正常流量0.54立方米每秒。

糯垌河,有5小支流,主支塘坪河,源出周公顶和纯塘村,流经平坡、古淡、黄塘与源出尖峰顶南边的黄塘河于合水合流后,称糯垌河;三支沙河,源出佛子顶北边,经绿云、地麻至大竹与糯垌河合流;四支富河,源出古寨,经古磊,于沙村与糯垌河合流;五支立垌河,源出小娘山,经立垌、月田,于三堡旺山口与糯垌河合流后汇入义昌江。各支流总长度145.3公里,流域总面积42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2.71亿立方米,最大流量1200立方米每秒,正常流量4.92立方米每秒。

藤县境内支流有沙冲河,流域面积17.60平方公里。[1]

水文特征

流域水文

全流域集雨面积1822平方公里,其中市内170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61%,集雨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9条,总长度255公里。义昌江岑溪市城西北义昌江岑溪市城西北

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11.8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25.74立方米每秒,正常流量21.1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最大流量603立方米每秒,最大流量1410立方米每秒(1970年8月4日);多年平均最小流量7.65立方米每秒,最小流量0.85立方米每秒(1963年5月11日),汛期最大流量与非汛期最枯流量平均值的倍数达317倍。径流量的年变化如下:4~8月占全年的76.6%,其中6月和8月各占全年的15%;1~3月枯水期占全年的11.2%,10~12月占全年的18.06%,径流量的年际变化是:大年为小年的2~3倍。年平均含沙量0.45公斤每立方米,年最大含沙量0.63公斤每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46万吨,水质污染较为严重,污水中含有铝、锌、铬、锰、氯化物、氰化物、氟化物和砷。流域年均降雨量1400~1600毫米。

自1950年至1989年共出现水灾12次,其中大灾5次,一般灾7次。

水能藏量

义昌江及其支流水能资源一览表
河流名称 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流量变幅(立方米/秒) 可利用落差(米) 可装机(千瓦) 可开发水能(万度/年)
义昌河干流 1822 0.85~1410 95 15067 3767
同福河 484.7 1.59~679 7797 2124
梨木河 140 0.59~896 80 1618 404
广东河 155.2 0.21~317 30 701 175
大坡河 29 0.12~259 100 419 105
古味河 84 0.35~957 100 1211 303
诚谏河 91 0.38~671 30 395 99
水美河 36 0.15~292 30 155 39
筋竹河 158.6 0.67~1025 112 2564 641
沙田河 18.8 0.079~120 60 163 41
望里河 47 0.197~307 45 306 76
秋风河 14.5 0.06~106 80 168 42
垌尾河 41.5 0.176~436 100 602 150
赤水河 34 0.142~315 40 196 49
黄塘河 168.5 0.71~1694 60 1.462 365

[2]

航道航运

义昌江及其支流水能资源一览表
河流名称 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流量变幅(立方米/秒) 可利用落差(米) 可装机(千瓦) 可开发水能(万度/年)
义昌河干流 1822 0.85~1410 95 15067 3767
同福河 484.7 1.59~679 7797 2124
梨木河 140 0.59~896 80 1618 404
广东河 155.2 0.21~317 30 701 175
大坡河 29 0.12~259 100 419 105
古味河 84 0.35~957 100 1211 303
诚谏河 91 0.38~671 30 395 99
水美河 36 0.15~292 30 155 39
筋竹河 158.6 0.67~1025 112 2564 641
沙田河 18.8 0.079~120 60 163 41
望里河 47 0.197~307 45 306 76
秋风河 14.5 0.06~106 80 168 42
垌尾河 41.5 0.176~436 100 602 150
赤水河 34 0.142~315 40 196 49
黄塘河 168.5 0.71~1694 60 1.462 365

治理开发

义昌江在岑溪市内河面最宽是城区南门桥和三堡大桥处宽130米,最窄是上游大业至梨木段宽20—30米。枯水期水深上游0.2米,下游0.4米。上下游落差132米,下游三堡到河六出口处河阔水深,是该河主要航道,可行30吨船。上游大业至中游大湾65公里有拦河陂坝21道,小石滩4个,横跨河道石岗3条,水深0.3—0.40米,中游西泷山脚处有该河最大险滩—泷底滩,乱石错落,水势汹涌。中游以上沿河水车陂坝拦阻,经常淤塞。

