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蠡湖中望庐山

彭蠡湖中望庐山

文学体裁 五言古诗
作品名称 《彭蠡湖中望庐山》
目录导航

简介

          《彭蠡湖中望庐山》是唐代孟浩然的五言古诗。这首诗是作者漫游东南各地、途经鄱阳湖时的作品。这虽是一首古诗,但对偶句相当多,工稳、自然而且声调优美。譬如“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中的“黯黮”与“峥嵘”,都是叠韵词。形容颜色的两字,都带“黑”旁,形容山高的两字都带“山”旁。不仅意义、词性、声调相对,连字形也相对了。《全唐诗》称孟浩然的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读者于此可见一斑。

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 彭蠡湖中望 庐山   创作年代: 唐代   作者: 孟浩然   作品体裁: 五言古诗

作品原文

          彭蠡湖中望庐山①     太虚生 月晕②,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③,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 匡阜[fù] ④,势压九江雄⑤。     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⑥,瀑水喷成虹。     久欲追 尚子⑦,况兹怀远公⑧。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⑨。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作品注释

  ①彭蠡湖:即今 鄱阳湖。   ②太虚:古人称天为太虚。“太虚”二句: 古谚说:“ 月晕而风, 础润而雨。”   ③挂席:扬帆。明发:黎明。   ④匡阜:庐山别名。庐山古名南障山,又名匡山,总名匡庐。   ⑤九江:即指 浔阳江。   ⑥香炉:庐山 北峰名。   ⑦尚子: 东汉隐士,事见《 后汉书·逸民传》。   ⑧远公:即僧人 慧远。   ⑨星霜:星宿,一年循环周转一次。霜,每年因时而降。所以古人常用“星霜”代表一年。

作品鉴赏

   孟浩然写 山水诗往往善于从大处落笔,描绘大自然的广阔图景。第一二两句就写得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辽阔无边的太空,悬挂着一轮 晕月,景色微带朦胧,预示着“天风”将要来临。“月晕而风”,这一点,“舟子”是特别敏感的。这就为第三句“挂席候明发”开辟了道路。第四句开始进入题意。虽然没有点明 彭蠡湖,但“渺漫”这个 双声词,已显示出烟波茫茫的湖面。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进一步扣题。“匡阜”是庐山的别称。作者“见匡阜”是在“中流”,表明船在行进中,“势压九江雄”的“压”字,写出了庐山的巍峨 高峻。“压”字之前,配以“势”字,颇有雄镇 长江之滨,有意“压”住滔滔江流的雄伟气势。这不仅把静卧的庐山写活了,而且显得那样 虎虎有生气。   以下四句,紧扣题目的“望”字。浩渺大水, 一叶扁舟, 远望高山,却是一片“ 黛色”。这一“黛”字用得好。“黛”为青黑色,这既点出苍翠浓郁的山色,又暗示出凌晨的昏暗天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方渐渐显露出 鱼肚白。高耸的庐山,在“曙空”中,显得分外妩媚。   天色渐晓, 红日东升,庐山又是一番景象。 崔巍的 香炉峰,抹上一层日光,读者是不难想象其美丽的。而“瀑水喷成虹”的景象更使人赞叹不已。以虹为喻,不仅表现 庐山瀑布之高,而且显示其色。 飞流直下,旭日映照,烟水氤氲,色如雨后之虹,高悬天空,十分绚丽多彩。   这样秀丽的景色,原本该使人流连忘返,然而,却勾起了作者的满腹心事。“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表明了作者早有超脱隐逸的思想。“尚子”指尚长,东汉隐士;“远公”指慧远,东晋高僧,他本来是要到 罗浮山去建寺弘道的,然而“及届浔阳,见庐峰清净,足以息心”,便毅然栖息东林。“追”、“怀”二字,包含了作者对这两位摆脱世俗的隐士高僧十分敬仰和爱戴的感情;诗人 望庐山,思伊人,非常想留在庐山归隐,然而却没有。   “我来限于役”以下四句,便回答了这个问题。作者之所以不能“息微躬”是因为“于役”,他还要继续到长江下游江浙等省的广大地区去漫游,他的整个行程还不到一半,而一年的时间却将要完了。“淮海”、“星霜”这个 对偶句,用时间与地域相对,极为工稳而自然,这就更突出了时间与空间的矛盾,从而显示出作者急迫漫游的心情。这对“久欲追尚子”两句说来是一个转折,表现了隐逸与漫游的心理矛盾。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对以上四句又是一个转折。“岩栖者”是指那些隐士高僧。“毕趣”的“毕”应作“尽”讲,“趣”指隐逸之趣。意思是尽管现在不留在庐山,但将来还是要与“岩栖者”共同归隐的。表现出对庐山的神往之情。   此诗结构极为紧密。由“月晕”而推测到“天风”,由“舟子”而写到“挂席”,坐船是在水上,到“中流”遂见庐山。这种联系都是极为自然的。庐山给人第一个印象是气势雄伟;由黎明到日出,才看到它的妩媚多姿、绚丽多彩。见庐山想到“尚子”和“远公”,然后写到作者自己思想上的矛盾,顺理成章,句句相连,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毫无跳跃的感觉。作者巧妙地把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思想的矛盾,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正是它的结构之所以紧密的秘密所在。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时游历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落榜。他在太学赋诗的时候,名动公卿,满座为之倾倒。后因写诗引起唐玄宗不悦而被放归襄阳,于是漫游吴越一带,游览名山胜水。734年(开元二十二年),襄州刺史韩朝宗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准备向朝廷举荐他,但他不慕名利,到期竟然失约不赴,终究还是没有成就功名。孟浩然生活在盛唐时期,早年曾有远大的抱负,但在政治上困顿失意,终生过着隐士的生活。他洁身自好,不乐于趋附权贵,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当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集

