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沃尼斯特莫理循

乔治沃尼斯特莫理循

中文名 乔治·沃尼斯特·莫理循
外文名 GeorgeErnestMorrison
逝世日期 1920年5月30日
目录导航

人物经历

莫理循从小就极富冒险精神,曾在18岁的时候,沿澳大利亚南海岸,以每天50公里的路程,徒步旅行了一千多公里。这成为他以后探险生涯的开始。

莫理循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大学毕业后,他按照少年时代的梦想,开始环游世界。1893年在到达远东后,因错过前往日本的轮船,翌年二月,他自上海沿长江到重庆,转道云南,仅是靠母亲寄的40英镑,徒步前往缅甸的仰光。之后,他整理一路的日记和照片,出版了《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一书,该书使他名声大噪,并被英国泰晤士报聘为驻华首席记者。

1894年,莫理循由上海动身循陆路徒步旅行到达仰光。1896年从曼谷到昆明,次年又作横穿东三省的旅行。1897年,莫理循成为《泰晤士报》驻华特派记者。在二十多年的记者生涯中,清末民初的变革,莫里循始终在场,他有记者的锐利眼光和宽广胸怀,他报道了许多划时代事件。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为英帝国服务,对中国却很有感情。他每隔两三年,便郑重其事地请照相馆师傅上门来拍他与仆人(包括仆人家属)合影的照片,此中可见他的善良。

1897年3月,莫理循到达北京,就此开始他长达二十余年的中国生涯。作为记者,他身历或亲见从戊戌变法,辛丑签约,清末新政,日俄战争,帝、后之丧,直至辛亥革命的全部历史变迁。作为新生的民国政府政治顾问,他参与了巩固袁世凯统治的进程,帮助中国政府对抗日本“二十一条”政治讹诈,推动中国参加欧洲大战,反对袁世凯称帝。在他病重之际,还为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修改文件。他居住北京达20余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他身后留下的图片资料约3000余幅。旅澳历史画家沈嘉蔚从中精选主要部分并作了必要考证,分为《北京的莫理循》、《世纪之交的战乱》、《目击变革》三册出版,含庚子事变纪实、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变迁、清末民初民情风俗、莫理循与中国仆人的友谊、莫理循与清末民初在华洋人等专题内容。

1910年,莫理循开始了为时半年的中国西部考察,从陕西咸阳出发,途经甘肃平凉、兰州、凉州、甘州、肃州,出嘉峪关进入新疆,经哈密、乌鲁木齐、石河子,一路西行到达伊犁,尔后向南翻越木扎尔特冰川,经阿克苏到达喀什葛尔,后向西过乌恰,最后到达俄国的奥什(今属吉尔吉斯斯坦)。在此次考察中,莫理循亲历、亲闻、亲见的可靠记录,对于我们了解清末中国提供了非常生动、直接的材料。

他曾是袁世凯的政治顾问,后来虽离开中国,但在一九一九年巴黎和会期间那段风风雨雨的日子里,他又从伦敦前往巴黎,出任中国代表团的政治顾问。莫理循在中国生活了20余年,是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和参与者。

1917年,英国人莫理循在华收藏的大量东方学文献被日本收购,成为今天东洋文库的前身。从此,中国人只能东渡日本才能利用莫理循文库,这不可避免地制约了中国学术的发展水平。

历史学家将莫理循文库与《永乐大典》和敦煌文书相提并论,足见其在中国学者心目中的地位。因此,莫理循文库的外流同样是中国学术的“伤心史”。

莫理循1920年在去世前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中说,他所收集的资料诸物,应捐给新南威尔士州图书馆。根据这个遗嘱,莫理循的遗孀宣布,当物色到整理和编选的合适人选后,这批档案即捐给图书馆,二十五年后公开。到1925年J.B.Capper共整理出两卷,但未出版。1946年,莫里循的长子同意将全部档案移交图书馆。后来Cyril Pearl撰写莫里循的传记《北京的莫里循》,便利用了这批档案。由旅澳的骆惠敏博士整理编辑的《莫里循通信选1897-1920》,于1978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版,中译本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上海出版。这些整理出版的通信,仅仅是莫理循档案中的一小部分,更有历史价值的大量日记,却因字迹难辨,整理难度很大,加之无专人编辑注释,将之公开出版尚待时日,这样它们只得静静躺在书架上。

1920年5月30日,莫理循在伦敦死于胰脏病。

主要著作

历史学家将莫理循文库与《永乐大典》和敦煌文书相提并论,足见其在中国学者心目中的地位。因此,莫理循文库的外流同样是中国学术的“伤心史”。

他居住北京达20余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他身后留下的图片资料约3000余幅。旅澳历史画家沈嘉蔚从中精选主要部分并作了必要考证,分为《北京的莫理循》、《世纪之交的战乱》、《目击变革》三册出版,含庚子事变纪实、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变迁、清末民初民情风俗、莫理循与中国仆人的友谊、莫理循与清末民初在华洋人等专题内容。