1957年12月,县政府组织4000多民工对中游的甘冲村牛鼻贯段弯曲河道改直。炸石3万立方米,挖土15万立方米,开成了长248米、宽26.4米、深0.45米的新河道。1958年将丁兰至大湾段11公里河床挖深0.33—0.5米,荔枝至丁兰段11.8公里挖深0.2—0.33米。1959年又疏浚大至大湾段65公里和大湾底至三堡12公里的河段。1964年疏炸浅滩12处,炸石扒砂506立方米。

义昌江在藤县境内,据民国藤县志稿载:航道起义昌口达三堡圩(属岑溪),长25里,可载航量约1万斤之民船。

引水工程

防洪排涝工程

清代义昌江建有高架陂、石地山陂、昙芝河陂、大樟根陂、法冲陂、仲塘陂、大塘陂、赤水陂、水化陂、秋风陂、昙略陂等11处引水工程,共灌溉面积4100亩。解放后又续建了荔新渠等工程。

荔新渠,引水流量2.1立方米每秒,枢纽工程在义昌河上游岑溪市水流村夹口处,1964年7月开工,将木石坝改建为圬工重力溢流坝,国家投资19.2万元。渠道工程分南、北干渠,总长35.1公里,附属工程240座,其中渡槽9座长217米,反虹管14座长2194米,还有排洪槽、涵洞等。1965年2月,大坝工程与渠道工程同时竣工开闸放水,完成全工程土方14.73万立方米,石方0.81万立方米,混凝土1028立方米,用去水泥453.4吨,钢材5.5吨,木材145立方米,劳动工日39.6万工。灌溉受益地区,北干渠有归义镇的双贵、石坡、保太、金鸡等四个村,樟木乡的探花、龙井等二村及县农场;南干渠有归义镇的荔枝、金坡、大寨、新圩等四个村街。到1989年末有效灌溉面积8500亩。工程速度快、效益好,是本县水利建设史上所没有的。

水电工程

岑溪市境义昌江及其支流,河床高,河道曲折,义昌江水涨时流量1929立方米每秒,常泛滥成灾。解放前,政府没有筑堤防洪、改河排涝,由沿岸的农户“自扫门前雪”,在自己的田头或田旁用打桩夹草填泥的办法筑堤,作用很微。大河两岸河堤只能防5年就要修复。梨木河两岸河堤遇洪即溃。解放后,从1957年冬季起,县委、县人委先后修建义昌江樟木河段、大河段、岑城河段的河堤,和裁弯改直甘村牛鼻贯河段;在全县范围内搞排灌分家。到1989年末共筑河堤250.8公里,防护区耕地2.1万亩,居民4.5万人;裁弯改直6处,长8.7公里,除涝面积1.7万亩,除涝区居民2万人;排灌分家面积12.86万亩。

改河

1957年冬季,将义昌江及其支的旱田坡、望闾、大缠、牛鼻贯、新塘等河段,裁弯改直,防护区耕地1.55万亩,居民2.35万人。改河较大的工程是改直牛鼻贯河段。牛鼻贯河段从玉捂公路岑溪大桥至西牛头,弯曲段长2.5公里,致使义昌江中游泄洪缓慢。1957年7月17日洪水,龙井、甘冲、思英等大队、县直机关一部分受灾损失惨重。1957年12月县人民委员会决定将牛鼻贯河段改直。樟木区动员4000多人日夜施工,县直机关职工干部参加义务劳动。1958年2月挖成一条长700米宽50米的新河道,旧河道逐步改为良田。1973年冬,大公社组织民工3000人,改造由文有至桂珍的大缠河段,裁湾河段长2400米,开挖新河段长520米宽15米,防护区农田2500亩,居民4000多人。

筑堤

义昌江的河岸高度一般在1至3米之间,洪涝灾害频仍。义昌江的支流梨木河、大河,及干流归义河段、龙井河段、县城河段,如遇大雨受灾严重。解放前没有统一规划筑堤,由各户或联户在自己田的岸边打松桩夹石,筑半个人字陂(俗称鸡翼陂),导水向对岸冲去,形成此岸筑,彼岸也筑,河床变小,结果两岸均受害。解放后,60年代初县政府水利科统一规划在义昌江筑砌石堤、木草泥混合堤,经多次5—10年一遇的洪水冲刷,没有被冲毁。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