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故里

董仲舒故里

逝世日期 公元前104
代表作品 《春秋繁露》《春秋决事比》《春秋决疑》《举贤良对策》
本名 董仲舒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公元前179
目录导航

景县广川镇

据《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其县中有长河为流,故曰广川。”广川,古地名,位于河北省景县西南,战国时是赵国领地。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所以叫做广川。它地势坦阔,平畴千里,江流密布,河渠纵横,道路宽广。西邻清凉江古河道,由古黄河、漳河冲积而成。林木苍莽,水草丰盛。尧舜之时就有先民在此聚居生息。

西汉初,于此置广川县,属信都郡。汉景帝前元二年以繁荣兴旺,物阜民丰,建城设关,封为广川国,景帝封皇子刘彭祖广川王。广川国管辖十七县,包括广川县。辖区为南宫、故城以北,武邑、景县以南,滏阳河西岸以东,山东德州市。有六万五千五百五十六户,人口三十万四千三百八十四。汉景帝五年(152)景帝改封广川王刘彭祖为赵王,汉景帝中二年(148)景帝封立皇子刘越为广川王。

东晋十六国,后燕在此设广川郡。北魏太和时,为广川县。北齐时,为广川镇,属枣强县。元时划归景州脩(读“条”)县。西汉时,景县也不叫景县,叫景州脩县,后改为景州。元代以后,广川划到脩(音‘条’)县,即今天的景县,经历了国、县、镇的变迁之后,如今的广川成了景县的一个镇--广川镇。[1]

广川镇、景县辖镇。位于河北省景县西南部,景县、故城、枣强三县交界处,距县城40千米。从衡德高速公路龙华出口,南行13公里,即可到达广川镇。全镇地貌呈簸箕形,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最高海拔25米,最低海拔约15米,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属温带半湿润季气候。

1995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北省百强乡镇”,被衡水地委、行署命名为“小康镇”,1996年被衡水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十强乡镇”。

2009年5月,总投资10亿元、占地21.5万平方米的董子文化园工程,在一代大儒董仲舒的故里——衡水市景县广川镇启动,预计于五年内分四期完成。董子文化园规划包括董子宗祠、董子书院、董子旧宅、董子典故园、董子研究会馆、董氏宗亲会馆、碑林等。董子宗祠正殿、时空台、董子舍园遗址和董仲舒衣冠冢已完成建设或修缮。董子文化园采用的是汉式建筑风格,由九部分、七进院组成,全园整体布置为坐北朝南,董子故居、应诏对策、下帷讲学、三不窥园、相事骄王、德主刑辅、董子祠——鸿儒殿七进院落构成文化园的主体。旨在弘扬董子文化,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董子文化的影响力,真正打响“董子故里——大儒之乡”品牌。

广川镇土地资源丰富,路、水、电、通讯、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完善,休闲娱乐、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等服务配套齐全。

广川镇民营经济比较发达,铁塔钢构是全镇的主导产业,特色优势比较明显,素有“铁塔之乡”的美誉。我镇铁塔钢构产业起步于80年代末,经过铝合金梯子、铝合金塔、小铁塔等过渡,发展成今天以通讯塔为主体的多个品种。2009年1月6日,景县被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命名为“中国(广川)铁塔制造基地”。

董仲舒简介

董仲舒, 曾在山东为官,任胶西相,虽然时间短,但留下后裔不少。

从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公元1369)28年间,到明代洪武、永乐年间(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 至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44年间,元宋朝廷朝廷一再从山西洪洞等地往省内外移民。

朔州马邑县烟墩村圪针沟,是移民分遣处之一(烟墩村今属神头镇,村南有圪针沟和圪针围,围是坟地)。

董仲舒的儿子董安从广川迁回陇西,裔孙再迁河东,在洪武年间,与山东定陶等地族人一起转迁至朔州马邑县烟墩村圪针沟,在公元一三六九年至一三七一年中的某一年(以一三六九年为可信),迁居到忻州紫郡。

明代洪武年间,本族从山东聚集至朔州马邑县烟墩村圪针沟,在公元一三六九年至一三七一年中的某一年(以一三六九年为可信),迁居到忻州紫郡,后几经迁徙。

本族历史上有登仕郎和将军者,在田间考古发现过将军墓志铭碑,登仕郎者则记录于族谱。从始祖算起,是董氏第222世,河东董氏从董仲舒算起,是董仲舒第70代嫡孙。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