  别集名。唐孟浩然作,唐王士源编。三卷。凡诗二百十八首。 有199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蜀刻本。

  明毛晋刻本名《孟襄阳集》,亦三卷,编次与宋本不同。

  明顾道洪刻本有补遗一卷,并附《襄阳外编》一卷。

  又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刻四卷本,明张逊业刊二卷本,杨一统刊一卷本等。

  1975年台北学生书局出版游信利《孟浩然集笺注》。

  1988年巴蜀书社出版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

  199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徐鹏《孟浩然集校注》。

  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佟培基《孟浩然诗集笺注》。

彭蠡湖概况

  彭蠡湖汇集赣江、修水、鄱江(饶河)、信江、抚河等水经湖口注入长江。湖盆由地壳陷落、不断淤积而成。形似葫芦,南北长110公里,东西宽50~70公里,北部狭窄仅5~15公里。在平水位(14~15米)时湖水面积为3,150平方公里,高水位(20米)时为4,125平方公里以上。但低水位(12米)时仅500平方公里,以致「夏秋一水连天,冬春荒滩无边」,使数百万亩湖滩地不能大量耕种,还易孳生草滩钉螺。

  通常以都昌和吴城间的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或东西)两湖。松门山西北为北湖,或称西鄱湖。湖面狭窄,实为一狭长通江港道,长40公里,宽3至5公里,最窄处约2.8公里。松门山东南为南湖,或称东鄱湖,湖面辽阔,是湖区主体,长133公里,最宽处达74公里。平水位时湖面高於长江水面,湖水北洩长江。经鄱阳湖调节,赣江等河流的洪峰可减弱15~30%,减轻了长江洪峰对沿岸的威胁。鄱阳湖及其周围的青山湖、象湖、军山湖等数十个大小湖泊湖水温暖,水草丰美,有利於水生生物繁殖。产鱼类100馀种,以鲤鱼为主,其次为青鱼、草鱼、鲢鱼、鱅鱼。贝、螺产量也较丰。滨湖平原盛产水稻、黄麻、大豆、小麦,是江西省主要农业区。

  该湖区受修河水系和赣江水系影响,枯水期水落滩出,形成草洲河滩与9个独立的湖泊;丰水期9个湖泊融为一体,形成鄱阳湖水一片汪洋。该地是迁徙水禽及其重要的越冬地,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主要保护对象为珍稀候鸟及湿地生态系统。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