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县官亭镇古有“庐州后花园”的美誉,今有“合肥西大门”之称,位于合肥市与六安市之间,312国道、宁西铁路、合六叶高速穿境而过,是肥西西北农业大镇,全镇国土面积237平方公里,耕地13.8万亩,人口近10万,辖30个村,3个社居委、1个街道居委会。自古以来,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因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地势落差大,耕地大小不一,老村庄分散、凌乱,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落后。为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工程的号召,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2008年3月,肥西县官亭镇马河湾、丰祥两村被列为合肥市首批土地及宅基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项目四个试点单位之一,这是合肥市率先开展万亩土地整治、旧村综合治理、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土地及宅基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项目是合肥市委在充分调研各地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将土地及宅基地整理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三者结合起来共同实施的一个项目,三者之间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共同发展。通过土地及宅基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经过土地置换,一方面解决了城市发展用地指标紧缺的难题,另一方面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为新农村注入资金,解决了新农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难题。同时,通过耕地整治,对水、田、路、渠等农业生产设施进行科学配套,提高了土地生产耕作条件,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将旧村庄全部拆除,建设全新的安置点,建立新的管理与服务模式,从而使农村居住条件及环境得到全面改善,社会管理更加民主,村容村貌整洁有序。通过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真正推动并保障新农村后续发展。由此可见,土地及宅基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项目对于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与示范意义。
马河湾、丰祥新农村建设项目涉及46个村民组、88个自然村庄、1100多户、4300多人,总面积18514.3亩。两年多来,在市、县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坚强领导下,在国土资源部门的精心指导与大力支持下,官亭镇党委、政府严格贯彻项目指导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全力推动项目建设。目前,整个项目基本完工,投入资金达2.03亿元(其中新村建设投入资金约1.67亿元,土地整理投入资金约0.36亿元),通过土地及宅基地整理,有效实现了节约集约用地,新增耕地2906亩,通过新村建设,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目前,新村安置点“丰祥农庄”安置群众1421户、4382人。
项目建设伊始,我们按照“近郊临路”的指导思想对新村安置点进行选址。因安置点紧邻312国道和官亭镇区,通过实际调查摸底,项目区绝大部分群众选择“丰祥农庄”安置点。“丰祥农庄”安置点占地519亩,规模较大,在前期规划设计上充分考虑农村生活实际与现代住房特点,遵循“农村特色、城镇标准、江淮新村”的主导思想,贯彻“宜农、宜居、宜游、怡人”的设计要求,坚持“安全、舒适、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设计标准,规划六大组团,设计三种房型(多层楼房、二层楼房、四合院),满足不同群众的住房需求。新村安置点共规划安置1421户(其中多层24幢660户,二层164幢677户,四合院21幢84户),小区内供水、供电、电信、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全部按高标准一次性投入建成。同时,学校、卫生站、文化活动中心和社区委、商业服务区、清真寺、污水处理厂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充分满足群众居家生活、娱乐、休闲等需求,真正体现了“新农村、新面貌、新生活、新发展”的特点。
马河湾、丰祥项目区内原自然郢不集中,村庄散乱,地形起伏较大,土地平整度差,水利、交通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土地质量不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低,这些状况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委托省、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对项目区进行科学规划,按照“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设计原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设计出田块、水系、路网,降低田块地势落差,提升土地耕作条件。土地整理严格按照图纸施工,认真落实水利、道路等配套设施,增强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目前,项目区已完成耕地整理11826.9亩,水域整理2576.2亩,荒滩古埂整理2140.2亩,宅基地整理1971亩。通过整理,田块合格率达100%,农田有效灌溉率达100%,标准化农田达80%,农业机械化综合指标达90%,为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创造优越条件。整理后新增耕地2906亩,新增耕地率达15.67%,其中,土地整理新增耕地1454亩,宅基地整理新增耕地1452亩,村庄占地率从整理前的10.6%下降到2.8%,户均宅基地从1.51亩下降到0.44亩,下降了70.86%。整理出的土地需重新分配,根据各村民组实际田亩,除去公共设施及户均宅基地占用外进行分配,界定土地权属,由各村民组相互确认。土地分配后,村庄占地减少1400多亩,实现了节约集约用地的最终目标。
大片的耕地整理出来后,是交由群众按原先一家一户生产模式进行经营,还是将土地集中流转出去交由现代农业企业经营,这是摆在党委、政府面前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若按原先的生产模式经营,难以促进农业增收增效,农民增收困难。我们通过入户调查宣传,加强引导,95%以上群众同意将土地流转出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结合肥西县出台的“土地流转工作二十条”,在项目区成立了2个土地流转合作社,将愿意流转的土地集中入社,与群众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按照每亩不低于500元的租金,统一对外进行招商租赁。同时,集中保留小片耕地,让不愿流转的农民自主经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不失地、不失权、不失利、不失业。项目区14500亩耕地,通过土地流转与5家农业企业、7家种植大户签约13400亩,实现流转土地92.4%。
土地流转后,绝大部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外出打工、经商,但仍有一部分年纪偏大、体力能力较弱的群众不愿外出。为了解决这部分群体的就业问题,我们加强引导与扶持,通过多种渠道,想方设法让这部分群众就业。一方面通过农业企业就近用工,另一方面我们采取三种途径安排农民就业,一是建立种植园区,投资建设250亩标准化钢架大棚,优惠返租给群众,让一部分农户自主经营,可解决500多人的就业,;二是建立养殖园区,成立养殖合作社,与肥西县老母鸡家园(餐饮业)进行合作,由公司向农户提供鸡苗、饲料并负责回收,解决另一部分群众就业;三是建立加工园区,引进一家服装加工生产企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下剩群众的就业。目前,服装加工企业已经开工,已安排就业200多人,通过下一步扩大生产,将解决1000多人的就业。
丰祥农庄安置点建设成后,容纳两村近5000群众居住生活,目前95%以上群众已搬进新居。为加强新村管理与服务,成立了社区党总支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全面接收小区管理。小区成立社区理事会及物业管理,组建了保洁、保安、便民服务队三支队伍,保障小区环境卫生,维护安全,提供各项社会服务,着力提高小区管理与服务水平,努力为群众创造一个安乐、祥和、美丽的环境。另一方面,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了稳定租金,流转土地后,他们既可以在农业企业就近打工,又可以外出创业、经商,获得更多的工资性及营业性收入。据初步测算,项目实施后,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可增加1000元以上,为新农村后续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我镇土地及宅基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项目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惠民工程,镇党委、政府坚持以土地整理为依托,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以现代农业发展为支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全面推进新村建设工程、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工程、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工程和各类惠农民生工程的建设,使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初步实现了节约、集约用地,统筹城乡发展的项目首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