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派建筑

赣派建筑

中文名 赣派建筑
建筑用于 民居、祠庙、牌坊、园林
代表村落 乐安流坑、吉安钓源、泰和爵誉
目录导航

主要分布

赣派建筑主要流行在江西大部、湖南东部、鄂东南、皖西南赣语区一带。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在江右地区现今尚有大量赣派古建遗存,散落在江右大地大大小小的村落中。

古江右地区盛行敦本敬祖之风,各村均建祠堂,且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据《续资治通鉴》载:”江州民陈蕴,聚居二百年食口二千。“江右古民居受江右文化传统和优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赣派建筑风格。粉墙、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赣派建筑的基调。江右古民居规模宏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尤其是装饰在门罩、窗楣、梁柱、窗扇上的砖、木、石雕,工艺精湛,形式多样,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赣派建筑文化布局简洁,朴实素雅,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外看,多为长方形平面,用空半砖墙围合,清一色的青砖灰瓦,高峻的马头墙,半掩半露的双披屋顶隐在重重叠叠的马头墙后面,马头墙造型丰富多样,翘首长空,既可防火,又可防风。入内,其格局多为二进三开间,一堂一厅,面阔三间,明间厅堂,次间臣室,左右对称。木构穿斗式梁架,并依使用目的之不同,前檐部常做成各式的轩,形制秀美且富于变化。卧室楼高一层半,下层居住,上半层放置什物。厅堂没有分层,显得高大宽敞,气势极为堂皇。室内地面,以长条青砖横向错缝铺砌。神龛设在厅堂宝壁两边侧门的上方。堂前均有较为狭小的天井,既从采光通风之用,又取四水归堂之意,无形中把人与天衔接起来,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情境。[2]

建筑特点

古村古街对人们一向都有着浓厚的吸引力,这里与城市迥然不同的朴实风貌,浓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沉积,都让人们难以释怀。江西是文化大省,因为科举成名、仕宦成群,所以有了府第,因为作家成派、学者成林,商贾成群,所以有了一处处的民居。江西历史上鸿儒巨宦、达官富贾特别多,保存下来的有着千百年历史的村落,遍布江西各地、比比皆是,建筑、艺术、雕刻、书画、习俗等等,都在古村中有集中、完整、生动、具体的表现。江西古村多为两层,上层藏物,下层住人,大都青砖灰瓦,木架结构,石料为门,附设庭院,富豪者还横联纵进,至少旁加侧屋,后带倒厅。明式建筑的大门设在一旁,成品字形厅,清式建筑的大门改置中央,成口字形厅。先搭屋架,后建屋墙,因而有“墙倒屋不倒”的优点。大多马头墙高耸,或四周高墙,以天井采光,完全可与徽派建筑媲美。[3]

民居以砖木结构为主,有的是以砖砌墙体或土墙作为承重的砖木、土木混合结构。外看,多为长方形平面,用空半砖墙围合,清一色的青砖灰瓦,高峻的马头墙,半掩半露的双披屋顶共同构成了赣派建筑的外观。[1]

赣派建筑的基本形制为“一明两暗型”、“三合天井型”、“四合天井型”及“中庭型”四种类型。

赣派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赣式宅居由于地缘和经济文化背景相近,赣派与徽派古民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赣派民居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的楼房一层半高,外看一般为长方形平面,砖墙围合,半掩半露的双坡屋顶隐在重重叠叠的马头墙后面。马头墙

有阶梯形、弓形、云形等,即可防火,又可防风、挡盗防贼。赣派古民居更注重内部构架和陈设的实用性,较少徽派古民居的大面积雕梁画栋,其内部格局多为二进三开间,一堂一厅,明代多前堂后厅,清代多前厅后堂,面阔三间,明间厅堂,次间卧堂,左右对称。赣派古民居即注意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也注意与祠堂、庙宇、牌坊、门楼、戏台等功能性建筑有机结合。除了建筑的选址、朝向、形态要符合风水理念,周围的树木、湖泊、河流、山脉也被当做构成风水的元素。

马头墙

马头墙又称风火墙、防火墙、封火墙,是赣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流派中江南古典建筑中扮演重要特色。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4]

改良措施

随着现代新形势的发展和建筑品位的提升,赣派古建筑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江右人的居住要求,于是出现在传统赣派建筑上改良的新赣派建筑,新赣派建筑是在赣派古建筑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建筑风格而形成的。是赣派建筑的升级版。