莫理循1920年在去世前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中说,他所收集的资料诸物,应捐给新南威尔士州图书馆。根据这个遗嘱,莫理循的遗孀宣布,当物色到整理和编选的合适人选后,这批档案即捐给图书馆,二十五年后公开。到1925年J.B.Capper共整理出两卷,但未出版。1946年,莫里循的长子同意将全部档案移交图书馆。后来Cyril Pearl撰写莫里循的传记《北京的莫里循》,便利用了这批档案。由旅澳的骆惠敏博士整理编辑的《莫里循通信选1897-1920》,于1978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版,中译本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上海出版。这些整理出版的通信,仅仅是莫理循档案中的一小部分,更有历史价值的大量日记,却因字迹难辨,整理难度很大,加之无专人编辑注释,将之公开出版尚待时日,这样它们只得静静躺在书架上。

莫理循档案已大致按照时间顺序编号,查阅十分方便。这批档案数量不少,约有几十卷之多,计有日记、信件、地址本、请柬、拜帖、菜单、票据、邮票、纸币、剪报、地图、艺术品等,应有尽有,可见莫里循此人颇有收藏的雅兴。这倒也好,翻阅他的档案,除了可以感受历史的风云变幻之外,更可以让你从那些不起眼的物件里,浏览一个世纪前的诸般景象。

查阅莫理循档案,手续并不复杂,办有借阅证的读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添上有关卷宗号码,管理员从档案库里拿出即是。我们先调出莫里循档案中的照片类卷宗。这类卷宗有十多卷,分为家庭、交往等专题,大约有上千张照片。

这些照片,生动凸现出莫里循在中国政坛活跃的身影。他珍藏的照片中,不乏当年叱咤风云的人物,从政治家、革命家、军阀一直到各界名流,孙中山、袁世凯、李鸿章、辜鸿铭、张作霖、陈宝琛等,都有照片赠他,如今他们在这里默默相对。担任过北洋政府总理的冯国璋,在自己的照片上面用毛笔写道:送莫老夫人。这是他在北京廊房头条荣光照相馆拍摄的。1918年,时任外交总长的陆徵祥,送给莫理循的有照片和名片,名片上仅印有:中华民国外交总长陆徵祥,为中法文两种。这名片应该是他在巴黎和会期间使用的。一张小小名片,在我面前也漫溢出浓厚历史感。

亚细亚图书馆

莫理循为他的藏书命名为“亚细亚图书馆”。自从图书馆建立,书刊资料就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在日记中写道,当他订购的书籍未到时,他是那样地坐立不安,而书到以后,又是极度地兴奋。

关于图书馆的样子,莫理循的好友、中国近代医学卫生事业先驱伍连德在其回忆录中有这样的记述:“图书馆是个长方形的屋子。面积是60英尺×100英尺。书架是硬木制成的,由地面几乎直抵屋顶。两边均可取书。地图及其他文件如图版等,放在西墙角的大抽屉里。为防风和阳光,书籍放在蓝布制成的书套中。”

从1897年到1917年20年间,莫理循收集的西文关于亚洲,特别是关于中国的书籍、小册子达2.4万册。其中小册

莫里循眼里的近代中国

子7000多份,大部分是在其他图书馆无法找到的珍贵资料。地图、图版1000余份。语种包括英、法、德、意、日、西、葡等十几种,涉及了政治、外交、法制、军事、历史、地理、考古、地质、植物、动物等多个领域。其中凡欧洲各国记载中国本部、藩属各种事件之新旧书籍,大之如鸿篇巨制,小之如寸纸片,靡不具备。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周振鹤用了一个赞赏有加的“完璧性”来彰显莫理循文库的特色。他说,莫氏收集有关中国的印刷物,即使一枚传单也不漏。至今,在莫理循文库中,连他在北京租房的契约,总统的宴会菜单都原封不动地保留着。对于书籍而言,则新刊与古本尽搜无遗,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也一网打尽。以至今天的读者发现,文库中竟然保存着从1485年最初的拉丁语版本,到二十世纪初出版的近50种《马可波罗游记》,还有十七八世纪来华基督教传教士的所有著作,以及120多种英、法、德等欧洲诸国的学会所出的定期刊物、中国的海关报告等。

精心的布置和完美的收藏,莫理循图书馆在当时吸引了众多中外名士。伍连德在其回忆录中说,莫理循喜欢邀请在京各种国籍的来访者吃饭,特别是那些对他的图书馆感兴趣的人更是如此。外交官以及其他在华外国人也对他的图书馆感兴趣,德国公使海靖、英国使馆人员戈颁、艾伦赛等都是莫理循图书馆的常客,而李鸿章的英文秘书毕德格、英国汉学家巴克斯等则得到过莫理循的图书馈赠。

中国人当中,地质学家丁文江、剑桥医学博士伍连德、兵部员外郎曾广铨、袁世凯幕僚蔡廷干等人,对莫氏藏书很是钦佩。有资料记载,他们和其他更多的、多是会英语的人士曾经参观过莫理循图书馆,并从那里借阅过图书。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