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仁岩位于古雁门关西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县境内著名的佛教文化旅游胜地。白仁岩又称白人岩,相传因有白谷仙人坐化成峰而得名。乾隆《代州志》记载,“白仁岩,晋释慧远于此建寺”。白人岩禅寺始建于东晋,宋、元、明、清均有修缮,为古雁门八景之一。海拔2228米,山径盘曲、沟壑纵横,白人岩禅寺为净土祖庭,开中国净土宗先河之源头,由净土始祖慧远首创,是中国净土宗始祖慧远大师出家、讲经说法的第一道场,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占据重要位置。
白人岩的南面是佛教胜地五台山,东面是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北面是全国四大石窟之一的云岗石窟,西面是风景秀丽的芦芽山,位于整个晋北黄金旅游圈的中心地带。
白人岩始建于东晋,亦称“白仁岩”,是中国净土宗始祖慧远大师出家、讲经说法的第一道场。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寺院遗址上尚存有明清古碑十二通,碑文详细记载了白人岩寺创立与沿革的历史。明正统年间由郡人前大理寺少卿中宪大夫弋谦所撰《白仁岩寺记》碑中有记载。冯钦所撰《重修白仁岩寺记》碑中亦有此类记载。查阅地方志史料,亦多有记载。如乾隆五十年《直隶代州志》卷之一《舆地》有载、清光绪八年《山西通志》中亦有载 。白人岩寺后来成为代县八景之一的“岩寺晚钟”,本地文人多有题咏。清代冯锡旖有《题白仁岩八景》,如《说法台》诗云:“远公台畔日华明,四望千村陇陌平。闲倚松根扪石笋,古今独尔解无生。”《古南庵》诗云:“晋代开山自远公,胜游至自驻仙翁”。 在白人岩还有传为慧远所居之庵,在山腹之间,当地百姓称为“慧远洞”。以上碑文以及史料透露了慧远大师与此地的因缘。
白人岩所居方位,距道安恒山立寺之处不远,距慧远的出生地楼烦寺也仅10公里,在现存楼烦寺的碑文上也有慧远“首创白仁岩寺”的记载。由于历史原因,白人岩曾几度兴衰,惨遭破坏。2003年,经有识之士的发起和倡导,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白人岩院得以复建。这座千年古寺终于重现昔日风采。
现在的白人岩寺以更为神圣的姿态迎接各界人士,寺院举行的一系列佛事活动推动着白人岩历史的前进。
白人岩禅寺分为上下两寺,上寺环抱山中,下寺在山脚入口处,俗称小寺。 小寺也称下寺,是白人岩禅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方圆五、六千亩田地,是众多僧侣善人的庙会筹备、礼拜功课、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的后勤基地,它是岩寺禅院大山谷口的守护门神。
小寺殿堂矗立谷口,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是一座集正殿、东、西、南配房和寺门为一体的四合院。
小寺距离大运高速路代县入口处不足一公里,交通十分便利。过小寺,穿山谷,爬上蜿蜒的石板小路,就能看到白人岩禅寺了。走上台阶,举目即见“白人岩”三字,字径为三米,是明代兵部侍郎万恭手迹。
白人岩禅寺原为三进院落,现在的五间大雄宝殿,是附近群众集资修建的。殿前原先有伽蓝祖师庙、禅堂、东西廊庑及钟楼等。不难看出,这古刹当年是何等气派。
说法台位于白仁岩禅寺南端,台石平整肃然,相传是慧远(东晋太元六年(381)入庐山倡导弥陀净土法门,为净土宗初祖)对众僧讲经说法处。据说,慧远当年说法时,面西而坐,在琴瑟之中弘传佛法。佛音袅袅,如清泉泽地。禅意入耳,似大旱甘霖。于是山峦静穆而立,松涛默哑无声,百鸟驻听,万兽礼佛,四方人众莫不来拜。
修真洞位于白仁岩禅寺东面,是慧远修身悟真之处。面壁十年图破壁。慧远大师常在这里面壁禅想,感悟经法之理,轮回之律,因果之因。潜心向佛,终成一代宗师。
古南庵位于修真洞南,依岩成庐,古朴纯真,与修真洞相邻。
