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中学

真如中学

中文名 真如中学
创办人 钱颂平
创办时间 1946年
目录导航

学校概述

办学历史

“ 抗战胜利了,天日重光,繁华的大上海,复兴 教育为首要,建设 国家,这责任在我们肩上。”——建校初的这首真如中学校歌唱出了早期真如人教育兴国的壮志豪情。

建校后不久,学校改为市立中学。1949年上海 解放,人民政府派长征干部王亚文担任校长,学校迁至延安西路。京沪杭战役胜利结束后,真如中学部分同学响应党中央发出的"将革命进行到底,向全国进军"的号令,参加赴西南服务团支援前线,为解放和 建设大西南作出了贡献。1951年春,蔡家宅原校址设真如中学分校。1954年秋,延安西路真如中学改名为 延安中学,分校则取名为真如初级中学。1958年起,真如初级中学开始招收高中生,学校正式更名为真如中学,为完全中学建制。1965年起,劳动中学、大众中学先后并入。1985年,真如中学随真如镇划入 普陀区,归普陀区教育局领导。

1986年9月,真如中学建立全国第一个“社区教育”组织——“真如中学社会教育委员会”,率先提出了“社会参与教育,教育面向社会”的办学观念,在全市甚至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1993年8月,以真如中学为基地,成立了真如镇社区培训中心,开创了“教育 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先河。近年来,“金银华奖教 基金”的成立、真如镇镇长受聘担任名誉校长等一系列活动,更昭示着真如中学在新的时期借助社会资源努力提升学校品牌。

1997年,学校搬入铜川路新校址,毗邻普陀区区 政府。学校现占地21亩,建筑面积8600多平方米,绿化面积3000多平方米。校园绿荫环绕,景色宜人。学校教学设施齐全,装备精良。2006年,普陀区教育局拨款全面修葺真如校园,这标志着真如中学进入了“二次创业”的历史新阶段。

办学理念

真如中学坚持“给全校 师生以愉快的学习体验,丰富的成长经历,多元的潜能开发”办学理念,充分借助真如城市副中心的强大助力,主动融入区优质教育“圈、链、点”发展战略格局中,聚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借天、借地、借资源”, 主动、内涵、跨越式发展,高水平实行二次创业,在课堂教学改革、教育科研、社区教育、体教结合等方面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较好成绩,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1986年9月,学校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社区教育组织——“上海市真如中学社会教育委员会”,为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校园内三角立体造型纪念碑寓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作,优化教育之意。二十年来,学校与社区资源共享,为地区的学习化社区形成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而社区的丰富教育资源也为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感悟人生的广阔 空间。

学校荣誉

真如镇被称为“ 足球之乡”,曾培养出五十年代国家队守门员蒋耀章等优秀 足球运动员。多年来,学校向全国、省、市足球队输送了数以百计的 队员。现在的校足球队以“做好人,读好书,踢好球”为宗旨,刻苦训练,认真学习,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近年来除了坚持足球这一传统特色外,真如中学沿着“体教结合”路子越走越宽广,利用社区的优势,学校与市体育宫、区少体校联手发展 羽毛球、 乒乓球、 棒球等体育运动,2005年5月 ,“青少年羽毛球训练中心”成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2005年学校荣获“区体教结合一等奖”。

学校科研基本要求

1、小课题聚焦群体行为的问题化。表现为凸显问题、解决问题的任务细化与分担。

2、小课题聚焦群体的建构性反思。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不同观点的撞击,把行为改善与理性思考联结起来。

3、小课题聚焦行为跟进,行为具体化。对教学改革关键问题凭借群体智慧,咬住尾巴,连环改进。

4、小课题扎根学校自己的实践,在实践问题的探究中成长。体现在问题在一线发现,困难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典型在一线推广、任务在一线落实。

5、小课题研究注重学校科研文化的建设。

从技术熟练取向到课程、教学文化生态取向;

从研究教材、教法到全面研究学生、教师行为;

从重在组织活动到重要培育研究状态;

从关注狭狭经验到关注理念更新和文化再造。

地理位置

地址:普陀区铜川路1189号(大渡河路铜川路)

真如中学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