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瑙河之波》是19世纪末罗马尼亚的作曲家扬·伊万诺维奇所创作。他长期在布加勒斯特军乐队中任职,创作过一些器乐作品,但只有《多瑙河之波》有影响并且流传。这部作品原是一首为军乐队创作的吹奏乐圆舞曲,采用维也纳圆舞曲的形式,演出后由于受到人们的欢迎,作曲家还把它改编成钢琴曲。后来,这部作品在巴黎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伊万诺维奇和他的作品便销声匿迹了。或许弱小的民族在文化上也逃脱不了被人宰割的命运,1902年日本人将这部作品填了词,堂而皇之地使这部罗马尼亚作品摇身一变,竟成了名为《朦胧月中春之夜》的日本歌曲。在我们看过的描写日本早期内容的一些电影里,经常出现这部作品的旋律,如《啊!野麦岭》影片开始时的宫廷舞会,用的就是这首曲子。40年代末期(也就是德国和日本战败之后),罗马尼亚拍摄了著名影片《乔松的故事》,也就是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多瑙河之波》,将该曲作为主题曲,取名为《结婚纪念日之歌》,同时向世人揭示了这部作品的真实身份。至此,这部本应属于罗马尼亚民族的优秀作品才得以物归原主。
乐曲采用维也纳圆舞曲形式,由序奏、四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伊凡诺维奇所作圆舞曲的旋律以小调色彩为主,优美、舒展而略带淡淡的哀愁,具有独特的个性。 序奏以快板开始,然后在2/4拍子的曲调上转为行板,最后以小调色彩和4/4拍子奏出由主旋律演变而成的曲调,从而结束序奏段落。多变的速度和节拍使整个序奏部分充满了生气勃勃的活力(有些改编曲将序奏部分略去,直接演奏第一首小圆舞曲)。
第一小圆舞曲的第一主题徐缓委婉,其旋律如同缓缓回旋流淌的河水或一首温柔亲切的歌曲一般;紧接着的第二主题B,每一乐句都先紧后松,反复出现的八分休止符,使乐曲充满了跳跃感。 第二小圆舞曲的大小调色彩变化丰富,也以两个对比性主题构成。第一主题A的舞蹈气氛比较强烈;第二主题B使用了大量的跳进音程,但仍然保持着流畅的特点,犹如翻滚喧哗的河水滔滔东去。结尾部分先将序奏的素材加以演变发展,然后再现第三小圆舞曲的主题和第一小圆舞曲的第二主题B,然后通过乐队全奏有力地结束全曲。
多瑙河之波海报 中文名称:多瑙河之波
外文名称:Valurile Dunǎrii
电影导演:J·裘莱依
更多外文片名:
Valurile Dunarii
The Danube Waves
导演: 利维乌·丘列伊 Liviu Ciulei
编剧:
Dumitru Carabat ....screenplay
Francisc Munteanu ....screenplay
Francisc Munteanu ....story
Titus Popovici ....screenplay
Titus Popovici ....story
主演:
Lazar Vrabie ....Toma
利维乌·丘列伊 Liviu Ciulei ....Mihai
Irina Petrescu ....Ana
国家/地区: 罗马尼亚
对白语言: 罗马尼亚语
色彩: 黑白
混音: 单声道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摄影:G·伊昂尼斯库
音乐:T·车尔吉欧
美工:I·吉欧里欧
出品:罗马尼亚 布加勒斯特电影制片厂
上映:1960年
地区:罗马尼亚
片长:100 min
颜色:黑白
类型:战争
译制:长春电影制片厂 1960年
翻译:黎歌
导演:张其昌
录音:泓波
配音:孙敖,向隽殊,郑万玉等
主要演员:
I·弗拉比野—米哈依(孙敖)
Z·吉欧莱依—安娜(向隽殊)
I·彼得勒斯库—托玛(郑万玉)
罗马尼亚解放前夕,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托玛,为了从敌人手中搞到大批军火,混进了囚犯队,让港务局挑选去当水手。船长来哈依是个富有爱国热情的人,在托玛的影响下,认清了斗争的道路与托玛共同除掉了船上押运军火的德国兵,将载运的军火送运给游击队。米哈依在战斗中英勇地牺牲了,托玛怀着沉痛的心情以必胜的信念走向新的战斗。
这是一部反法西斯影片,故事集中,情节动人,感染力强,在罗马尼亚电影史上有一定地位。导演丘列伊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艺术家,他常常自导自演,在有的影片中还担任布景师。他的导演手法朴实、深刻、含蓄。演技也很细腻风趣。本片获1960 年卡罗维发利电影节大奖。
多瑙河之波曲谱(歌词)当太阳升照耀在水面上 白云飞浪花跳 金光闪风儿唱 看多瑙河滚滚流翻波浪 给两岸安排了无穷尽好风光 两岸呦山峦啊郁郁苍苍 两岸的田野笆沃宽广 河面上船儿如行云来往 真叫人心驰神往 有多少美丽的传说在讲 有多少动人的歌谣在唱 你哺育我们的亲爱家乡 你灌溉大小村庄 啦啦啦啦啦..... 两岸呦山峦啊郁郁苍苍 两岸的田野笆沃宽广 河面上船儿如行云来往 真叫人心驰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