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坛村,隋唐时住民以种田为生,养蚕织布为辅。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天公生,村中都要设天公坛,备香楮,祭献天公,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合境安乐、祥和升平,故称“社坛”。明代咸化、弘治年间,十七、八都西湖乡学究吴启晖于此立馆,课教四周学子,熏雅称为“杏坛”,村中小学仍然称为“杏坛小学”;又传,明万历年间,苏紫溪、陈紫峰、吴象坤、曾闻衷、陈春播于此筑坛,以歌咏,称“社坛”,村即以“社坛”取称。
村中原有明代石碑"杏坛",因某些原因,现存原安海镇政府旧址(石井书院-朱祠)
明、清属九都。民国33年(1944年)属康乐乡上坛保。建国后,1956年属东石区上坛乡;1961年属安海公社社坛大队;1984年属安海乡;1985年改安海镇社坛村委会。
村口有传闻“沉东京,浮福建”前通往“东京”的大桥遗迹,1997年左右两尊石将军在村口大井边(构建挖出地)被盗,2009年左右两尊石狮子在村尾旧渠桥被盗,现存1对石水獭,一个石碑和雕刻件(埋于路基下)。
解放初期飘洋过海到海外寻求发展的父辈们,靠着晋江人“敢拼才会赢”的精神,满怀着亲朋好友们的期盼,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赢得了众人赞赏的表情和羡慕的眼光。他们用自己的心血打造着一个个美丽的家,准备好好地孝敬父母,照顾妻儿。那一幢幢中西融合、红白相间的小洋房,在全是红砖朱瓦的平房中显得特别的优雅、美观和突出,那红白相间的颜色似乎在诉说着它曾经的辛劳和骄傲。村中除了那5幢中西融合的小洋房,值得一提的还有他们的7幢祖厝、3幢宗祠和杏坛宫,其中蔡氏宗祠和杏坛宫皆被福建通俗文艺研究会等列入福建省地方历史文化古迹。宗祠始建于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经历120个春秋,终于经不住风雨的洗礼,于2002年进行了重建。从宗祠的“百子柱”到外墙的灯光照明处处无不体现它的独具匠心。据族谱记载,蔡氏祖先还是宋代洛阳桥的兴建人,官居刑部侍郎的一代文人——蔡襄。杏坛宫俗称为当境宫,始建于明万历32年,相传有位珠宝商人蔡燕都在杭州做生意得罪权贵,于是到城隍庙祈求平安,果真化险为夷,顺利回到家乡,为了报答神恩就在村中捐建了座城隍庙,仍旧香火鼎盛。
解放初期许多村民都到海外打拼事业,只留下老弱妇孺留在家中。亲人出门在外,家中的人总希望他们能够顺顺利利地赚到钱,平平安安地回家团圆。但是这种希望又无所依托,只能寄托在神明身上,所以特别信奉神明,经常都要到处烧香拜佛。于是干脆自己动手制作香,既省钱又可以送送亲朋好友,发展到后来竟也成社坛村的主要经济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