室内装饰

室内装饰主要有木雕(刻)、砖雕(刻)、石雕(刻)、彩画和墨绘,其风格明快,工艺精湛,图案丰富,内涵深邃,反映了江右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天人合一”的崇尚,对伦理道德的尊重。“理学名家”宅门前和大宗祠遗址上的元明时代的红石狮子,文馆享堂内六斗藻井上的明代彩绘,都是难得的艺术精品。而明代民居怀德堂照壁上的“雀(爵)鹿(禄)蜂(封)猴(侯)”砖雕壁画和永享堂照壁上的“麒麟望日”镶雕,更是题材丰富,技艺高超,国内绝无仅有,堪称国粹。

代表村落

代表性的村落有吉安渼陂古村、乐安流坑村、东乡浯溪、抚州文昌里、吉安钓源、泰和爵誉、丰城白马寨、丰城厚板塘、安义罗田、安义京台、安义水南、赣县白鹭、铅山河口、贵溪上清、广昌驿前、宜黄棠阴等村镇。

安义古村群

安义古村群位于南昌市安义县西山梅脚下,由京台、罗田、水南三个自然村落组成,呈三足鼎立之势,背山临溪,沟池环匝,地势东高西低,面积约为3平方公里。三个村之间有三条道路相连接,分别以“祈福古道”“丰禄大道”“长寿大道”命名。[5]

汪山土库

汪山土库地处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汪山岗,距南昌45公里,是清道光初年兴建起来的官僚豪门府第。汪山土库以赣派建筑与清朝宫庭建筑相结合,建筑规模浩大、气势伟绝,在江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在民间素有“江南小朝廷”之称。[6]

渼陂古村

渼陂古村座落在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整个村庄山环水绕、风景优美、民风纯朴、天然形胜。渼陂古村以明清赣派建筑为基础,融书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和明清雕刻艺术为一体,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 

燕坊古村

燕坊古村位于吉安市吉水县金滩镇,距吉安市区约14公里,现存明清赣派建筑160余处,包括宗祠、学堂、牌坊、民宅、古井、古塘、古墓等建筑。[7]

流坑古村

流坑古村位于乐安县牛田镇,是一个赣派建筑荟萃的千年古村,村内有状元楼、五桂坊、玉皇庙、三官殿、武当阁、文馆等民法清古建筑群,流坑村四面青山拱挹,中间一块盆地,恩江两崖保存了2200多棵树龄在上百至千年的大樟树,从流坑村口至牛田镇镇区延绵十余里,浓阴覆盖,古村中百余株参天古树连在一起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江边洁白的海滩,古村上鹭鸟群栖,水中游鱼,分外自然和纯朴。随着流坑古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牛田镇已成为流坑旅游博览开发区的依托小城镇。[8]

浯溪村

浯溪村位于抚州市东乡区黎圩镇北部,全村现有古建筑59栋,且基本保存完好,其中明代建筑31栋,清代建筑28栋;官吏和商贾豪宅6幢,民居48栋,祠堂1栋,南、北门楼各1座,奕世甲科牌楼1座。建筑总面积达12746平方米。每栋古建筑均有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其内容有花草、飞禽、走兽、仕女、文臣武将等,每幅雕刻都有不同的寓意,这些意境不同的雕刻都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此外,还有还魂桥和登科桥2座古桥、3口古井及古塘、古下水道等附属设施,同时还保存有石狮2只、旗杆石2副及各种传统家具、用具。

文昌里

文昌里曾经是临川老城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也是抚州的“历史档案馆”和“老城博物馆”。这里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玉隆万寿宫(抚州会馆)、文昌桥、正觉寺、天主教堂、孝义桥等。而具有江南传统特色的民居更是星罗棋布,散落在文昌里每个角落。[9]

曾家古建筑群

曾家古建筑群位于贵溪南部山区,地处山谷地带,背依云台山,前临泸溪河,山与水的交融给“务义港”平添了许多灵气,2003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为历史文化名村,古时为内地通往福建交通贸易之要塞。赣派建筑群主要分为鱼塘花园、曾氏公祠、经学书院、住宅四大部分,呈“品”字形布局。[10]

挖掘保护

以金溪为例,具有重大保护价值的古镇有1个(浒湾镇)、古村落100多个。其中,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个(浒湾镇、竹桥古村、东源曾家村),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9个,是赣派建筑的最典型代表,是江右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1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