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号1999年,中国051B型深圳号驱逐舰服役之后,中国继续进行新一代驱逐舰的研发工作。
21世纪初期,中国江南造船厂的船台上有四艘新舰正在建造,其中前两艘为052B型驱逐舰,在2002年中旬下水;而第三、第四艘则是2000年代初期引人注目的中国新锐舰艇,编号170与171的052C型驱逐舰,配备中国海军之前未见的相控阵系统以及垂直发射(VLS)防空导弹系统,是中国造舰的一大突破,获得了“中华神盾”的美称。由于先前北约国家称052B为“旅洋-I级”(Luyang-I class),因此052C便成为“旅洋-II级”(Luyang-II class)。
2003年4月29日,052C型首舰在气笛声中从船台滑入,该舰被命名为170兰州号,并于2005年10月18日服役[1]。
2003年10月23日,较晚开工的052C型2号舰下水,被命名为“海口”号,舷号171。
2004年底,171海口舰完工,展开试航作业。[1]
2005年12月26日,海口舰正式服役。052C型共有6艘,分别是170兰州号、171海口号、150长春号、151郑州舰,主要参数大致相同,外观有细微差异。
海口号驱逐舰海口号驱逐舰带有德国MEKO护卫舰风格,舰体修长而丰满,首部为大角度飞剪舰首,不带任何外飘,水线以上无折角线,上层建筑物采用了一体化的设计,尾部设有小契形尾。这种新颖的设计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海口号的快速性、抗浪性,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舰艇在高速航行时的产生的兴波阻力;其机动灵活,快速性好,可以说还是适应未来作战需求的。对于水面舰艇来说,红外辐射具有明显的可探测特征。
20世纪80年代设计的舰艇相比,海口号虽然在适航性和稳定性上有所欠缺,但这种新颖的设计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海口号的快速性、抗浪性,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舰艇在高速航行时的产生的兴波阻力;其机动灵活,快速性好,可以说还是适应未来作战需求的。采用了与052B型基本相同的舰体设计;052C型的上层建筑更高大,侧面斜角更大,装有相控阵雷达天线,机库设计相同,近程防御系统位于左舷机库顶部前后的上升平台上,安装在烟囱后方的低矮固定式桅杆上。
海口号驱逐舰的主机为柴燃动力,主机是1995年开始在乌克兰生产的DA/DN80,这是除美国WR-21外世界最先进的同类主机,但寿命和维修时间有待观察,性能相当先进。
配置
海口号驱逐舰的武器系统十分强大,在反舰导弹方面,配备了新型反舰导弹发射架;在舰空导弹方面,配备了防空导弹垂直发射系统;隐身主炮;近防炮;多用途发射器;鱼雷发射管;还配备了反潜直升机。
舰炮
海口号在反鱼雷深弹发射器后部,安装有舰炮,主要用于攻击海上目标以及防空,也可反导弹和执行对岸轰击任务,炮壳采用了隐身设计,具有结构紧凑、重量轻、射速高、反应时间短等优点。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就向法国购买了2套该装置,其中的1套便装在了反潜加强型的“江湖”级护卫舰544号上使用。
由于海口号主要用于中国南海巡逻,面对东南亚各国海军,以该炮在射击、反映速度快、命中精确度高、威力大的优势,还是能很好的完成其作战使命的,毕竟某些时候炮弹的作用还是要大于导弹。海口号参与的亚丁湾远洋护航主要对手是一些手持轻型武器的海盗,使用导弹的可能性不大。
防空导弹
海口号上装备了舰载防空导弹。导弹的发射方式为垂直冷发射,发射筒类似于俄罗斯海军使用的左轮式,但每个导弹单独使用一个发射口,因此发射方式更为可靠,且发射速度更快,安全率也高。
反舰导弹
海口号的设计思想是以防空为主,反舰为辅,故该舰的反舰作战能力不如中国海军新服役、改进的驱逐舰,但也安装有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导弹发射筒也革命化的设计成了圆筒式的,这样更有利于发射时的稳定、精度和保障问题。
近程防御
