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819年总督斯坦福·莱佛士爵士登陆,新加坡迈开了近代化的步伐,大量的外来移民迅速涌入,各种宗教文化也在此落地开花。据说早在1823年,莱佛士就选定了现址作为建设教堂的保留地。1834年,作为新加坡圣公会的第一间教堂,圣安德烈座堂举行奠基礼,1837年落成并开始使用。当时建造教堂的初衷是为了照顾英国的侨民,给他们一个做崇拜的圣殿,后来渐渐转变为向本地各民族居民传播福音。由于曾经两次遭雷击,教堂于1852-1856年间关闭,后在原址重建。1942年,新加坡沦陷为日本占领区之前,这里还曾被改建为救死扶伤的紧急医院。现在,圣安德烈座堂已经成为新加坡地区最有宗教影响的教堂之一。
圣安德烈座堂周围,环绕着绿树成荫,芳草萋萋的方形院落,四周由围栏围住。在一面围栏上挂着白底黑字的巨大横幅,上面写着《马可福音》中的一句经文:“耶稣说:你们来,同我暗暗地到旷野地方去歇一歇。”
中央的地毯两边的桌椅陈旧而整洁,桌屉里放满各种文字的《圣经》和赞美诗。桌子下方的地上,是一个个小垫子,给人们跪拜时所用,上面装饰着不同的宗教图案。墙壁上偶尔会嵌上石碑、雕塑或金属牌,以纪念重大宗教事件或人物。
中央的圣坛是整个教堂的核心。右侧靠着一座洁白的立柱,建起一座全木质的讲台。这是1889年在斯里兰卡制造的,木阶梯狭窄而精巧。而在他身后,那个挂在立柱上不怎么起眼的十字架却也大有来头。这个十字架被称为“考云地利十字架”,在木质底框上交叉成十字形的金属部分,是取自英国考云地利教堂废墟的两根铁钉,该教堂在1940年毁于二战战火。它提醒人们,所有基督教的道理都是建立在基督的死与复活的基础上。
神坛的左侧是木质的主教座,是教会的聚会中主教的座位。旁边立着一座金色的饰物,展翅的雄鹰立在一个好像权杖的立柱上。它原来也是一个讲台,被称为“颂经台”。在鹰首的后面装有放书的架子和一盏小电灯。其飞鹰的造型象征神的话语传遍天下。
圣坛的中央,摆着一个长方形圣桌,在举行圣餐礼的时候会在这圣桌上摆放面饼和葡萄酒,象征耶稣的身体和血。《圣经》中写道:“拿、吃,我为你们舍的身体,我为你们流的血。你们要这样行以纪念我。”由此可见,圣桌是整个教堂的中心和焦点。
在圣桌后面的区域,作聚会用,被称为“降生堂”。它得名于那面意大利产、由石膏和马赛克制成的精美的屏风。屏风立于1905年,上面的图案描述的是牧人敬拜在伯利恒刚刚降生的基督。
屏风后面,三面彩色玻璃窗将整个教堂的精美和华丽推向最高峰。透过每一小块细碎而又艳丽的彩色玻璃,阳光仿佛也被赋予了神的圣洁和美好,柔和地、华美地映射到大堂里。只要看上一眼,它就会把你的目光全部吸引过去,陷入它色彩缤纷的漩涡不能自拔,让人不由得久久地停留。凝视着它,一时之间,好像思绪已经飞扬于万里之外、浮想联翩;又好像内心从未如此平静安详,隐隐仿佛听见管风琴和圣诗的悠扬旋律从天际传来。
虽然乍看之下,这三面彩窗没什么不同,但事实上,它们之间还是存在小小差异,分别是为了纪念新加坡的一位俊杰而建。中间的窗,纪念开发新加坡的莱佛士;左面的窗,纪念新加坡的一位驻扎官,约翰?哥罗福医生;而右面的窗,是为了纪念海峡殖民地总督威廉?巴得务将军。在各窗的彩色花纹中,分别绘有他们的纹章。
做为基督教,对于由殖民地发展而来的国家其人民的心理,这座集宗教和英国殖民统治精神为一身的圣安德烈教堂,它就像是隐藏在热带阳光和椰林中的一片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的雪花。它对于人世间那种纯洁和美好至极地追求和坚持,使得过客为之停留和赞叹;使得浮华和焦躁为之却步;使得凡俗不安的灵魂得到片刻宁静。
圣安德烈教堂,静静地矗立在新加坡海滨。每一个在远方望见他洁白尖塔的人;每一个从他身边擦身而过的人,都可以听见他在耳边无声地说:“你们来,同我暗暗地到旷野地方去歇一歇”。
1973 年7月6 日,圣安德烈座堂被正式列为国家历史文物,现所属于新加坡教区。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全天
交通:搭地铁在政府大厦站(City Hall Interchange)下车,走B出口,沿桥北路(North Bridge Rd.)走哥里门街(Coleman St.)交叉口,可抵达教堂外围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