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修复

神经修复

中文名 神经修复
适应症 正己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目录导航

中枢神经系统可部分再生

1958年Liu和Chambers的侧芽发生实验、20世纪70年代中枢神经环路网的可塑性理论和实验,从形态学和电生理学两方面观察到侧支重新支配或突触发生,为解释中枢神经损伤后的自身修复能力提供了证据。自20世纪80年代初,Aguayo等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轴突可以再生以来,随着近年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医学科学的进步呈现出纵横交叉与多种学科互相影响和渗透的趋势,各种神经修复策略研究大量涌现,特别是以细胞学治疗为核心内容的神经修复学综合治疗方案成为探索热点,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一定程度的中枢神经结构和功能修复已成为现实,一些传统临床观念认为无有效方法治疗的中枢神经系统常见、多发疾病的修复治疗大门已被开启。一些晚期脊髓损伤患者在一定程度上站起来甚至再次走路已不再是梦想。

研究方向是什么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虽然病变部位各异,致病因素也多种多样,但中、后期基本病理均包括神经元的功能沉默、神经元的凋亡和(或)死亡、神经轴突脱髓鞘、神经传导抑制等改变,神经修复学治疗方法主要针对这些病理变化。神经修复学研究目前侧重在神经功能损害慢性期和后遗症的研究。在神经损害早期,除了神经系统的急性破坏外,神经自动修复过程也逐步启动,故神经保护干预可能是早期神经系统损伤治疗的最佳选择。而对于肌萎缩侧索硬化、多发性硬化、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等慢性进行性损害加重的病人,神经保护是神经修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床修复并非遥不可及

神经修复学以功能恢复为目标,着眼于研究如何改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研究表明,大鼠少至5%的残留纤维即可使瘫痪的后肢恢复部分或全部关节运动;当残留达到10%时,截瘫动物可站立甚至行走。因此,很少量残留纤维即可恢复较好功能,残留纤维稍有增加便有更大限度的功能改善。而当残留比例超过40%时,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可达到正常。

研究显示,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只要有10%~15%神经结构完整,就可保持近85%~90%功能。由于临床治疗最重要和根本的目标是获得功能上的恢复,所以实践中如果将治疗目标确定为修复10%的神经结构,那么中枢神经临床修复治疗并非遥不可及。

技术

神经修复技术是北京三零四医院的特色技术之一,在侯树勋所长的领导下,全军骨科研究所成立脊柱脊髓损伤研究组,对脊髓损伤、截瘫进行了多年的探索。研究组以“修复神经功能”为研究的中心,以改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为着眼点,研究使用物理因素神经刺激或调控,使用药物或化学等各种干预策略,在原有神经解剖和功能基础上,促进被破坏或受损害神经再生修复和重塑,重建神经解剖投射通路和环路,调控和改善神经信号传导,最终实现神经功能修复。该技术临床应用已经成功使一部分脊髓损伤、截瘫站起来,许多大小便无法控制的患者通过治疗使损伤平面下降,大小便得以控制,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总之,现阶段仍坚持“中枢神经系统不可修复论”是过于悲观和固执的。而过高估计神经修复学的现有手段,认为能解决全部或大部分问题,将损失的中枢神经功能修复回原状或接近原状也是不现实的。但我们仍要不断努力,因为功能上的任何进步对患者都是有用的。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