禅院南面的叠翠楼依崖而建,楼三层,屏风临壑,檐翘凌云,时闻风铃作响。
古栈道叠翠楼与修真洞之间是峭壁,不得通行,于是在这峭壁两端架一木板,连通两地。栈道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在佛寺中,众僧不得有半点懈怠,不得心生杂念。悬崖耸峙,风声啸急,云雾缭绕,板颤惊心,教行恶者醒悟,行善者笃修今生。
昔日的弈棋亭,如今仅存一块天然石刻棋盘。当初,弈棋亭有一座八角亭楼,是慧远与众仙品棋悟道之所。亭外青岩翠色为屏,亭内晨露甘泉为饮,人生世事,如棋似梦。悟得了棋,也就悟得了道。想到一千七百多年前悟棋的慧远大师,耳边仿佛能听到棋子落石的铿锵之声。
这里最有创意之一的是试心石绝壁凸石,二尺见方,是慧远在白仁岩弘法时,为辨鱼目混珠者而设。凡前来朝山之人,必先试心于石上,度其虔诚者才准入寺。
雕岩,绝壁上两个天然石洞,原为两对护法大雕所栖,每年都要孵化出岩山雕,在白仁岩上空或盘旋、或鸣叫,给白仁岩禅寺增添了许多神秘庄严的色彩。如今,仙师已去,大雕也不见踪影,只留下两个空巢穴对世人说着往昔的繁华。
七星泉在峭壁凹处,有七眼石井,形如北斗七星,看上去七泉平列,如出一源,但泉水大不相同,其中五泉清洌可见,煮水烹茶,清香可口;另两泉咸苦涩口,不堪饮用。七眼井名曰灵泉,旁建有祠,曰灵泉龙祠,亦称玉龙宫,每逢岁旱祈祷下雨,非常神异。 如今,仍存两泓清冽泉水,一甜一苦。这似乎又是人生的一个境界。
爬上禅寺后面的山峰,眼前是苍茫群山,使人心境有种忽然开朗之感。山坡上林草丰茂,群峰竟秀。古南庵上面的石峰似一面西而立的上朝大臣,衣冠楚楚,维妙维肖;古南庵前面便是喷云洞了,遇到有雨天气,喷云洞里,白雾滚滚。据当地老百姓说,过去没有天气预报,群众们看到喷云洞里喷吐白云就知道白仁 岩要下雨了,灵验异常,十分神奇。禅寺后面山势蜿蜒雄宏。登上观佛台,山对面便是那神秘的仰天大佛了。看这座仰天大佛,头西身东,神态十分安祥。天是被,地是床,山似佛,佛是山,佛与自然,自然与佛达到浑然一体的地步。这似乎正是慧远大师一生追求的最高佛家境界。
白人岩又名白仁岩,相传有一位名叫白谷的仙人,银须白发,飘逸云游,迂回于恒山山脉之中,他看到勾注山界的雁门关西端,山势奇特,景色诱人。白谷仙人暗自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归宿之地,于是,在某年的四月初八,白谷仙人在此坐化成峰,峰顶巨石为头颅,悬崖峰座为身躯,人体造形飘然独立。
1.游白仁岩八首(清·冯志沂)
一 、胜地闻名旧,今来廿载余。言寻青嶂路,同叩白云居。不负平生约,如逢未见书。相看成一笑,吾道在樵渔。
二、僧腊八旬上,安禅甲子周。须眉疑太古,麋鹿与同游。老树昔会种,清阴今已稠。不知白云外,人世几春秋。
三、洞口云深处,萦纡似篆烟。须叟成白地,咫尺失青天。草露滴为雨,松风吹作泉。试登高阁望,晴日满前川。
四、一榻雨声上,四山云气中。峰峦俄隐见,台榭入空 。涧树笼逾碧,崖花洗更红。归途不可见,吾欲驭长风。
五、残滴檐前歇,微风木末来。湿云团作絮,削壁净无埃。已见峰头日,犹闻涧底雷。客怀与阴 ,向晚一时开。
六、雨霁天如拭,云奔月倒行。镫前千嶂暗,林际一川明。古佛寂无语,幽禽时自鸣。山居狎云物,渐欲识阴晴。
七、翠壁划天色,白云栖寺门。千霄花作态,穿石树盘根。苔滑难容步,萝高不可扪。延缘懒归去,万壑已黄昏。
八、岩栖才住宿,忽忽宜归期。此后应相忆,重游未可知。欲寻锄药伴,更蓄买山资。独恨无飞瀑,何由洗恶诗。
2.题远大师坟(唐·释灵澈)
古墓石棱棱,寒云晚景凝。空悲虎溪月,不见雁门僧。
3.白仁岩(明 张凤翼)
古刹荒山里,冥叟两度过。穿岩扪石壁,蹑磴引烟萝。龙树三天晓,莺花万象多。登临攀绝顶,俯首问维摩。读书白仁岩作。
4.诗意白仁岩(明·冯明朝)
读书学避世,结屋山之东。开户白云里,行歌秋色中。鸟啼高树静,猿挂石楼空。忆昔岩居者,将无此意同。
5.游白仁岩(明·王三聘)
一、步入崎岖石径高,山风六月透征袍。岩前久坐无人到,静听松风沸海涛。二、松下何劳问小童,白云深处有仙翁。自从觅得长生诀,懒出桃花第一峰。
6.游白仁岩(清·冯锡方舆)
一瓣名香礼白仁,行行曲蹬石嶙峋。长松拥寺全消暑,短木蒙岩半是榛。雷电忽来迷远岫,风云乍合舞神蝓。欣逢野老连宵话,朴樕真同太古民。