海口号上的近程防御系统为中国最新研制的速射炮。从外形上来看,该炮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荷兰的“守门员”防御系统,该系统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制。其反应速度快、可靠性好、命中精度高、威力大,整体性能超过了各国海军普遍使用的“密集阵”、“守门员”等近程防御系统,具有很强的反导能力。伺服系统采用运算放大器,功率放大采用数字脉宽调制系统,并首次应用闭回电路的射控技术,可修正弹着偏差,推动系统为交流电式。
反潜系统
海口号的反潜能力十分齐全,主要装备有反潜鱼雷系统以及反潜直升机。鱼雷既可由水面舰艇携带,也可以由反潜直升机挂载。
在反潜声呐方面,设有球鼻首声呐以及拖曳声呐。声呐工作时绞车从左/右侧尾升出,缺点是声呐布置/回收困难,精度较差,且工作时受海况影响较大。
指挥系统
海口号驱逐舰舰载C3I系统网络包括舰船上指挥中心内部的局域网和指挥中心之间的互连网,普遍使用共享介质、总线形式的网络拓扑结构。中国海军新型大中型水面舰艇普遍采用的是仿意式IPN-10的作战系统。该总线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分为主线和支线。可满足中大型舰艇对于传输距离,传输速率和终端数目的要求。
海口号还配属了新一代作战情报指挥系统,为中国第三代作战情报系统,和第二代相比,整体性能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该系统在实时性能、网络容量、网络分析建模、可靠性等方面又有了相当的提高。
海口号还采用了海军首型海上编队战役、战术型自动化指挥系统。该新型指挥系统采用功能更强、速度更快的数据总线,更先进的旗舰数据显示中枢。该系统结合支持战斗群各分队之间的综合通讯、导航和敌我识别,用于交换联合战术数据链,对舰队直辖舰和岸基、空基侦测平台进行有效的指挥管理和协调。
雷达系统
海口号上的电子设备主要是一套中国自行研制的相控阵雷达系统,布置方式类似于美日的阿利.伯克级和金刚级驱逐舰,是继美、俄、荷、日之后第五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海口号驱逐舰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海军在舰艇设计方面都开始追求隐身方面的要求。由于有了先前167号的设计经验,故在海口号上,中国海军采取的是进一步加以完善的方法,外形上一改167号半封闭的设计方式,首次采取了全封闭式的外形设计,用曲面板代替平面板,侧壁的倾斜角度更大,折角处都采用了圆弧形表面和棱,以避免镜面强反射。对各种暴露在外的武器设备,也都力所能及的实行了隐身化的改装。比如主炮采用了隐身化设计,反舰导弹附加了双面挡板,防空导弹使用了垂直发射装置,将整个机构都深埋于舰体内部等。
对于水面舰艇来说,红外辐射具有明显的可探测特征。其红外辐射源主要是烟囱、主机舱及其排出的废气和热水、灯光、舰体表面的热辐射等。在海口号上,针对红外特征较强的烟囱,分别采取了冷水降温,隔热挡板、涂绝热层、防热垫以及把柴油机工作时产生的废气通过内部管道排放至水里的多种方法来抑制红外辐射;在声隐身上,海口号的舰体表面采用了消声瓦、消音涂层以及高效率的5叶大桨来防止来自水下的声呐探测。
海口号驱逐舰2008年12月22日,中国国防部宣布“武汉”号同海口号和“微山湖”号一起于12月26日前往中东亚丁湾,维护索马里海域和平,并打击海盗。
2010年6月30日-2011年1月7日,海口舰与中国海军998“昆仑山”号两栖登陆舰,“兰州”号驱逐舰,“微山湖”号综合补给舰执行第六批亚丁湾护航任务,并在回国途中访问了沙特、斯里兰卡、巴林、印尼四国。
2011年11月2日,海口号作为第十批护航编队成员,第二次前往执行亚丁湾维和、反海盗任务。2012年3月15日,第十批护航编队完成使命,5月5日海口号返回湛江。
2018年4月12日上午,中国中央军委在南海海域举行海上阅兵,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乘坐173长沙号驱逐舰检阅了各型舰艇,其中包括海口号驱逐舰。
2018年8月2日,中国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海军海口舰的先进事迹,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中国海军第一代具备相控阵雷达、垂直发射系统的防空型导弹驱逐舰,被誉为“中华神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